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學

1986年10月,蘇聯《教師報》邀請蘇聯著名的教育革新家,從事教育實驗的代表人物在莫斯科郊區進行了一次會晤。《教師報》用“合作教育學”作為標題發表了七人(雷先科娃、沙塔洛夫、沃爾科夫、卡拉科夫斯基、謝季寧、伊利英、阿莫納什維利)署名的一篇文章。文章呼籲:“我們需要與從前的教育學截然不同的新的教育學,這種新的教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特別注重使兒童樂意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師生共同的教學過程中來。我們可以把這種教育學稱為合作的教育學。”這篇文章本身標誌著合作教育學的創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作教育學
  • 提出時間:1986年10月
  • 目的:教學的目標上給學生以新的啟示
  • 起源國家:蘇聯
教學的目標,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法,教學的評價,合作教育宗旨,

教學的目標

教學的目標而言,制定困難的目標,超前學習以及班級智力都是在教學的目標上給學生以新的啟示,使學生能進充分的發展自己的能力。

教學的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主要是貫徹了自由選擇的原則。自由選擇的原則就是要把來自社會的外部要求與學生個人的內在需要結合起來。為了使兒童感到自己是與教師合作的志同道合者,凡在一切可行的場合,都應給他們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

教學的方法

給學生提供學習依靠點
在任何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能力都不可能是一樣的。“合作教育學”的倡導者們反對把學生按能力進行分組,也不贊成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尤其反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補課。總之,他們反對一切能引起兒童猜疑(懷疑老師把自己看成差生)的做法。他們通過各自的實驗都提出了要給學生提供學習依靠點的思想。雖然各自的做法不同,但原則是相同的,即要給學生學習提供一個依靠點,即引導性的敘述線索、解題的規則和方法,使能力最差的學生也能流利地回答教師的提問,同時又不影響全班學生的學習,也不打亂課的進程。能力差的學生利用學習依靠點不如能力強的學生省時,但這種差別在班上不易被察覺,所有的學生都能滿有把握的回答,並能受之無愧地獲得好分數。
大單元教學
“合作教育學”的倡導者,對教材作了綜合處理,使之聯結成一個個的大單元,在教學中減輕學生的負擔又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知識量。沙塔洛夫按10-20節課為基準組成一個教學單元,伊利英用一堂課的時間就能揭示一本大部頭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沃爾科夫把各種職業所必要的技能綜合為一個整體教學。
按適當形式進行教學
課的形式應該與學習的學科特點相符合。在數學課上證明定理時,沙塔洛夫不容許出現任何一句多餘的話——數學教師的敘述應該時絕對精確的。在沃爾科夫的創作課上。兒童們議論紛紛,纏住教師不放,向他提出成百上千個問題。我分析文藝作品時,伊利英力求做到使分析具有藝術的形式,為此他採用了與作家藉以創作自己的作品同樣的那些方法:藝術手法、懸念和情節。結果對藝術作品的分析本身成了一種藝術的創造。
每個學科有其不同的學科特點,所課程要求也是不同的。選擇適當的科的形式有利於學生更好掌握學科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學科之間不同形式轉化也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的評價

阿莫納什維利認為分數對小學生來說是弊多利少,分數引導學生以獲得好分數作為學習的動機,而熄滅了獲得知識的歡樂這個內部動機;它會使沒能得到好分數的學生失去自信心;它還能引起學生在基督和自負心理,離間學生之間的友好團結;分數決定了學生在班級、家庭、社會中的地位,而學生的分數是由教師決定的,於是造成了師生的對立;分數往往成為某些教師手中“制服”學生的鞭子;它導致學生為獲得好分數而死記硬背。
“合作教育學”的核心是“沒有強制的學習”,它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樂於參加到學習中,在學習中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雖然對合作教育學的教學理論也有批評的聲音,批評者認為這些教學理論不實際,很難被教師所掌握,對教師個人的要求過高。合作教育學倡導教師們的合作,我們認為教師們的經驗的交流,每個教師吸取著眾多教師教學經驗的總結,會使得教師更快地得到提高。

合作教育宗旨

使兒童深信他將獲得成功,能教會兒童學習,不允許任何一個兒童掉隊,也不允許任何一個兒童意識到自己落在同學的後面,使最沒有才能的也得到發展。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兒童採取了一種更富有人情的、能夠區別對待的教育策略。在教育進程中,讓兒童永遠不失去美好的感覺,讓生活不斷地變得豐富,讓學習的需要應日益得到加強和擴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