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重午粽

明代,該日,“造角黍,以饋親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重午粽
  • 別稱:“造角黍
  • 製作法:以箬葉糯米放在水中燒煮而成
  • 所屬類型:民族風俗
角黍,即棕子,民間的製作法是:以箬葉糯米放在水中燒煮而成。以純糯米包成的,稱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稱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鮮蕃薯刨成絲,剁細)的,稱為蕃薯粽。還有一些農戶特在純糯米中嵌進少量紅棗金絲蜜棗蓮子等,以增加風味,包粽子用的箬葉箬竹的葉。箬葉包成的粽子,既無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縛粽子的繩子,一般用棕櫚葉片。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狀,多以四角為主,稱為角粽,亦有戲作螺旋形的,稱為“裊腳粽”。溫俗規定,一般是四十個粽扎一把,內有一個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個);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孫粽”(一升米做十個);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個),是分送親友鄰居的。粽子有兩種,上品是餡肉粽、白糖蓮子粽;其次是蠶豆粽、槐豆粽、白粽。後者是用早稻稈或豆稈燒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過熱水淋掉鹼質後即成,俗稱“淋粽”。有的地區午宴以粽子為主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