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烏龍茶

台灣烏龍茶

烏龍茶是台灣茶業的支柱,源自福建,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以青心烏龍凍頂烏龍茶享譽茶界,現在更加大發展高山烏龍,茶業給台灣的農業帶來巨大的拓展空間,經濟前景十分良好。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習慣調查,分類,細膩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評判,傳統法,通用法,演變,功效,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其他功效,營養成份,沖泡方法,主要品種,保存方法,存儲特點,最佳存儲方法,

發展歷史

說明
台灣烏龍茶源於福建,但是福建烏龍茶的制茶工藝傳到台灣後有所改變,依據發酵程度和工藝流程的區別可分為:輕發酵的文山型包種茶和凍頂型包種茶;重發酵的台灣烏龍茶。烏龍茶是台灣茶業發展的肇基者,台灣的植茶麵積23000公頃,年產茶葉23000公噸,烏龍茶的種植面積占45%,
即達10000公頃;烏龍茶年產量占65%,即15000公噸。烏龍茶是台灣的主要茶類。台灣茶業的發展,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茶葉一直是台灣的重要經濟產物,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台灣烏龍茶台灣烏龍茶
台灣的命運曲曲折折,歷經不同階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權統治,台灣島在未開發前,孤懸海外,除了少數原住民外,是沿海漁民、流亡人士的棲護所。十五、六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入侵,先有荷蘭、西班牙的分占台灣南北,又有英國、日本兩國不斷覬覦,到了17世紀中葉(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收復了台灣,在鄭氏23年的統治中,漢人為台灣的開發奠定基礎。
1683年清朝政府統一台灣,大陸沿海的同胞以各種方式紛紛移民而來,直到1895年日本割據台灣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統治期間,台灣人口大量增加,台灣茶葉也因此根植下來。1810年(清朝嘉慶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將茶籽試植台北縣,獲得成功,於是台灣植茶就此傳播開來。1858年(清朝鹹豐8年),英法聯軍攻擊中國,迫令締結天津條約,規定台灣府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製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灣粗製烏龍茶,每年運往福州從事加工精製,再行包裝以備運銷,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請福州茶師,購進制茶器具,來到台北,從事烏龍茶的精製試驗,獲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將127860公斤的台灣烏龍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標記,裝載了兩艘帆船直航美國,大受歡迎,這是台灣烏龍茶首次運銷國際的第一人。
台灣烏龍茶台灣烏龍茶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灣烏龍茶蓬勃發展,五家洋行在台北爭購烏龍茶,使台茶售價節節升高,每60公斤烏龍茶從15元跳升到30元。當時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農,更加努力增加茶葉生產,開創了烏龍茶的黃金年代。據連雅堂先生所著《台灣通史·農業志》中:“夫烏龍茶為台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路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貧家婦女揀茶為生,日得二三百錢,台北市況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緒7年),台灣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不景氣影響,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認為台灣烏龍茶價格昂貴,無利可圖,乃中止收購,致使烏龍茶有行無市,陷於困境,號稱清代烏龍茶業之“碰壁時代”。當時,台北一般茶商,鑒於烏龍茶之市況,日趨不景氣,於是迫不得已,將台北大稻埕一帶之滯銷烏龍茶,大部分運往福州,改制“包種茶”,普通稱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吳福源先生,亦渡海來台,獨資經營“源隆號”茶莊,開始製造這種具有花香的包種茶,此為台灣烏龍茶改制包種茶之由來,台灣從事包種茶製造之先聲。不久,泉州府安溪縣的商人王安定、張占魁兩人合辦“建成號”茶莊,從事經營包種茶之販賣。包種茶在台灣也就漸漸與烏龍茶並駕齊驅了。
清代台灣經營茶業者,設館收購茶葉,稱“茶館”,茶館的重要地位僅次於茶農,蓋以當時台灣之茶館,不單為毛茶的收購者,而且也是加工精製者,負責毛茶的收購再行 加工精製,也經營外銷箱茶的製造。茶館又分兩種:一為從事烏龍茶的茶館稱“番莊”;一為從事包種茶的茶館稱“鋪家”;另外,兼營烏龍茶和包種茶的茶館,稱“烏龍包種茶館”。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統治台灣以後,台灣烏龍茶的市場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種茶。危機也是轉機,烏龍茶為求解脫困境,逐漸在製造技術上求突破,彰顯出烏龍茶的特色,於是以四分之三發酵的製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為烏龍茶的主要特色,市場的反映很好,烏龍茶再度得到市場的肯定。而高級烏龍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氣,帶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黃、白、紅三色相間,猶如婉約的“東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蘭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稱為“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設立新式工廠,專門製做四分之三發酵的烏龍茶,銷往美國,頗受歡迎。
台灣茶之初期發展史,唯獨烏龍茶發其光輝。其後,雖有後起之包種茶,繼而走紅之紅茶,隨後抬頭之綠茶,但歷經百年,烏龍茶猶仍穩占台灣四種茶葉外銷之首位,永不凋謝,實乃台灣茶中之壽星。烏龍茶自1869年輸出區區數萬公斤之後,到1879年,不過十餘年,就一躍輸出達五百餘萬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餘萬公斤,到了1893年,達到最高峰,總計983萬餘公斤。直至1920年,台灣烏龍茶的外銷始暫挫於包種茶,雖然如此,但烏龍茶文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至戰爭結束,台灣光復至今五十年來,台灣茶業以外銷為導向的茶葉生產,發生了旋乾轉坤的變化,外銷市場節節倒退,至1990年以後台灣茶葉生產已不足供應內需市場,每年要靠大量的對外購買茶葉來滿足島內市場。但,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茶葉對外貿易史仍然沒有中斷,烏龍茶每年仍維持有一千多噸的出口量。

習慣調查

這項問卷調查是從1990年開始,經過將近7個月的隨機取樣所做的,共取樣2000份問卷,經過分析結果,具體反映了幾個現象:
(一)飲茶人口的年齡群相當低,以21-35歲的年齡占75.26%。
(二)飲茶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三分之二以上的飲茶人口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三)若以廣義的青茶類泛指烏龍茶,則有68%的人是飲用烏龍茶。若將烏龍茶的定義嚴格限定為具有果香的半發酵茶,則有35%的人是飲用烏龍茶。
(四)選購茶葉的平均價格是每公斤30美元。
(五)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費1公斤茶葉,即每人年平均花費30美元來購買茶葉。
(六)台灣一年的茶葉消費金額達6億3千9百萬美元(1997年的資料)。
從以上資料看來,台灣茶業已經具有很大規模的市場。在茶園面積逐漸縮小,採茶、做茶的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如此大規模的茶葉市場,勢必面臨本身生產不足以供應需要的情況,仰賴進口茶葉的市場勢必更加擴大,台灣將是亞洲進口茶葉的大市場。

分類

青茶是一個大茶類,商業上習慣稱之為“烏龍茶”。其實,烏龍 茶僅是青茶中的一個品種而已。青茶產於福建、廣東和台灣三省,其 他產茶省區幾乎不生產,因此,在非青茶產區和部分銷區,人們對其 品質特點尤其香氣特點較為生疏,辨別不出優劣,故而有的人認為烏 龍茶香氣就是“粗茶中窨入花香”,也有的人認為“鍋粑香就是烏龍 茶香”等等。為幫助人們對青茶香味的辨別,特撰此文,以供參考。一、青茶香味的類型青茶大多以茶樹品種命名,如鐵觀音、烏龍、毛 蟹、本山、黃金桂、肉桂、佛手、鳳凰單叢等,有幾十個品種。這些 茶,在香味上雖有差異,但從審評角度看,不管採用何種品種製得的 青茶,依照其香味優劣,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即細膩花果香型、 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形成青茶香味類型的不同,固然 與茶樹品種、原料老嫩等有關,但也與制茶技術以及制茶過程的天氣 因素有關。現對四個香味類型作一比較,並從制茶角度淺析其原因。

細膩花果香型

這是青茶中品質最好的一類,其品質的最大特點是 具有類似水蜜桃或蘭花的香氣,滋味情爽潤滑,細膩優雅,湯色橙黃 明亮,葉底主體色澤綠亮,呈綠葉紅邊,發酵程度較輕。乾茶外形重 實,色澤深綠油潤,大多用春茶製作,如廣東潮安鳳凰單叢,福建安 溪鐵觀音、武夷肉桂,台灣凍頂烏龍等,均帶有濃郁而細膩的花果香味。
1996年11月9日在廣州中國大酒店拍賣的0.5千克安溪“觀音王” (鐵觀音)便具有濃郁的花果香和清爽細膩的滋味,入口後鮮潔潤滑 ,實是青茶中的極品。這種好茶不多,在1992年和1995年第一、二屆 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參加評比的數十隻青茶中,也只有兩隻茶的香味相 當於這次被拍賣34萬元/kg的“觀音王”水平。這類產品,估計在青 茶總產量中占不到5%,但其經濟價值極高,上千上萬一千克的茶,都 屬於這一類產品。製作優雅細膩的花果香型青茶,條件非常苛刻,要 求鮮葉嫩度合適,且必須是晴天採摘的,製作過程曬青需有“時陰時 陽”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風,即如“秋高氣爽”的天氣,這是 必要的條件,當然還須配以精湛的製作技術。

花果香型

它與細膩 花果香型相比,香味類型相同,顯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人口後缺 乏鮮爽潤滑的細膩感,在青茶中屬於二類產品,經濟價值也較高。這 種茶,大多產於秋茶季節,製作條件與一類的相同,產量大致占青茶 總產量的23%。

老火香型

陰雨天採摘的雨水葉,或曬青、晾青的氣候條件不 適應正常制茶要求,加工時只好延長攤青時間,或採用萎凋槽加溫萎 調,在搖青中形成不了“果香型”香味,最後只有通過提高烘乾溫度 ,將在制品的粗青氣烘去,烤出老火香味。若烘乾中不採取人工補救 ,則成茶青澀味甚重,口感差,精製茶廠對帶粗青氣的青茶,為了消 除粗青氣烤出老火香(似鍋粑焦香),補火時常將烘乾機頂部加蓋來 提高烘溫,使熱風溫度達到170℃以上,甚至超過200℃。老 火香型的青茶,乾茶色澤暗褐顯枯,湯色黃深,葉底暗綠,無光澤。 這類產品,由於鮮葉不十分粗老,香味上顯老火香味,而無粗老氣味 。

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質最次的一類, 它的製作方法與第三類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檔鮮 葉,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帶有粗老氣味。如果按常規方法烘乾,不 烤出老火味,就相當於綠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費者所接受的。 但這類茶儘管採用高溫烘焙,其所帶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 品質最差。在審評青茶時需要注意的是,對帶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 能按紅茶、綠茶要求,將之評判為老火茶、次品茶。其實,青茶的老 火香是屬正常香氣,它是制茶過程中一種補救技術措施所造成的,目 的是改善品質。
上述四類青茶品質判斷方法,從制茶品質角度入手,較易為非產 區和銷區人員所掌握,當然要想做到準確地評出青茶品質的優劣,仍 需經過專業訓練和長期實踐才行。

評判

青茶審評的方法有兩種,即傳統法和通 用法。在福建多採用傳統法,而台灣、廣東和其他地區幾乎都使用通 用法。

傳統法

使用110毫升的鐘形杯和審評碗,沖泡用茶量為5g,茶與 水之比例為1:22。審評順序:外形一香氣一湯色一滋味一葉底。先將 審評杯碗用沸水燙熱,再將稱取的5g茶葉投入鐘形杯內,以沸水沖泡 。一般要衝泡3次,其中頭泡2分鐘,第二泡3分鐘,第三泡5分鐘,每 次都在未瀝出茶湯時,手持審評杯蓋,聞其香氣。在同一香味類型中 ,常以第3次沖泡中香氣高、滋味濃的為好。

通用法

使用150毫升的審評杯和容量略大於杯的審評碗,沖泡用 茶量為3g,茶與水之比為1:50。將稱取的3g茶葉倒入審評杯內

演變

烏龍茶是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據福建《安溪縣誌》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台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台灣烏龍茶開始外銷。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世界三大茶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其社會人文背景。台灣、福建都屬烏龍茶文化的範圍內,地理環境相比鄰,無論是緯度、氣候、地形、自然景觀都極為接近。台灣人工繁植的茶樹品種是從福建移植而來。就是人口也大多是福建人,語言、風俗、食衣住行都相同。制茶技術和方法,早期也是和福建一脈相傳。因此,加強台、閩兩省茶文化的交流有其急切的需要,取長補短,那么展望烏龍茶的發展未來是一片大好,21世紀將會是烏龍茶的世紀。

功效

烏龍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說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寧酸,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實,烏龍茶的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
大家都知道,烏龍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龍茶只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白牡丹,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可以任君挑選。
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龍茶,有抑制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決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龍茶,不但沒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
烏龍茶的保健功能: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宋代吳淑《茶賦》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茶苦而寒,陰中之陽,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烏龍茶是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龍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防癌症

1998年6月15日《健康報》(記者鄭遠翔)報導:不久前,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內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別給大白鼠餵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餵人工合成的純度大於99.8%的致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另一種試驗,即用亞硝酸納和甲基卡膠做致癌前體物,結果發現,飲茶組的大白鼠無一發生食道癌,未飲茶組發生率為100%。這一結果證明,茶葉可全部阻斷亞硝膠的體內內源性的形成。

降血脂

1981年,日本和洋女子大學宮川豐美和川村一男教授,就烏龍茶對動物脂肪代謝的影響進行試驗,證明能顯著抑制血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的增加。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觀察了一組血中膽固醇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種降脂藥物的情況下,每日上下午兩次飲用烏龍茶,連續24周后,病人血中膽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進一步的動物試驗表明,烏龍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龍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這對於防止血管病變,血管內血栓形成以及中醫?quot;瘀血症\"均有積極意義。此外,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龍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進行抗衰老試驗表明,他們分別加餵烏龍茶和維生素E的兩組動物,肝臟內脂質過氧化均明顯減少,這說明烏龍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人體試驗還表明,在每日內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龍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證明。因此,飲用烏龍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1985年10月王澤農教授訪問安溪茶鄉時,賦詩一首,對安溪烏龍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鐵觀音,益壽延年六根清。新選名茶黃金桂,堪稱妙藥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療百病體態輕。

其他功效

台灣烏龍茶具有瘦身的功效與作用。台灣烏龍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說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飲用烏龍茶可以提升類蛋白脂肪酶的功能,也就是說,並非烏龍茶本身能溶解脂肪,而是它可以提高分解脂肪的酵素,所以飲用烏龍茶後,脂肪代謝量也相對地提高了,從而起到了減肥瘦身的功效。
台灣烏龍茶具有預防蛀牙的功效與作用。台灣烏龍茶中含有的多酚類具有能夠抑制齒垢酵素產生的功效,所以吃飯之後飲用一杯烏龍茶,可以防止齒垢和蛀牙的發生。蛀牙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細菌侵入牙齒組織,而且在組織內產生引起蛀牙的酵素,這種酵素和食物中所含有的糖分起作用,產生蛀蝕牙齒的物質。這種可以蛀蝕牙齒的物質與細菌附著在牙齒上即形成齒垢,累積之後就會發生蛀牙現象。
台灣烏龍茶具有抗腫瘤、預防老化的功效與作用。台灣烏龍茶具有促進分解血液中脂肪的功效,也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此外,烏龍茶也有抗腫瘤、提高淋巴細胞及NK細胞的活化作用,以及加強免疫功能、預防老化等作用。專家已經發現烏龍茶多酚類還有吸著體內異物並使其一起排出體外的功效。

營養成份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麼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胺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烏龍減肥茶利用福建特產烏龍茶及純中藥精心配製和先進的工藝製作而成,國家保健食品批文。品質有保障。是健康減肥的佳品。

沖泡方法

蓋碗泡茶法
茶具為茶盤、茶巾、煮水器、蓋杯、茶杯、茶船、渣匙、茶盅等。
① 看乾茶:先審察乾茶的形狀與色澤,以了解茶葉品質特性。
② 燙茶具:以沸水沖泡洗茶碗、茶具以符衛生。
③ 放置茶葉:參酌茶葉特性,放置茶壺容量1/3的茶葉。
④ 沖泡:以沸水沖入壺中,沖滿即刻蓋好,沖泡開水溫度以95-100℃為宜,可以多次沖泡以供長時間品飲。
⑤ 沖茶碗:將熱水沖入杯內,用杯蓋輕撥泡沫,將杯蓋上泡沫衝掉蓋上杯蓋。
⑥ 沖泡時間:沖泡時間由短而長,第一次短而後逐次增長。泡茶之時間長短不同,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質亦是不同,因此沖泡茶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茶湯品質。
⑦ 溫杯:將茶杯先用沸水沖淨燙溫,以助長香味兼重衛生。
⑧ 傾倒茶湯:將沖泡出來之茶湯,先傾入茶海,使其濃度勻一,茶末沉澱,然後均勻注入茶杯供飲。
⑨ 品茶:凍頂烏龍茶具有明顯的花香近似桂花香,特有香氣清純持久,芳香甘醇,生津解渴,提神醒腦,滋味特別甘醇。
蓋碗茶之好處:a.碗口較大,便於沖泡茶葉。碗底圓小,注入開水茶葉碩碗底翻滾,易泡出茶味。b.碗蓋使香氣凝集,揭開碗蓋,茶香四溢並用蓋趕浮葉,不使沾唇,便於品飲。c.茶船可免端茶燙手,若碗裡溢出茶水,流入茶船,便函於端茶敬客。
宜興茶壺泡茶法
茶具為茶盤、茶巾、煮水器、茶壺(宜興縣出產陶製小茶壺)、茶杯、茶船、渣匙、茶盅、聞香杯等。
① 燙茶具:以沸水沖泡茶壺,茶具以待衛生。
② 放置茶葉:用茶荷將茶葉取出適量放入壺中。
③ 沖泡:沖入開水,並使泡沫溢出,隨即加蓋,並將茶湯倒入茶船之中;再次沖入開水。
④ 沖壺:即刻從壺蓋上沖澆開水使茶壺裡外保溫,藉以充分浸出滋味發揮香氣。
⑤ 沖泡時間:沖泡時間由短而長,第一次短而後逐次增長。泡茶之時間長短不同,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質亦是不同,因此沖泡茶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茶湯品質。
⑥ 傾倒茶湯:將茶倒入茶盅,然後倒入聞香杯,隨即將聞香杯置於鼻前吸氣數次,聞其香味。其目的為了品嘗"杯底留香","溫香"、"次香",愈是好茶,留香愈久,香氣愈富變化。所以,也只有上等好茶才經得起這個考驗。
⑦ 品茶:先聞其香,次觀水色,進而察其味,及至喉韻之感覺,細細品嘗。凍頂烏龍茶,是精心研製出的特級調味茶,清香持久、生津解渴、兼具奶香味,滋味特別清香。
宜興紫砂茶壺為丰姿多彩,壺型和裝飾多端,十分雅致,富有藝術魅力,在國內外備受歡迎,尤其廣東、閩南泡工夫茶所用小壺,概屬宜興茶壺

主要品種

凍頂烏龍茶
最早發展的茶種,由於在台灣適應性良好,分布的海拔也較廣,適合高海拔及多霧的山坡地種植。其特色會因地區及氣候而發展出它特有的獨特性。氣味氛香、味道甘醇、茶湯色澤金黃。
金萱茶
台茶十二號。金萱茶是台灣第二大種茶葉被廣泛種植,分布在中低海拔,特色在於氣味中帶有奶香,茶葉尾部白毫明顯,味道甘美,很受年輕飲茶者喜愛,為茶葉中香氣較特殊的茶種之一。
金萱茶金萱茶
翠玉茶
台茶十三號。主要種植於松柏茶區,以機械採收為主,產量多,一年四寄皆有產。茶葉特色也在於香氣部分,呈花香。 四、四季春茶:主要種植也在松柏茶區,一年中產量最大,可採收5次,以機械採收為主,茶葉有著淡花香,口感甘醇,較接近烏龍茶。  五、阿里山高山茶:台灣高山茶的指標,海拔1100~1600公尺之高海拔茶區,終年雲霧籠罩,平日日照短,土壤相當適合茶葉生長,氣候與水質極佳,完全由手工採摘,茶色翠綠清透,呈現出淡雅的天然奶香,口感清香、順口回甘,滋味絕贊的高山氣,別有一股混厚之高山韻味,幽雅香氣興清純甘潤的滋味,喉韻無窮。
阿里山
產地位於阿里山茶海拔1100-1700公尺的特 選阿里山茶之露,茶之露,是茶中的精華,終年茶山雲霧環繞,高海拔、多霧的環境最適合生長,採用人工反覆揉捏製成。氣味充滿花香,入口甘醇,質香醇韻美,因為茶之露採用人工反覆揉捏而製成,最適合送給喜歡阿里山茶葉的人。
杉林溪
杉林溪高山茶茶區海拔1600公尺,終年雲霧籠罩,土壤肥沃雨量適中,所產杉林溪高山茶能夠表現出高山獨特之茶色,因此廣受飲茶人士喜愛。杉林溪茶其特色為:色澤鮮艷、水色蜜綠澄清、富活性、落喉甘清,喝來相當順暢。
梨山高冷茶
台中縣梨山茶園區普遍位於海拔一七○○公尺至二五○○公尺之高海拔茶區,梨山茶區由合歡山脈、翠峰,進入接力行產業道路,翠巒、南北線、華崗、福壽山、梨山到天府、武陵為全台灣海拔最高的產茶區海拔從1700公尺到2500公尺終年茶山雲霧環繞,茶葉就生長在雲霧雨露中,成長緩慢一年平均採收三次,且常受白雪洗禮,茶湯鮮美,山區土壤相當適合茶葉生長,氣候與水質極佳故所產之茶,其氣味充滿花香,入口甘醇,香馥韻美,茶湯香氣持久不退、清甜滑口;只要天、地、人三合,不難喝到口齒留香,入喉即化、氣貫天靈的極品
蜜香茶(東方美人)
外觀與一般半球型的烏龍茶差不多,帶白毫芯尾東方美人茶製法之重蜜味與甜水特色與凍頂烏龍茶製法之重滋味與喉韻擷取二者之優點,所制而成,茶葉在經過被“茶葉小綠蟬”咬食之後,因植物本身的治癒能
力會致使葉片的“茶多元酚類”的活性增強 和“茶單寧”的含量增加 也是此茶風味特殊的原因。
古早味烏龍
遵循古早式傳統烏龍茶的做法發酵充足明顯“綠葉鑲紅邊”,保留更原始的烏龍茶風味香氣非常的獨特,且還帶有熟果香喝過一次保證讓您懷念的古早味烏龍茶。
炭培茶
制茶過程改採以燒炭烘培,以炭木熏蒸去除茶葉中水份,至茶中帶有木炭培火香味,茶屬中度培火,茶香味濃及耐泡是其特點

保存方法

存儲特點

台灣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類,既有不發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所以,儲存烏龍茶必須像儲存綠茶一般:防曬、防潮、防氣味。不過,烏龍茶既然經過發酵的過程,則又比綠茶耐用了。水分對台灣烏龍茶茶葉品質影響極大,成品茶的吸濕性很強,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葉綠素會迅速降解,茶多酚會加快氧化.含水量烏龍茶的標準是:茶5%,梗7%.在網上曾經看到過介紹---根據試驗,把相當乾燥的茶葉露置於室內,經過一天,茶葉的含水量可達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則上升到15﹪以上。在陰雨的天氣里,每露置一小時,含水量就增加1﹪。在氣溫較高適合微生物活動的季節里,茶葉含水量若超過10﹪時,茶葉就會發霉而失去飲用價值。

最佳存儲方法

如果您想達到保存烏龍茶茶葉的最佳效果和最長時限的話,建議在速凍箱裡以零下5度保鮮,這樣可達到最佳效果,烏龍茶又有輕焙、重焙之分;輕發酵、重發酵之分。大致上,輕焙、輕發酵者,較近似綠茶。所以,壽命較短,收久的話得藏冰櫃。一些如台灣的高山烏龍,是微微發酵的,壽命便如綠茶般脆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