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絲球竹(原變種),竿高達16米,直徑9-10厘米,頂梢彎曲成弧形或下垂如釣絲狀,節間長34-40.5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絲球竹(原變種)
- 外文名:var. beecheyana
- 形狀:頂梢彎曲成弧形
- 直徑:9-10厘米
- 竿高:16米
名稱,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本種提示,
名稱
var. beecheyana
形態特徵
幼時被白粉並多少有些具柔毛,後漸變無毛;竿壁厚1.5-2厘米。竿籜大型,籜鞘近革質,兩肩稍廣圓,向上漸縮為一甚窄而呈截形或微下凹的頂端,惟鞘口中央微隆起,背面貼生分布不均的深棕色刺毛,愈近基部則刺毛愈密;籜耳在上部竿籜上的較大,下部竿籜者則較小,呈窄的長圓形,其一端在鞘頂部幾與籜舌相連,無毛或邊緣生有較密的纖毛;籜舌顯著伸出,微截平,而兩側則較高,邊緣具較深的裂齒;籜片卵狀披針形,直立或外翻,背面無毛,腹面具縱行生長的短毛。分枝習性高,通常在竿第十節以上始發枝,每節具1或3枝,主枝甚粗壯,各枝互相展開。末級小枝具6-12葉,葉鞘長4-8厘米,具縱肋,背部具銳脊,背上部生易落的細毛;葉耳無或微小,無毛或有數條繸毛;葉舌截形,高0.5-1毫米,邊緣具細齒;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1-28厘米,寬15-3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驟然收縮呈圓形,葉緣具小鋸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微粗糙,次脈5-10對,小橫脈明顯或為透明微點;葉柄長2-6毫米。花枝細長,長30-120厘米,在竿上呈鞭狀垂懸,其下部的節間長2-4厘米,圓筒形,無毛,而上部節間長2-3厘米,一側扁平,被細毛;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各節,卵狀披針形,紫色,體扁,長1.5-2厘米,寬5-8毫米,先端尖;小穗含6-8朵小花;小穗軸節間粗扁,長約1毫米,先端較粗而有微毛;穎2片,稍呈心形,長4-5毫米,無毛或生微毛,具多脈,小橫脈存在,僅在上部的邊緣生有甚短的纖毛;外稃與穎相似而稍大,中部小花者長與寬均約為9毫米,有隆起的背脊與尖銳的小尖頭,邊緣生長纖毛;內稃較其外稃窄甚,長4-8毫米,背部2脊間寬2-2.5毫米,脊間有2-5脈,脊上疏生甚短的纖毛,頂端銳尖或為截平頭,兩表面均被微毛,邊緣生短纖毛;鱗被3,近於同形,微呈圓形,邊緣生長纖毛;花葯長約5毫米,頂端具小尖頭而呈筆毫狀;子房短卵形,長約1.5毫米,生有2或3縱行的細毛,一側扁平或具腹溝;花柱扁平而生細毛,全長3-4毫米;柱頭2-4,稀可單一,長約6毫米,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6-7月,花期9-12月。
產地生境
產廣東、廣西和海南。模式標本可能采自廣東,但詳細地點不明。
本種提示
本種在廣東南部栽培甚普遍。其筍可供食用,筍大而肉多,惟味道稍差,如經久置則變微苦。竿可作引水管及擔荷之用,亦可劈篾編結竹器,但易蠢蛀,使用期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