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1998年5月28日,台灣通過了《原住民族教育法》。該法明文規定了有關原住民族傳播媒體的部分措施,本意是利用傳播媒體的形式來發展原住民族的教育。該法於2000年和2004年兩次進行修正,正視了原住民族的媒體傳播權。
2002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nMulticultural Societies》期刊中表示:“中文成為台灣主要的商務語言,嚴重危及可原住民語言,如同日語導致了阿伊努人語言的損耗,或如同英語和拉丁語
系語言已近滅絕多數在歐洲的凱爾特語一樣。”這引起了台灣社會極大的關注。
2005年1月21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討論了15年之久的《原住民族基本法》。該法明確規定了原住民族傳播媒體的發展方向,成為繼《原住民族教育法》之後又一明文規定原住民族傳播媒體權的政策法規。
發展歷程
籌備階段
1998年,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開播,公共電視新聞部開展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計畫,2001年3月爭取到原民會與勞工委員會的補助,舉辦第二屆培訓班,2002年7月舉辦第三屆。三屆培訓班為原住民培養了60餘位可獨立製作節目的人才。
2001年舉辦第二屆培訓班期間,原民會副主任高正尚委託公共電視規劃“原住民族專屬頻道"。2002年原民會開始推動設立原住民族專屬頻道,並於2003年編列3.3億元(新台幣)預算,但遭台灣“立法院"凍結預算。
2004年,設立原住民族專屬頻道的規劃終獲“立法院”同意,並定頻在第16頻道。由於缺少制播設備,必須委託電視公司經營制播節目,於是依台灣地區採購法規定,採用公開招標方式招商辦理,結果由台視文化公司得標。
原住民電視台
2004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
台灣電視公司創立原住民電視台。12月1日,原住民電視台開始試播。
2005年7月1日,原住民電視台開播。期間,原視由台視代為經營。同年下半年招標,結果由
東森電視得標。契約到期後,東森電視公司又於2006年1月和7月連續兩次競標成功,運營原視一年之久。
時間段 | 管理單位 |
---|
2004年12月1日至2005年8月22日 | 台視文化公司 |
2005年8月23日至2006年12月31日 | |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07年1月1日,原住民電視台改名為原住民族電視台,加入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轉型成非商業性的原住民族公共媒體平台。
2010年1月1日,由原文會正式委託公視基金會辦理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節目錄製。原視歸公視代管之後,其人事聘用,遵照公視內部人事管理機制來進行,原視的自主經營遭到質疑。
2013年6月,公視基金會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傳會)提出申請,表明2014年起不再經營管理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4年1月1日,原住民族電視台脫離公廣集團,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原文會) 自主營運,實現了原住民族人自主經營原住民族電視台。
時間段 | 管理單位 |
---|
2004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 |
2014年1月1起 |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
知名節目
《Ina的廚房》:全球第一部台灣原住民美食節目,由排灣族原住民歌手
民雄主持,帶
領大家一起尋找Ina的廚房我們原住民美食的味道!ina(伊娜),在
阿美族、
卑南族為媽媽的意思。布農族稱tina(迪娜),排灣族為kina(姬娜)。我們常常回憶起小時後那個對於味覺最初的感覺,那就是我在追尋的ina的味道!ina的廚房帶你尋找ina的味道!自從長大以後開始離開部落到都市打拚,但是慢慢的厭倦了都會生活的繁瑣,讓我想逃離都市開始尋找原味的渴望,尋找懷抱中味覺最初的感覺,帶你去台灣每個部落一起去尋找。
《看見原視界》(英語:TITV Weekly):全球第一個以英語報導台灣原住民與全球原住民動態的新聞雜誌節目。
《族語新聞》:台灣原住民語新聞節目,混合使用各種台灣原住民語言。
《飛鼠與白狼》:
魯凱族出身的台灣男歌星沈文程製作及主演的情境喜劇,是全球第一部台灣原住民情境喜劇,主要場景是一個虛構的度假村“飛鼠文化度假村”。
《我愛你怎么辦》:全球第一個台灣原住民電視交友節目。
《部落面對面》:專門討論台灣原住民公共議題的現場call-in節目,原由台灣公共電視制播,2007年1月1日起改由原住民族電視台制播。節目口號是:“原住民的事,是大家的事。 《部落面對面》,要您說您想說的話。”、“原住民的事,是大家的事;大家來談原住民的事。”
《原視音雄榜》:全球第一個台灣原住民選秀節目,由布農族原住民歌手
王宏恩主持。
電視連續劇
《飛鼠與白狼》(沈文程製作人兼演員)
記者群
日茉樂嫚
KolasYotaka
馬紹·阿紀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
比恕伊·馬紹(陳桃霞)
阿莉·曼格格
卡造(章俊博)
查勞·卡那斯(連建忠)
夫洛克(陳信有)
舞不·石卡大法度
歐嗨·思娃娜
黃秋忠
喀什
孫沛
喔飛影
里辛
伊書兒·法琳基楠
爭議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爭議主要發生在東森電視經營期間,詳見下文。原住民族電視台當時名為“原住民電視台”。
2005年11月22日,“原住民媒體觀察小組”(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原住民媒體工作者、文化人士、社會運動工作者及關心原住民事務的漢人)召開記者會,批評:原住民電視台《部落廣場》節目邀請縣市長候選人在兩分鐘內發表原住民政策,但未能促成各政黨政策辯論,反而淪為各自表述,無法凸顯原住民的觀點與需求,喪失了族群頻道主體性。
2005年11月9日10點至12點,原住民電視台全程SNG轉播“謝揆溫暖部落贈液晶螢幕”活動;之後,並將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謝長廷數次拜訪原住民部落的行程剪輯成一小時的〈謝院長關懷原鄉〉系列報導,多次重播,儼然已成為政令宣導與公關頻道。另外,該系列報導只提到“送液晶電視”,卻忽略了“很多原住民部落都接收不到原住民電視台節目訊號”的現況,有為特定政黨造勢之嫌。
2005年11月13日15點30分至20點30分,原住民電視台連續轉播兩場民進黨籍縣長及原住民縣議員候選人造勢活動,亦有為特定政黨造勢之嫌。
從《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9條、《廣播電視法》第5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50條等三個法律條文來看,原住民電視台不僅本身缺乏法源基礎,上列行為更涉嫌違法助選。
2006年3月23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立法院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報告時,泛藍、泛綠立委都批評原住民電視台節目品質不佳。國民黨立委吳育升批評,原住民電視台不僅在2005年台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時替特定候選人助選(如上所述),播放的原住民形象廣告也缺乏主體性,節目更是舊片重播,甚至播出摔角節目,但是東森電視卻能二度標得原住民電視台經營權。民進黨平地原住民立委陳瑩與
國民黨山地原住民立委孔文吉也表示:原住民電視台品質下降,主因在台長是否盡責。
國際合作
原住民族電視台在全球各地的姊妹台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