《吏部候選》是明代詩人林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吏部候選
- 作者:林光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吏部候選》是明代詩人林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吏部候選》是明代詩人林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步步沖塵步步迷,振衣回首日斜西。疏槐仰見深春鳥,幾度驚飛不肯啼。1作者簡介林光,明廣東東莞人,字緝熙。成化元年舉人。通經史,得吳澄論學諸書,讀之大喜。中舉後,從陳獻章...
清制,內自郎中,外自道員以下官員,凡初由考試或捐納出身,及原官因故開缺依例起復,皆須赴吏部報到,開具覆歷,呈送保結。吏部查驗屬實,允許登記後,聽候依法選用,稱候選。簡介 中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定是隨著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
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江南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中國清代詩畫家、官員。“揚州八怪”之一。1729年,33歲的李方膺隨父進京,並以賢良方正的出身入吏部候選,蒙雍正皇帝特旨將其以諸生授樂安縣(今山東省廣饒縣)令。1730年...
清制,凡赴吏部候選、候補官員均須取具本旗都統、本籍或原住省分督撫咨文。漢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以下還須取具同鄉六品以上京官印結,到部投供驗到。到部之員均需寫履歷單呈交查校,謂之投供;投供之員尚需書寫本人官銜、姓名一紙,呈交文選司,稱職揭;候選、候補官員到京後,即赴吏部報到,並呈交咨文、印結...
碑文如下: 重修滎澤忠烈紀侯廟並金妝神像建置神龕碑記 平陰簡補鑲藍旗官學教習吏部候選知縣張珏薰沐撰文 邢明俊 書丹 宋夢望 篆額 滎澤縣西南部有漢紀信墓,即在古滎陽郡城外也。信,□(蜀)□(果)人,值楚漢逐鹿時,仕漢為將軍。從高祖東□(出)關,取滎陽。而項羽自彭城□(親)帥重兵, 圍困之。內...
選班 官制名。清代候選官員均由吏部歸班候選,按制掣籤。其選班有: 服滿、假滿、俸滿、開復、應補、應升、降補、散館庶吉士、進士、舉人、貢生、蔭生、議敘、捐納、推升等名稱。各班選人於大選雙月、急選單月,按即選、正選、插選、並選、抵選、坐選之制,各辨其積缺不積缺,到班掣選。
鳳岡書院坐落於莆田秀嶼區東莊鎮前雲村境內的鳳山(古稱醴泉里鰲城境)。它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嘉慶三年(1795)孟冬。書院建成後,學風鼎盛,人才輩出。據石碑上記載,清嘉慶三年重建時,鄉里就有賜進士劉寒松(吏部候選同知州)、敕勒授儒林郎布政司理問劉謙、敕贈儒林郎劉家侯、敕贈儒林郎劉一經、敕贈儒林郎...
洪熙元年(1425)仁宗選監察御史16人,分赴各州府考察吏治,巽巡撫湖廣,對耽酒瀆職的參政田剛、知府趙壘等三百多人逐一黜罷,吏風一新。宣德六年(1431),由福建道監察御史升雲南按察司副使、按察使,奉旨去吏部候選,未及行,正統十一年(1446)十月卒於住所,卒時民無老幼聚哭於道。後人為懷其功德,立賴巽...
(4)丁艱:舊時稱遭父母喪為丁艱或丁憂。父死稱“丁外艱”,母死稱“丁內艱”。丁艱須在家守喪三年,在官者要辭官家居,期滿(即“服闋”),赴吏部候選補官。譯文 進士常大忠,是山西太原人,在京城候選官職。抽籤的前一夜,夢見梓潼帝君持名帖前來拜見。第二天抽籤一看,得梓潼縣令一職,常大忠很感奇怪...
定邊城建成後,明清兩代一直是軍事要衝,萬人墳墓碑上說,墳中埋葬的是清嘉慶丁巳二月死難的軍民,而當時的吏部候選縣正堂任壠撰寫的《志義冢文》,記敘了嘉慶二年破城始末,他敘述的破城方為興義北鄉的苗民,考據當時的苗民起義,破城者當為嘉慶元年(公元1797年)揭竿而起的韋胡元,王囊仙部隊,此次起義歷時一年...
乾隆5年,湯陰縣正堂楊世達,歲進士、吏部候選楊有褆,科進士浙江瑞安都府陳謝,兵部推選、守府成元才,等十三名朝廷命官捐資重修後殿和左右兩廂房,擴大了雲石岩寺的名氣,寺院主持釋必誠為此在殿前立建庵勒石碑記。乾隆45年,候選布政司楊世德獨資捐建雲石岩寺前樓一座,擴大了寺院的規模。嘉慶年間舉人楊北斗...
天寶二年(743年),御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到吏部候選。苗晉卿與宋遙因張倚正受玄宗寵信,欲攀附於他,便在錄取的六十四名官員中將張奭列為第一。時人都知張奭從不讀書,因此群議沸騰。前薊縣縣令蘇孝韞告知安祿山,安祿山則趁覲見之時奏與唐玄宗。唐玄宗親自在花萼樓測試,錄取官員能通過考核者只有十之一二,張奭...
制匾懸於大廳,光耀門第,鄉人稱其府第為“儒學正堂”,宅內設私塾,上廳有賞月樓等附屬建築。宅內保留多張半月型 木桌。陳鏞獲第一名貢元,候選儒學正堂的捷報歷經百年,至今還貼在屋內牆壁上,文曰“貴府陳老爺名鏞,奉旨鄉薦以五經中式第一名貢元,咨吏部候選儒學正堂”,“儒學正堂”的匾額也保存完好。
王鐘鳴於順治八年中舉後,應會試不第,便在吏部登記註冊(清代遠省舉人一次會試不第後,便可到吏部註冊候選),於康熙二年(1663年)被選授甘肅省莊浪縣知縣,直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辭官回籍。人物功績 莊浪位於甘肅東部,地處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邊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軍曾於此同農民起義軍對峙。王鐘鳴...
撰文者張毓秀,清代吏部候選官、環縣拔貢、尊為教諭、道家弟子。從作者的經歷與學識來看,《無量祖師廟記》所記載的東老爺山足可採信。碑文如下:興隆山,蓋延慶重鎮也。其嶺□□,亘數余里,上結山峰,勢若捧笏,眾山繚繞,累累如貫珠;兩旁幽谷窈然,而深谷中有泉翁然而出,泉水南北分流如往而復陡;其巔...
南陽縣恩貢吏部候選教諭王遵道撰文 南陽縣儒學生員李梅齡書丹 化主 王純仁 一兩 蘇富詩 五兩 (監生)閆以德十兩 王瑄 五兩 閆永熾 八兩 蘇同生 三兩 周榮宗 二兩 (太學)楊全義 二兩 閆玉□ 三兩 閆□□ 三兩 木匠 萬仁美 鉄筆 方明章 金粧 韓進孝 大清 嘉慶十四年六月中浣 ...
仲振履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考中進士後並沒有授實缺。按清制,沒有補授實缺的官員在吏部候選後,吏部再匯列呈請分發的官員名單,根據職位、資格、班次,每月抽籤一次,分發到某一部或某一省,聽候委用。所以,仲振履任知縣前,有過一段在廣州聽候補缺委用的時間。候補生活的無聊和痛苦,候補期間的生計...
長子何基盛,清康熙吏部候選訓導。纂修《康熙劍川州志》,並參與《康熙鶴慶府志》修纂:其餘 何基兆、何基隆、何基繁、何基衍、何基茂、何基定均有學問功名;孫子 何竣為清康熙辛卯科舉人,阿迷州學正,廣南府教授,祿勸州學正。何可及故居 何可及故居位於劍川古城西門街60號,建於明天啟元年(1620)至天啟三年(...
清制,凡近省舉人,經三次會試而未中者, 或遠省舉人(指福建、湖南、四川、兩廣、雲南、貴州) 會試一次未中者,可以呈請吏部註冊以知縣用。如願就教職,即註冊以教職用。均按中舉順序,由吏部銓選。凡註冊以知縣用者,至銓選之期,由吏部移咨所在省之督撫,通知本人赴部候選。並由督撫先行核驗,如該舉人...
嘉慶十九年(1814年),陶澍任江南道監察御史,發現吏部候選官員太多,遇有官缺,則粥少官多,爭議紛紜;吏部又立法不一,設定重簽,形成混亂,造成弊端。陶澍主張統一立法,廢除重簽名目,堵塞漏洞,防止弊病。是年底,陶澍又陳奏州、縣積弊,明確指出:“州、縣之弊日深,州縣之疲頑有自”。接連例舉了八種...
唐高宗時承平日久,獲各種資格入吏部候選為官之人劇增。總章二年(六六九),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始設長名榜,引銓注之法。文官選授,須經銓試。銓試之法有四:身、言、書、判。身取其體貌豐偉,言取其言辭辯證,書取其書法遒美,兼檢查書跡真偽,判取其文理優長,主要考察選人熟悉法令程度與處理事務能力。始...
清代中央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司官的員缺,有的是由吏部從候選人員中銓選補授,簡稱選缺;有的是由各部堂官從屬員內揀選具題保薦,不經吏部銓選,稱為保題,簡稱題缺。乾隆九年(1744),因當時各部司員的滿漢員缺,保題者多,歸吏部銓選者少,以致在吏部候補、候選及應升人員壅滯而出路艱難。遂經...
此類官員如因事因病請假,或因尊親之喪回籍守制,或因過失降革等情而開缺者,事後或因假滿、病痊、服闋或因革職還職、降級還級可以起復而到京等候恢復職務時,也與一般官員的候補候選制度有所不同。官制名。清代京官,自大學士以下至京堂以上高官,其官缺屬於開列請旨補授之列,即由吏部將應升應補之員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