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蘇氏

同安蘇氏

九世祖 國遷公,生傳下大三房之子孫,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之過程;據歷代傳說:蘇氏大三房之“祖屋”,最早建在本村下間角落蒼口壠頭,土名“房粉格”內(即今龍泉中學操場北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同安蘇氏
  • 外文名稱:龍泉中學操場北側
南安園美霞間蘇氏大三房,蘇氏霞間大三房祖先之艱難創業史,黃帝至昆吾樊世系表,蘇氏受姓後至春秋戰國世系,遷徙到同安的蘇氏,蘇周連三姓同宗,蘇周連三姓同宗的傳說,同安蘇氏蘆山堂,蘇頌文學熱,

南安園美霞間蘇氏大三房

如圖

蘇氏霞間大三房祖先之艱難創業史

祖先居住不久,其屋蓋突然被狂風大作所吹翻,飛至附近西北面小山腳“蕭厝壠”。風雨交加,屋塌人散,新宅故居,變成廢墟……(至1960年,還能看到此祖屋遺址之大片石基)。當時,由於遭遇此大災難,家無立足之地。國遷公之兒子:兄弟六人,惶惶不安,心灰意亂,無計可施,紛紛準備逃往他鄉避難謀生。匆忙之間,不顧一切,兄弟六人只帶著各自妻兒,一起步行到鄉里過溪不遠之處玉田村與墩坂交界的英溪橋內“三腳松”。在此絕望之時,其中老大、老三、老四兄弟三人,淚流滿臉,哭著不願離鄉背井,於是又返回園美下間,另起爐灶,固守家園。 而老二家倡、老五家倬、老六家伍等三兄弟,決心已下,意無反顧,直往“五峰”方向而去,最後住在同安馬巷院內。這是下間大三房祖先最早外流之族親。但因前輩失去聯繫,其後情況完全不明。前幾年宗場、山水、大山三人,特往馬巷院內多方查問,查無其後輩與去向。雖然時隔數百年之久,但當今日子好過了,誰不憶早年曾經共患難過的另一部份祖先之後代呢? 值得高興與驕傲的是,下間大三房之祖先並沒被災害所嚇倒,而是不畏艱難險阻,發奮創業。留在園美下間的家鼎、家儒、家倫三兄弟(即老大、老三、老四),通力合作,勤勞節儉,又在下間擇地另建一座祖厝,號稱“下厝”。坐落於原大二房“烏磚厝”(現在“下間祖宇”正對面)之北側。即金針、金奎住樓後面向南約30米之處。其後還在該“下厝”宅前造一條“大岸”,通往“內厝”(即大五房“國琬公”之房頭祖宅)。據說,當年還要求遷居馬巷三兄弟回來協助修築。 但由於民國時期乙亥年(即1935年),園美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災,全鄉成為汪洋大海,家畜家禽家具到處飄流,房屋倒塌不計其數。吾下間大二房有名的“烏磚厝”(三進護厝大宅),就是這次洪水淹倒的。下間大三房此祖厝(下厝),同在此特大水災中被衝倒……家鄉變遷,往事難忘。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到下間秋車的“合財糖鋪”玩或去下坑壠勞動,依稀可看到一間小屋(俗稱“祖厝仔”),供奉祖公媽的“神主”。每逢清明、冬至、年兜或祀日,他們的後代裔孫裔媳,就成群挑著“菜碗”(祭品)和銀紙香燭,到此處祭拜祖先!隨著時代的轉變,這種祭祖的情景已漸消失了。 下間大三房之“下厝”倒塌之後,就沒有再重建房頭的祖厝。這也許是上述兩次風災水災,帶給他們慘重的損失和巨大的打擊之緣故吧!但鑒於從前的沉痛教訓,大三房人是有志氣的,能“窮則思變”。從此,跟下間其他房頭一起,所有堂親都搬遷到地面較高的小山坡。經過幾番找拼,先後又分建三座“小三房”的大厝:(1)原稱“舊厝”(在“虎堀”王厝內邊,屬長來之房頭);“源成”大新厝(屬佳貞、佳此、佳燒史弟建的房頭);“豆埔”烏磚壁厝(屬土頓之房頭)。其中以“源成”新居最為堅固美觀。在舊社會,園美鄉之古厝建築中,堪稱民居之前列。 其後數十年,三房人跟其它房頭的宗親一樣,不知又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的艱苦奮鬥……編者,根據宗場提供一些祖傳史實和線索,並聯想本人原在家鄉所見所聞之往事,寫成此篇回憶錄。其目的在於傳告後代:霞間大三房祖輩們之艱難創業史,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作為其後代裔孫,切勿忘記,切勿翻身忘本!時隔數百年,祖先所走過的足跡,早已被翻埋或淡忘了。由於時代不同了,生活條件反差太大。如今,青少年一代,對前輩們之苦難經歷,恐怕一無所知,或無法理解與相信。過去的辛酸苦辣跟當今的山珍海味,簡直不可想像……後輩們如能飲水思源,從中感悟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則是蘇氏宗親之期盼,亦是筆者初衷之所望!

黃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黃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華民族皆是炎黃子孫,而蘇氏一族是黃帝之孫顓頊帝(即高陽氏)之苗裔。高陽氏六世孫樊·昆吾伯之子封於蘇(今河北臨漳縣),我國歷史上的蘇姓一族,以此為始。

蘇氏受姓後至春秋戰國世系

蘇氏受姓後至春秋戰國世系
蘇氏受姓後至西周時期,蘇氏出現蘇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開國功臣,與周公、召公齊名。戰國時代,東周洛陽出現蘇秦,他用合縱之說拒秦,拜六國相印,顯赫一時。

遷徙到同安的蘇氏

漢朝大將蘇健追隨霍去病衛青攻打匈奴有功,後封於平陵侯,居陝西長安,葬武功(現在陝西省內還有一個武功縣,主要居住蘇姓一族)。其後代遂居家於此。蘇氏至此稱武功人(武功傳芳),武功成為蘇姓總派系。
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

蘇周連三姓同宗

蘇姓入閩始祖蘇益福建至今有蘆山堂宗祠(今廈門同安區)。其曾孫紘、紳、緘、結。公元十三世紀,蘇結一支後裔突遭橫禍,被元朝官府追殺,族人四處逃難。為避禍,星散族人或姓連,或從外祖姓周。後來一支回籍重新祠宇,以續蘇姓。從此,同宗分為三姓。其子孫又於明清先後落戶台灣。台灣蘇周連宗親成立了聯誼會,1965年刊印了《台灣蘇周連氏族譜》,現名譽會長是連戰先生。2001年,該會曾組團到廈門同安謁祖。
同安蘇氏懇親會同安蘇氏懇親會

蘇周連三姓同宗的傳說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蘇唐官、蘇唐螢、蘇唐郁三人,帶領30名家丁,領解泉州府三縣丁糧五千多兩白銀上繳國庫。當他們一行來到長江時,遇上江洋大盜,糧銀被劫,33人全部遇難。
這時,蘇家連忙向朝廷上奏本,陳述被賊掠害詳情。此案拖了8年,朝廷才派邱宗魯、曹日修為欽差大臣,會同縣尉黃童辦理這個案件。蘇家得到訊息,馬上備辦香案接旨,盛情款欽差大人。誰知邱、曹二人是惡差,不僅不秉公辦案,還乘機敲詐勒索。蘇頌的九世孫蘇唐玠和蘇唐英二人,平時性格剛強,又略帶幾分酒意,一時性起,當場將二位欽差踢死。這下可惹了彌天大禍,蘇氏二人及其家族當場被捕查抄,“蘆山堂”被放火燒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所有蘇姓人家同時受到株連。
相傳當時官兵到處追捕蘇姓族人,逢“蘇”便殺。元兵的屠戮,激起同安蘇姓族人的抗元鬥爭,但因勢單力薄,除了被殺戮外,許多蘇姓人家紛紛出逃。有戶蘇姓人家,逃到一座山前,後面追兵趕來,真是“進無步,退無路”。元兵趕來喝道:“你們是何姓人家?”這些蘇姓族人,料定此番必死無疑,齊聲喊到:“苦哇!”閩南話“苦”與“許”諧音,官兵以為他們姓“許”,因而讓開一條生路。這戶蘇姓人家避入深山,以後改姓許,而且把“許”字多寫了一點”(點加在午字右下),表示落難掉淚的意思。
另有一隊官兵,追捕一群蘇姓人家。這些人沿著漳泉驛道,沒命地往漳州方向逃跑,後面官兵緊追不放。當他們跑到江東橋時,個個累得氣喘吁吁,便橫七豎八地躺在橋上休息。這時,江面上忽然躍出一條大鰱魚,鰱魚在橋上蹦跳,恰好追兵趕到。這些蘇姓族人,知道官兵定要盤問他們的姓,於是他們佯裝看魚,異口同聲地喊道:“鰱、鰱、鰱.……”追兵聽了以為他們姓“連”,便從他們面前走過。這些蘇姓人家因“鰱”獲救,也就改姓為“連”了。
還有一群蘇姓人家,為了逃避官兵追剿,頂著酷暑烈日,跑到一個西瓜園。他們又飢又渴,幾位年輕人跳進西瓜地,摘了幾顆大西瓜,切成一瓣一瓣,正準備充飢解渴。忽然追兵趕到,劈頭就查問他們的姓。當然誰也不敢說出“蘇”字。一位蘇姓老大,看到一瓣一瓣切好的西瓜,這“一瓣”閩南話就叫“一周”,蘇姓老大急中生智,就對官兵說:“我們都姓周!”眾人齊聲附和,官兵發現不是姓蘇的人,也就放走了他們。
所以,現在台灣的高雄、嘉義台南、新竹,以及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地都有“蘇許連周”宗親會組織。2004年,台灣全省蘇周連宗親聯誼會名譽主任委員連戰還給同安“蘆山堂”贈送會旗,上書“發揚蘇頌世界第一精神”,蘇、許、連、周同宗之歷史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蘆山堂同安蘆山堂同安

同安蘇氏蘆山堂

蘇氏蘆山堂坐落於福建廈門同安大同鎮洗墨池23號。宗祠始建於五代開運元年(944年),於南宋後改建為“蘆山”蘇氏大宗祠,公元1311年被元兵燒毀,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再建,公元1644年再次被清兵焚毀。現存蘆山堂系1911年重建,坐西北朝東南,為二進雙護厝府第式建築,占地面積為1700多平方米,整座祠堂呈現出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祠堂前落供奉蘇頌神像,後落供奉入閩蘇氏始祖蘇益神像,兩側為卷棚頂護厝。大門口兩隻青石石獅,象徵著辟邪納吉;鏤空式的石窗,梁坊上的斗拱層層迭起,各種雕刻,都是中國古代民居典型的建築藝術的展示;高高翹起的屋檐,陡斜的屋頂,是多雨消水的閩南古建築特徵;二進的院落式建築,象徵著人丁興旺,財源茂盛。祖籍同安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為1998年修葺的蘆山堂書題“蘇氏大宗”和“蘆山堂”兩方匾額。跨入堂門,迎面是蘇頌全身塑像,大廳四周的牆壁上,懸掛著8幅蘇氏家族8位風雲人物的畫像。在陳列櫃裡,擺放著《同安縣誌》、《蘇魏公文集》等歷史文獻,展示蘇頌歷經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五朝,官居宰相,以及發明“水運儀象台”的光輝業績。蘆山堂前原有一個水池,蘇頌讀書時曾在此洗硯,所以稱水池為“洗墨池”。可惜,現在只留下一方寫有“洗墨池”的石碑。
蘆山始祖為蘇益,生於唐大中十年(856年)。光啟元年(885年)正月,蘇益王潮入閩,任泉州都統軍使。五代開運元年(944年),光誨建府第於“葫蘆山”下,坐醜向末兼癸丁,二進雙護厝結構,益公為府第名“蘆山堂”,始創“蘆山衍派”。
蘆山堂擇建於葫蘆山龍脈寶地,家族人才輩出,惟宋代榮登進士榜者有仲昌、仲華、炫、紳、緘、結等十八人,世稱十八進士第。尤以為榮者宋代名臣賢相六世祖頌公也(1020-1101),為官五十六年,歷經五朝,官至宰相,同時也是我中國北宋的一位科學家, 1088年,他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鐘,叫水運儀象台,研製“假天儀”,編輯《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華夷魯衛信錄》《蘇魏公文集》,繪製“蘇頌星圖”。創七項世界第一,聲震中外。宋大理學家朱熹贊曰:“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一節,始終不虧”;英國皇家學會員李約瑟博士稱公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蘇家因押解泉州府丁糧銀赴京途中遇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又因毆斃欽差一案遭滅族之災,山堂被毀,家產沒官,六人入獄,余丁夜逃,部分宗親化姓許、連、周,此即“一夜分九州,化姓許連周”同宗之由來。故蘇氏大宗祠堂內有連戰贈送的“發揚蘇頌世界第一精神”的錦旗。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同安知縣請旨撥銀重建蘆山堂,旋即擴建為三進雙護厝,並塑頌公像於後進廳中,明世宗欽賜“蘇氏大宗”以失敬仰先賢,世代傳芳。辛亥,民國立,同安蘇氏裔孫趨時順勢,聯繫海內外宗親捐資重建蘆山堂,翌年成,迄九十三載,幾經損毀,幾度修復;1987年,同安縣人民政府撥付部分資金,兼有海內外裔孫賢達慷慨解囊,復建蘇頌故居,1988年11月落成。
“蘆山”是最早到福建蘇姓的一個燈號,現在凡是閩南、台灣,包括海外,只要看見“蘆山”這個燈號的一定是從同安“蘆山堂”這兒開出去的。“蘆山堂”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海內外“蘆山”蘇氏(含由蘇氏析出的許、連、周)大宗祠堂,因而於199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廈門涉台文物古蹟。
堂號
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鐘水運氣象台,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與自動報時於體,比歐洲人發明的時鐘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鐘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
此外,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蘇頌鐘錶鼻祖的故居
蘆山堂在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是五代後晉開運年間“蘆山”蘇氏二世左屯衛將軍蘇光誨始建的府第,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世界鐘錶鼻祖、古同安唯一的宰相蘇頌誕生於此。
同安蘇氏蘆山堂同安蘇氏蘆山堂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蘇頌(1020—1101)字子容,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官至宋哲宗丞相,是我國宋代偉大的科學家。元祐元年(1086年)11月,蘇頌奉詔組織一批科學家複製水運儀象台,元祐三年複製成功。這種世界最早的天文鐘以水力運轉,集天象觀察、演示和報時三種功能為一體,是現代天文活動圓頂、轉儀鐘、擒縱器的鼻祖,這三項發明領居當代世界第一,他的發明製造比歐洲的羅伯特.胡克早六個世紀。他編寫的《新儀象法要》附有星圖63種,記錄恆星1434顆,比300年後西歐星圖記錄的星數還多442顆。他編著的《本草圖經》,記載了300多種藥用植物和70多種藥用動物,因而又是一位著名的藥物學家。

蘇頌文學熱

蘇頌(1020—1101年)字子容,同安城關人,宋代宰相蘇頌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與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同登進士及第後,一生從政五十餘載,從地方官到中央官吏,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重臣,73歲榮膺宰相,是一位忠君愛國、品德高尚、為官清正、慎重穩健、舉賢任能的賢臣良相。歐陽修稱蘇頌:“才可適時,識能遠慮,圭璋粹美,為異邦之珍,文學純深,當為朝廷之用”。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則稱:“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第一,始終不虧”。蘇頌建中靖國元年5月,薨於潤州,時年81歲。上輟朝三日,贈司空魏國公,故歷代志書稱之為“蘇魏國”,又追謚“正簡”。
縱觀蘇頌的一生,不僅政績突出,而且在政治、外交、文化和科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是我國歷史上難得的人才。既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藥物學家、史學家和天文學家,又是一顆閃耀在公元11世紀的科技巨星,曾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政治方面,蘇頌政績頗著,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在他任江蘇江寧知縣時,清查富戶田漏稅情形,核實丁產,編成戶籍,按冊課稅,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為南京留守,深得長官歐陽修的器重,讚許他“處事精密”。任穎州知州時,邁上朝廷為宋仁宗修築皇陵,許多州縣官趁機加捐派款,中飽私囊,蘇頌卻從洲庫撥款置辦朝廷攤派物資,不願侵擾當地百姓,而深受稱讚。
蘇頌還是傑出的外交家和史學家,曾任過史官,俊仁宗、英宗兩用正史,又曾兩次出使遼朝,還曾編寫外交史料《華戎魯衛信錄》229卷,書目5卷共200冊,是文獻學、詩歌、散文、史學等領域的行家裡手。蘇頌一生著述頗豐,見於著錄的達10部之多,現傳世的有《蘇魏公文集》、《新儀象法要》、《魏公題跋》、《蘇侍郎集》、《魏公談訓》等,他一生還寫了587首的詩,其中20多首可稱為科學詩,是我國最早寫科學詩的詩人。
蘇頌一生博學多才,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了他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天文、醫藥、機械等領域。他創製的水運儀象台,繪製的《本草圖經》為中華民族取得了多項世界性的第一,有機械鐘錶鼻祖之稱。
公元1061年,他撰寫《本草圖經》20卷,記載藥物780種,附有標本說明圖,在藥物學上有重大價值。該書集歷代藥物學著作和中國藥物普查之大全,是世界藥物史上的傑作之一。明代著名醫學大師李時珍對《本草圖經》的科學價值也予以了很高的評價,在他醫著的《本草綱目》中引用了《本草圖經》的內容多達74處。此外,蘇頌與林億等人編輯補註了《惠佑補註神農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等書。
蘇頌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研製建造水運儀象台。1088年,由他主持研製的水運儀象台,兼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的功能,並能準確計時,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集測時、守時和報時為一體的綜合性授時天文台。在這個領域,他的發明創造比歐洲的羅伯特·胡克早6個世紀。水運儀象台是世界上第一個裝置擒縱結構的鐘表,“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在紀念蘇頌首創“人類第一鐘錶”910周年之際,香港鐘錶藝術家特地創製了新型天儀飛輪手錶,以表彰蘇頌在鐘錶方面的傑出貢獻。此外,紹聖二年至四年(1094—1097年),蘇頌還寫出了《新儀象台法要)3卷,詳細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及使用方法,繪製了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機械設計圖,共附星圖63種,記錄恆星1434顆,比300年後西歐星圖紀錄的星數還多442顆。
蘇頌學已成為國際的一個熱門。國外如俄羅斯、日本、英國,國內如長春、杭州等均有蘇頌學術研究機構。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讚揚說:“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視科學規律的學者。”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稱蘇頌:“探根源、究終制,治學求實求精;編本草、合象儀,公誠首創;遠權寵、薦賢能,從政持卓持穩;集人才,講科技,功頌千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