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絲球竹

吊絲球竹

吊絲球竹(Bambusa beecheyana Munro)是禾本科綠竹屬竹類。頂梢彎曲成弧形或下垂如釣絲狀,幼時被白粉並多少有些具柔毛,後漸變無毛;竿籜大型,籜鞘近革質;籜耳在上部竿籜上的較大;籜片卵狀披針形,直立或外翻,背面無毛,腹面具縱行生長的短毛。分枝習性高,通常在竿第十節以上始發枝,主枝甚粗壯,各枝互相展開。葉舌截形,邊緣具細齒;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驟然收縮呈圓形,葉緣具小鋸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微粗糙。筍期6-7月,花期9-12月。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和海南,在廣東南部栽培甚普遍。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乾燥,適宜在海拔300-600米,年均溫15-18℃,1月均溫3-4℃,極低溫-4℃,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

吊絲球竹其筍可供食用,筍大而肉多,惟味道稍差,如經久置則變微苦。竿可作引水管及擔荷之用,亦可劈篾編結竹器,但易蠢蛀,使用期不長久。可供建築和造紙之用,又可起到美化環境、蓄水保土的作用。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絲球竹
  • 拉丁學名: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 別名:大頭典竹、大頭甜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簕竹屬
  • :吊絲球竹
  • 命名者及年代:Munro,1868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栽植,撫育,採收,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達16米,直徑9-10厘米,頂梢彎曲成弧形或下垂如釣絲狀,節間長34-40.5厘米,幼時被白粉並多少有些具柔毛,後漸變無毛;竿壁厚1.5-2厘米。竿籜大型,籜鞘近革質,兩肩稍廣圓,向上漸縮為一甚窄而呈截形或微下凹的頂端,惟鞘口中央微隆起,背面貼生分布不均的深棕色刺毛,愈近基部則刺毛愈密;籜耳在上部竿籜上的較大,下部竿籜者則較小,呈窄的長圓形,其一端在鞘頂部幾與籜舌相連,無毛或邊緣生有較密的纖毛;籜舌顯著伸出,微截平,而兩側則較高,邊緣具較深的裂齒;籜片卵狀披針形,直立或外翻,背面無毛,腹面具縱行生長的短毛。分枝習性高,通常在竿第十節以上始發枝,每節具1或3枝,主枝甚粗壯,各枝互相展開。末級小枝具6-12葉,葉鞘長4-8厘米,具縱肋,背部具銳脊,背上部生易落的細毛;葉耳無或微小,無毛或有數條繸毛;葉舌截形,高0.5-1毫米,邊緣具細齒;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1-28厘米,寬15-3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驟然收縮呈圓形,葉緣具小鋸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微粗糙,次脈5-10對,小橫脈明顯或為透明微點;葉柄長2-6毫米。
花枝細長,長30-120厘米,在竿上呈鞭狀垂懸,其下部的節間長2-4厘米,圓筒形,無毛,而上部節間長2-3厘米,一側扁平,被細毛;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各節,卵狀披針形,紫色,體扁,長1.5-2厘米,寬5-8毫米,先端尖;小穗含6-8朵小花;小穗軸節間粗扁,長約1毫米,先端較粗而有微毛;穎2片,稍呈心形,長4-5毫米,無毛或生微毛,具多脈,小橫脈存在,僅在上部的邊緣生有甚短的纖毛;外稃與穎相似而稍大,中部小花者長與寬均約為9毫米,有隆起的背脊與尖銳的小尖頭,邊緣生長纖毛;內稃較其外稃窄甚,長4-8毫米,背部2脊間寬2-2.5毫米,脊間有2-5脈,脊上疏生甚短的纖毛,頂端銳尖或為截平頭,兩表面均被微毛,邊緣生短纖毛;鱗被3,近於同形,微呈圓形,邊緣生長纖毛;花葯長約5毫米,頂端具小尖頭而呈筆毫狀;子房短卵形,長約1.5毫米,生有2或3縱行的細毛,一側扁平或具腹溝;花柱扁平而生細毛,全長3-4毫米;柱頭2-4,稀可單一,長約6毫米,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6-7月,花期9-12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和海南,在廣東南部栽培甚普遍。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乾燥,適宜在海拔300-600米,年均溫15-18℃,1月均溫3-4℃,極低溫-4℃,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

繁殖方法

吊絲球竹林常有單叢竹子開花,但自然結籽率極低。繁殖竹苗主要是採用竹枝、竹蔸、竹稈等營養體扦插育苗。吊絲球竹分枝多,主枝和次生枝粗壯發達,有筍芽和根點,尤如縮小的母竹,是培育竹苗或直接造林的主要材料。選取無病蟲害、直徑1.5厘米以上的1年生主枝和次生枝,用刀將主枝平竹稈削下,取次生枝時只需用手握住竹枝基部,用力一拉即可取下,削去枝梢,保留基部2-3節,用作插枝。
苗圃地宜選擇砂壤土或壤土,近水源、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平地或緩坡,整地起畦,施足基肥,2-3月將備好的枝條或小母竹斜插人育苗溝中,基部埋土深6-10厘米,踏實後蓋草淋水。插枝後蓋草保墒,及時除草。1個月後,可在竹枝蔸部追肥,無機肥濃度0.3-0.4%,生根期和分櫱期追肥可逐漸加大濃度,結合澆水,每15-20天追肥1次,尿素每次20-30/株。4月中下旬竹芽陸續出土展葉,5-6月竹苗逐漸生長根系,7-11月每30天分櫱1次。插枝育苗成活率在95%以上,可出苗5-6株/平方米。

栽培技術

選地

吊絲球竹對水、肥、熱的要求與麻竹相近。選擇在土層較深厚、肥沃而不積水的沙壤或壤土為宜,溪河兩岸、路邊、房前屋後、低山緩坡、山腳都適宜其栽培。石質山地也可見縫插針地選擇適合的地塊栽植。山頂及乾燥瘠薄、石礫太多、粗重的土壤不宜栽植。

整地

吊絲球竹豐產栽培對林地的清理及整地原則是不破壞原有植被條件下要穴大、穴深。採取塊狀清理,穴的規格為200厘米×200厘米,塊內砍除灌木割去雜草。為防止水土流失,在陡坡地帶,栽植穴應配置成“品”字形,平緩地帶可為正方形,穴狀整地規格為70厘米×60厘米×50厘米,將挖出的表土堆在穴的上方,底土堆在穴的下方,以便栽植時把表土回填於竹蔸底部。穴內的石塊、雜草、灌木根要徹底清除。

栽植

造林時間:吊絲球竹一般2-3月根開始萌動並發葉,5-11月發筍,栽植時間宜在根未萌動前,即應選在立春至清明期間的陰天或雨後進行栽植為宜。
竹種選擇:栽植的母竹應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桿基的節目肥大充實、直徑適中、鬚根發達的1-2年生的竹株。挖母竹時要注意不要傷筍芽,也不要切破或撕裂竹蔸,否則影響母竹的成活和發筍。母竹挖起後,先在離竹蔸約0.5米處用利刀截去竹桿上段。
栽植及密度:每穴用1-2千克生石灰消毒,先將腐熟肥15千克、磷肥1千克左右與挖出的表土拌勻進行回土。母竹挖掘後,要及時栽植,不能擱置拖延時間。如不能立即栽植時,應將母竹放在陰涼背風處,淋透水,用稻草蓋好或進行假植。栽植時,用泥漿蘸竹頭,然後將母竹與地面呈50度斜放穴內,桿柄彎頭朝上,即覆土踩實。覆土應高於母竹原入土深度5-6厘米為宜。根據經營的目的確定栽植密度,筍竹兩用的株行距為4米×4米,畝栽40-45株,筍用竹林一般3米×3米,畝栽50-55株。

撫育

水分管理:山地保水能力差,而新造竹的根系吸水能力相對較弱,極易失水而枯死,因此,種植後3個月內要注意水分調節,遇雨要及時排除積水,天旱時進行澆水,以確保成活。
鋤草鬆土:栽植地當年為使土壤疏鬆,有利保濕,促進幼竹生長,在竹苗栽植2-3個月,應及時鬆土、除草。坡度25°以下的,全墾鬆土,清除雜草,坡度25°以上的不宜全墾鬆土,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對50厘米以外的地方將雜草灌木割倒即可。鬆土深度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
施肥覆土:每年至少施肥3次,第一次於3月扒土暴曬竹蔸、筍蔸後施筍芽萌發肥,每叢施腐熟的人糞尿(或豬欄肥25-50千克),或餅肥1-2千克;第二、三次在竹筍出土初期和盛期(即6-8月)進行,每次每叢施尿素或複合肥0.3-0.5千克,亦可用腐熟的人糞尿。每次施用時先在距竹叢莖部0.3-0.5米處開好溝,將肥料加水稀釋後,均勻施入溝內,施後蓋土。

採收

科學割筍:吊絲球竹一般5月份開始出筍,6-8月是出筍旺季,10月份出筍基本結束。每叢年保留1-2根盛期筍作為以後的營養竹外,其餘長出的竹筍全部割掉;割筍時間以早晨為宜,割筍時扒開其周圍泥土,用專用的割筍刀從筍蔸上部切下取出,割後用土蓋好已割的筍蔸。
合理採伐:栽植成林後,每年要適當採伐,根據經營的目的合理確定採伐密度,保證竹林壽命,永續利用,增產豐收。筍用林栽植後,為防止竹林老化和提高產筍量,細竹、弱竹應隨時砍除,每年秋後至翌年春砍伐更新,砍掉2年以上的竹子,挖去老竹蔸,每叢保持2-3株1-2年生母竹,堅持年年這樣留養新竹,則能年年割筍,連續豐產。

主要價值

食用:其筍可供食用,筍大而肉多,惟味道稍差,如經久置則變微苦。
經濟:吊絲球竹可供建築和造紙之用。竿可作引水管及擔荷之用,亦可劈篾編結竹器,但易蠢蛀,使用期不長久。
生態:吊絲球竹可起到美化環境、蓄水保土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