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督閣

司督閣

司督閣(Dugald Christie, 1855-1936)英國籍蘇格蘭人,是近代來華著名英籍醫學傳教士,從1882年至1923年在我國東北地區施醫傳教,歷經40年,先後創辦了盛京(今瀋陽)施醫院、女施醫院、盛京西醫學堂,是第一位將西方醫學傳入我國東北地區的傳教士。1885年被清政府授予皇家雙龍勳章。曾任教會醫學委員會主席(1907),也是中國博醫會創建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督閣
  • 外文名:杜格爾德·克里斯蒂(Dugald Christie)
  • 性質:東北西醫第一人
  • 家鄉:英國蘇格蘭蘭赫諾荒原
  • 出生日期:1855年
  • 去世日期:1936年
  • 畢業院校:愛丁堡大學
人物簡史,主要功績,醫學教育,相關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簡史

1855年,司督閣生於英國蘇格蘭高地上的蘭赫諾荒原,父母在格倫科伊經營金斯豪塞牧場和金斯豪塞客棧,是家中最小的孩子。6歲時,到巴拉胡利什讀書。7歲時,父親去世,全家因此牽往因弗內斯郡的因弗加里,母親經營牧場和客棧。
1863年,司督閣11歲時,母親去世,全家搬遷到洛哈崴桑那港口附近的一個農場。騎馬是他熱愛的活動。
1868年,司督閣在洛哈崴斯德克拉迪赫學校讀書,學習閱讀、寫作、朗誦等方面的完整知識。在著名教師唐納德教導下,奠定了尊重知識和為理想奮鬥的終身志向。
1871年,司督閣搬到格拉斯哥,進入布匹公司學徒三年,他積極參加社團和宗教活動。1874年5月,19歲的司督閣決定把基督放在生命里的第一位,做年輕的傳道者,並為獲得全面的大學教育而努力。1876年,司督閣決心成為一名醫學傳道士,並作為終生的事業。他辭去工作,離開公司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傳教士學院學習。1877年秋天,司督閣開始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課程。
1881年7月,司督閣完成學業,成為為期一年的常駐醫生。期間,在利斯航海學院短暫學習。1882年,司督閣接受長老會邀請,到中國工作。1882年7月,司督閣與伊莉莎白·黑斯蒂·史密斯結婚,幾天后前往中國。1882年11月,司督閣和羅斯牧師從營口來到瀋陽小河沿考察選擇建立診所地點。
司督閣司督閣
1883年5月,在瀋陽創辦了東北第一家西醫診所——盛京診所,行醫治病和傳播福音。6月,診所正式開診,實行免費醫療,日門診量30人——80人。因成功治療霍亂本人揚名瀋陽。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司督閣創建了有12張病床的臨時醫院,開展西醫外科手術,為兩例白內障病人成功手術。1885年春季,租用更大房間做醫院,擴大了醫院規模,並在鐵嶺建立一個診所。醫院培養醫務助理,藥房技士和助理護士,講授西醫知識,開設戒毒病房,幫助吸毒者戒除鴉片毒癮。1886年,診所完成251次手術,全年接待近萬名患者。1887年春天,做了第一例截肢手術。11月8日,容納150人候診大廳,具有50張病床,15名女病房的盛京新醫院開業。1888年在控制傳染病和流行病方面開展工作,治療瘧疾4000餘病例。1888年夏天,司督閣妻子病重,返回英國。1889年,司督閣妻子在蘇格蘭病逝。1891年秋季,準備招收學員,14人參加考試,招收6名學員。1892年春天,司督閣開始創建“盛京醫學院”,執行正式的培養計畫,制定5年學期,6名學員入學。醫院設有男病床60張,女病床20張。1892年秋天,司督閣與伊澤·英格利斯在營口結婚。1893年春季,司督閣利用4天時間在3個較大城鎮進行巡回醫療,診治患者680人。1894年,購買修建女醫院的地皮,司督閣每周出診4天,半天門診量近200人。當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司督閣南下營口與當地醫生和學生創建7所紅十字戰地醫院,搶救千餘名中國傷病員。
1895年,司督閣獲光緒皇帝授予的雙龍敕書和勳章。1896年,司督閣在瀋陽創建了東北第一座婦女醫院,由英國醫師瑪麗·霍納和凱瑟琳·柯克負責。
1897年,司督閣在瀋陽、營口兩地的紅十字救助工作得到上海委員會的財政支持。同年,回國休假。1897年,瀋陽教會劉牧師去蘇格蘭參加長老會慶賀活動,司督閣為其安排行程並擔任口語翻譯。同年,盛京施醫院開設了與男醫院隔開的女醫院和門診。1899年末,瀋陽基督教徒19646人,募集資金2000英鎊。
1900年6月10日,義和團打進瀋陽殺戮洋人。6月25日,司督閣等人外出牛莊和日本避難。6月30日,義和團將男、女醫院全部燒毀。11月,司督閣返回瀋陽著手重建醫院。同年,司督閣返回蘇格蘭籌集重建醫院資金,並在愛丁堡大學完成熱帶醫學文憑。1902年,司督閣歸沈,臨時租賃帶有病房的診所開診。1903年女醫院竣工。
1904年,司督閣制定重建男醫院計畫,因日俄戰爭爆發未實現,遂將女醫院做門診,借用三義廟做病房,收治數百名傷病員,包括中國人、日本人和俄國人。直隸總督袁世凱給司督閣發來感謝信。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和司督閣成為朋友,支持醫院衛生事業。
1906年,趙爾巽撥銀4000兩,重建男醫院。1907年3月5日,門診大樓、兩個病房(60張病床)、手術室,以及廚房竣工,舉行正式開業典禮。11月,增加新醫療設備,病床達到110張。在趙爾巽支持下,“盛京醫學院”,每年招收幾名學員,進行正軌訓練。1907年,徐世昌任東北總督,司督閣提出創辦醫科大學構想,經商議徐世昌每年撥銀3000兩,籌建奉天醫科大學積累資金。司督閣在上海參加新教在中國傳教100周年紀念大會,擔任中國醫學傳教士協會主席。1908年,司督閣著手創辦正式的醫科大學,直隸總督袁世凱拜訪了司督閣,為醫科大學撥地,承諾給以一部份經濟援助。司督閣返回英國募款和聘用醫務人員。1909年,聘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亞瑟·傑克遜博士和利物浦大學畢業的病理學家毛樂爾醫生來沈,協助司督閣建校。1910年秋,司督閣返回瀋陽。1910年11月——1911年4月,瀋陽流行肺鼠疫,司督閣擔任瀋陽抗擊鼠疫總指揮,亞瑟·傑克遜親臨抗擊鼠疫第一線,瀋陽首次建立起現代疾病防控指揮體系。1911年1月25日,亞瑟·傑克遜在參加抗擊東北大鼠疫中不幸染病身亡。1911年4月,瀋陽國際鼠疫會議召開,11個國家33名學者、專家到會,司督閣進行會議發言,清政府攝政王在故宮接見會議代表。當年秋季,學校教學大樓建成。1912年,奉天醫科大學全部建成,成為東北三省第一所醫科大學。學制5年,與英國愛丁堡醫科大學授課課程相似,學生畢業後授予內外科雙學士學位。1月24——26日,醫科大學舉行入學考試,大學招收首屆50名學生。校董事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3月28日,醫科大學開學,學校組織了東北三省第一支足球隊。1912年10月30日,司督閣代表奉天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紅十字統一大會。
1913年,醫院規模不斷擴大,擁有8名外國醫生,設3個診室,分別是內科、外科、眼科。招收第二期學生40名。1914年春天,醫院所有新建築全部竣工,張作霖捐助1台X線診斷機,開始套用放射線診斷技術。1914年 5月,與妻子合著《奉天三十年》在英國出版。6月,司督閣應邀回國介紹醫學傳教發展情況,途經莫斯科受到俄國沙皇贈送金鍊懷表。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部分英國教師回國服役。1915年1月,司督閣到美國參加醫學傳教論壇,拜訪友人,在白宮拜訪了美國總統威爾遜和國務卿布萊恩。同年,司督閣在瀋陽日本火車站附近遭劫持,被搶走錢物和懷表。 1916年,醫院女醫院增設產院,新建兩層樓的產科病房。1917年6月30日,首屆20名學生畢業,獲得學士學位高文翰、劉同倫等4人留校工作,其餘到長春、吉林、鐵嶺新民、營口等地醫院。1917年8月,奉天醫科大學更名“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有教師17人。1918年,張作霖每年撥款3000銀元,學校開闢了運動場。
1919年春天,司督閣回英國募款,招聘3名醫護人員。同時,高文翰和劉同倫前往愛丁堡大學接受研究生教育。司督閣安排指導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1920年5月,學校體育場舉辦了華北運動會,學校在7個項目上獲得第一名。秋天,司督閣帶回2.3萬英鎊的捐款,並招聘1名醫生、2名護士、1名英文秘書。1921年,高文翰和劉同倫學成歸校任教。1922年學校獲得省網球賽第3名。1922年4月21日,司督閣因年事已高,辭職回國。辭行前在北京受到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的接見,並獲得民國政府授予的嘉禾勳章。安樂克博士接任學校校長。1923年學校獲全省足球聯賽冠軍。同年,司督閣提出招收女學生的計畫,獲得通過。
司督閣
1924年,學校改制為6年,招收3名女生入學,男女同班授課。1925年,東北各界為紀念司督閣在中國創醫立校及他對中國醫療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特塑半身銅像一座,立於教學大樓正門東側,由張學良將軍揭幕剪彩。同年,高文翰任校長。1925年12月13日,司督閣重返瀋陽,參加學生的考試工作,並在畢業生典禮上致辭。1926年3月,司督閣離沈回國。1929年,學校更名為遼寧醫科專門學校。1930年,學校改為7年制。1931年,學校改為奉天醫科專門學校。劉同倫任院長。1932年,愛丁堡大學發表聲明,承認學校學士學位。1933年秋,學校改為盛京醫科大學,學制改為4年。1935年,日偽以反滿抗日為名逮捕了高文翰校長和劉同倫院長,後保釋出於獄。1936年,司督閣在蘇格蘭病逝,終年81歲。去世前,他一直擔任中國蘇格蘭協會會長,始終關心中國的留學生,關心中國,關心瀋陽,為醫院和醫學院籌款,用一生“促進中國和英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主要功績

1885年司督閣在鐵嶺建立一個診所;醫院培養醫務助理,藥房技士和助理護士,講授西醫知識,開設戒毒病房;1886年診所完成251次手術,全年接待近萬名患者;1886年11月8日盛京新醫院開業;1888年開始在控制傳染病和流行病方面開展工作,治療瘧疾4000餘病例;1892年司督閣開始創建“盛京醫學院”,執行正式的培養計畫;當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司督閣南下營口與當地醫生和學生創建7所紅十字戰地醫院,搶救千餘名中國傷病員。1895年,司督閣獲光緒皇帝授予的雙龍敕書和勳章。1896年,司督閣在瀋陽創建了東北第一座婦女醫院。1900年義和團打進瀋陽殺戮洋人,燒毀醫院全部燒毀。11月司督閣返回瀋陽著手重建醫院,並返回蘇格蘭籌集重建醫院資金。1910年11月瀋陽流行肺鼠疫,司督閣擔任瀋陽抗擊鼠疫總指揮,亞瑟·傑克遜親臨抗擊鼠疫第一線,瀋陽首次建立起現代疾病防控指揮體系。1911年1月亞瑟·傑克遜在參加抗擊東北大鼠疫中不幸染病身亡。1912年,奉天醫科大學全部建成,成為東北三省第一所醫科大學。1922年司督閣因年事已高,辭職回國。

醫學教育

司督閣
司督閣不僅在醫療方面為我國東北地區做出了貢獻,而且在醫學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績。他很早就萌發了建立西醫學堂,在中國東北進行醫學教育的想法。初期他只能在醫院以助手、帶徒弟方式招收12名學生。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對他們進行醫務培訓。如遼寧近代名醫王宗承、劉玉棠、劉仲明等人就跟隨他學習。經過多年的努力,司督閣於1912年1月,正式建成 “奉天醫科大學”,這是東北地區醫學教育的第一所大學。學校成立後,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使中國人把這所學校看成是滿洲教育體系的一個部分,一切都要按正規化辦學。司氏自任校長,規定學制五年,預科一年,本科四年,每二年招生一次。同年2月考取學生40名,3月28日首批學員正式開學。9月份學校成立校董事會,聘請有中國、英國、丹麥三國德高望重人士為董事,英國總領事任董事會主席。奉天醫科大學很快就成為東北教育體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17年冬受到北京政府教育部註冊備案,遂改名稱為“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此時司督閣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教育質量,又確定了三條辦學原則:一是專業水平必須達到高水準,二是必須有中國人參與合作;三是學校的氣氛和環境必須使學員自然成為基督教徒,並以基督精神從事醫療工作。除此外,施醫院還提供醫療沒備和實習教具,有比較完整的屍體(張作霖批准的犯人屍體),可供學員解剖實習用。該校全年經費國幣310420元,以後逐年遞增,開始穩步發展。1924年,遵照北京政府教育部指示,修改學校章程,改學制為六年。預科一年,本科四年,臨床實習一年,並且改組了校董事會,由中國人高文翰任副校長。每年招生一次,考試競爭非常激烈。
1917年1月,第一屆學員經過五年學習畢業,成為東北地區西醫學校培養大學生的學園。這屆首批大學生,主要留在施醫院和學校,作為臨床醫生或充實教員。有的以後被送到英國愛丁堡醫學院進修深造。如近代著名眼科學家高文翰、結核病防治專家劉同倫等。嗣後,奉天醫科大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中國醫生。據《奉天通志》載至1927年“前後畢業生已達七級多,在社會服務。現有醫科學生七級,男生七十六人,女生十五人;教職員三十八人。”於永敏據《盛京醫科大學要覽》統計,至1923年司督閣退休辭職回國後,十一年中培養四屆畢業生共107名,而至1927年第七屆畢業生共170名,不包括在校的學生。發展至1941年第十八屆學生畢業,共370名,為東北地區,乃至我國近代醫學教育培養了眾多人才。

相關事跡

奉天來了洋醫生
1883年初,司督閣一行乘著牛車從營口出發,前往奉天。這是他第二次來奉天,第一次是在1882年的年末,但是那次由於沒能在奉天租下房子,只得原路返回營口。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凜冽的寒風和大雪,使得車上所有人都睜不開眼睛,牲口也辨別不了方向,車主央求司督閣儘快原路返回,以免葬身雪海。但是司督閣堅持認為應該繼續前行。破敗的客店依然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溫暖。厚厚的積雪讓原本4天的行程變成了8天,等他們好不容易到達奉天的時候,已個個面容憔悴、筋疲力盡。
東北第一例成功的白內障手術
140年前,在瀋陽患眼病是非常普遍的,歷史上還沒有過盲人可以復明。在第一批住院的病人中間,有一位著名的商人因白內障失去了視力。司督閣準備為其做手術的時候,洋鬼子要挖中國人眼睛的謠言很快傳來,於是司督閣決定在大庭廣眾之下做這個手術。當時很多人前來觀看,包括政府官員。患者躺在一張露天的手術台上,圍觀的人們屏住呼吸,擁擠在周圍,隨著手術刀的迅速切割,患者的晶體被剝離。接著司督閣大聲地問患者:“我豎起幾根手指?”“三根。”患者說道。“我看到了,我能看到了。”人群中發出一陣驚愕和敬畏的嘆息。手術成功的信息迅速在奉天傳播開來,人們都知道小河沿來了個神醫,司督閣的診所就此打開了局面。
一舉成名 
有一位清朝軍隊的士兵,身負重傷,子彈深深射入肌肉里,當地的中醫做不了手術,通常的辦法是把水銀灌入傷口內,目的是溶化傷口裡的子彈。清軍統帥左寶貴將軍將傷兵送到診所。當時那位傷兵的創口已經化膿,感染很嚴重,司督閣醫生免費為傷兵取出子彈,並細心照料,傷兵一個月後完全康復。從此司督閣在瀋陽成了名醫。
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依靠高超的醫術和謙遜的品格,司督閣贏得了奉天人的信任與尊敬。經過多年的籌備,1907年3月5日,東北第一家西醫院——盛京施醫院正式開業,這就是現在瀋陽腫瘤醫院的前身。在初期,這所醫院有一座兩層的門診大樓,擁有60張病床,有現代化的手術室。然而,司督閣並不滿足盛京施醫院的成功,他的目標是在東北建立一所像愛丁堡大學那樣的醫學院。這項工作在司督閣籌建醫院之時就已經進行。1911年,東北的肺鼠疫疫情過去之後,司督閣終於騰出時間來籌建盛京醫學院。
籌建的過程極其不順,他從蘇格蘭請來一個資深教授,到奉天不久就染上了肺鼠疫,不幸去世。接著,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又把還沒有竣工的教學樓徹底焚毀。堅韌的司督閣並沒有放棄,繼續籌建。 1912年初,東北第一家醫學院——盛京醫學院宣布開學。此後,司督閣一直作為盛京施醫院和盛京醫學院的實際管理者。
司督閣28歲來到中國,直到68歲之後才離開,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奮鬥了40年。司督閣回國後,寫了一本名為《奉天三十年》的回憶錄,記錄了在奉天三十年的經歷,對奉天當時的風土人情多有細緻的描寫。
司督閣回國之前,中國政府授予他一枚嘉禾獎章。在他回國之後,奉天的教育部門和社會團體出資為其鑄造半身青銅塑像,豎立在盛京醫學院門前,以紀念他為中國醫學事業所做的貢獻。

人物評價

司督閣身為英國人,從27歲來到中國東北,至1923年回國,年已68歲高齡,前後工作生活40年,同中國人民結下了友好的感情,他把東北瀋陽視為第二故鄉。他不僅同當時政府官員有著密切關係,而且與各界人士多有交往。如保姆、廚師、師生、商人也相處融洽,情誼甚篤。他的精湛醫術和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受到廣泛讚譽。1936年,東三省城鄉人民,欽佩他的醫德、業績,“對於三省民眾一片婆心”,自發集資為其鑄銅像,立於學校門前,以志永久紀念。司督閣返回故鄉後,仍關注我國東北地區醫學事業發展,還不顧年邁體弱經常為學校籌集經費和教材奔波。1929年,張學良將軍曾將自己的照片寄給他,並題詞:“司督閣老大夫惠存,張學良敬贈,十八年七月寄於中國遼寧。”他的題詞,代表了東北父老兄弟對司督閣的敬仰和感激。當時我國駐英大使施肇基在給司督閣信中說:“我不信有另外任何一個人,能為中國和中英友好關係,作出如此大量的豐功市績。”誠言,他們對司督閣的評介是公允的。在我國近代史上,各地來華的傳教士很多,他們有各種目的和動機,其中就有以傳教事業為名,幹著不可告人勾當的傳教士。但象司督閣這樣竭盡全力投身於我國醫學事業發展,並做出了突出貢獻,卻是屈指可數的。他將一生的主要精力獻給我國醫學事業,成為把西方醫學引入中國東北的先驅者。由於他的創業,東北地區醫學發展出現了有史以來的高潮,一些中醫人士也開始吸收西方醫學知識,學習解剖、生理、微生物、病理、藥理學等課程。盛京施醫院,至20世紀20年代初期,已經成為東北地區最大醫療機構,年門診量約15萬人,住院患者約6千人,具有內、外、婦、兒、耳鼻喉、眼、皮膚、精神、泌尿、口腔、及肺房(結核)科,開創了東北地區醫院分科之先河,為後來醫院發展走向專科化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