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及

何可及(1584—1658),字允升,號若溪,劍川治城“三家村”(今金華西門街)人,出身寒微。可及天資敏慧,苦志篤學,博識多才。青年時代決意仕途,頗以文才自負,嘗以“何人不中何人中,不中何人中何人”為句,舒發自己奮發向上,報效國家的遠大抱負。足稱明代以來劍川一介有理想、有膽識的白族青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可及
  • 國籍:中國(明朝)
  • 民族:白族
  • 出生地:劍川治城
  • 出生日期:1584
  • 逝世日期:1658
  • 代表作品:與史秉信續修鶴慶府志,附劍川州事於後
  • :允升
  • :若溪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家庭成員,何可及故居,

人物生平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何可及,乙卯科舉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再登已未進士,初授河南涉縣,有惠政;天啟甲子年(1624)充任河南同考,主考選拔張星等學識優秀者八人為仕。時,考生房周士答題立意新穎,放言時弊,初榜黜落,可及查知此事,有意查閱房周士考卷,閱後倍加讚賞,以首卷特別推薦,房周士復中榜首。此舉大得人心,可及一時被譽為“伯樂”。
何可及令臨漳疏理漳河工程之際,獲秦李斯玉筋傳國璽,貢於熹宗皇帝,遂擢升陝西道御吏。可及至此得以巡視西城,管節慎庫,差巡七省漕運,兼理河道。任職期間,盡忠盡職,均建卓異功績,官至太僕寺卿,躋身於明末王朝最高層。
明崇禎初年,督巡兩浙鹽鹺,時值海嘯,浙江鹽場盡被水淹,可及敢於據實奏報災情,兩浙得蠲免鹽課銀二十萬兩,可及尚親臨災患重地,督促修築海防,惠及沿海八十餘縣,兩浙災民俱受裨益。何可及任太僕寺卿之時,正值魏忠賢擅權,雖有違心之舉,然未失理智天良,多有同情忠良,憫憐故里鄉親之情誼。天啟六年(1626)禮部給事中、劍川籍楊棟朝冒死上疏,歷數魏璫罪狀,奏請熹宗對魏“嚴加堪問”,不料《首參魏璫疏》被魏忠賢截扣,情勢十分嚴峻,何可及想方設法,以白語山花體通告楊棟朝,“烏鴉已占鳳凰巢,廟中佛主已非真,一時黃土成金錠,莫再冒死行;華山劍水是故鄉,梓里親情系在心,城東門外快打點,夢蒼快逃生”。經何可及等多方周旋,楊棟朝死罪雖免。活罪難逃,被削職為民,回歸劍川。
魏忠賢倒台,祟禎皇帝執政後。可及立即上奏《題復漕巨科臣疏》,力薦重臣章允儒、陳熙昌、楊棟朝等。可及不避鄉黨之嫌,內舉之議,提出楊棟朝首參魏璫之舉,讚揚楊棟朝“留都(南京)不拜逆祠”的節烈行動,崇禎皇帝及時採納何可及奏本,重新重用楊棟朝。明崇禎三年(1630),何可及退居林下,旋即在金華山麓文源村吉慶觀(今神登村何家祠)設塾授徒,桃李盈門,頗多建樹。明崇禎十二年(1639)劍川大飢,可及盡放家中儲糧,救濟災民。七十四壽而終。

主要成就

明崇禎年間,何可及與史秉信續修鶴慶府志,附劍川州事於後,惜毀於兵燹而無存;

家庭成員

何可及注重子孫教育,後代多有作為。
長子何基盛,清康熙吏部候選訓導。纂修《康熙劍川州志》,並參與《康熙鶴慶府志》修纂:
其餘 何基兆、何基隆、何基繁、何基衍、何基茂、何基定均有學問功名;
孫子 何竣為清康熙辛卯科舉人,阿迷州學正,廣南府教授,祿勸州學正。

何可及故居

何可及故居位於劍川古城西門街60號,建於明天啟元年(1620)至天啟三年(1623)間,是雲南省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典型明代四合院,具有北方四合院的明顯特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落用料簡潔粗壯,抗震性強,經歷了劍川四次6級以上大地震,依然保存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