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檔案
日期:1895年3月29日 - 1895年11月26日
地點:台灣島
持續20年的抗日起義
領土變更:日本併吞台灣
戰爭簡介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一紙
馬關條約將台灣、
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清廷的腐敗決定讓台灣人民悲憤至極,而世界各國也因各自的利益袖手旁觀,台灣也在此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憤而自立自強,於清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25日建立
台灣民主國,同年夏初,日軍在台灣北部的
澳底(現今台灣
台北縣貢寮鄉境內)登入,同年秋末攻下台南城,維持不到五個月的台灣民主國正式瓦解,至此,全台僅剩台灣南部
六堆地區的客家軍還在跟日軍周旋,直至11月26日六堆客家軍於火燒莊(現今台灣
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一役決戰失利後,台灣人民抗日的乙未戰爭也隨之終告落幕。此戰從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入至同年11月底
火燒莊戰役持續了約近6個月,共造成台灣14000名士兵戰死、無可計數的台灣義勇軍
犧牲及台灣人民無辜被屠殺,而對日本帝國軍隊於戰役雖僅有164名的日本遠征軍戰死,卻也因為台灣的瘴癘致使日軍4700名官士兵病死。
戰爭序曲
簡述
1895年年初,緣由為朝鮮宗主權之爭的清日甲午戰爭,因清接近敗象與積極謀和而近尾聲。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與其日本內閣早已研議,不論是戰還是和,都要以拿取
遼東半島與台灣作為此戰爭成果的打算。同年1月,薩摩藩為主的日本軍隊,約4000名陸軍正規軍所組成的5500名遠征軍,積極為登入
澎湖為目標而備戰。1895年3月15日,該軍隊從
廣島佐世保港秘密出港,並在3月23日清晨沒遭到任何抵抗的登入
澎湖群島最大島:
馬公市所在的澎湖本島的里正角。
另一方面,人數有步兵12營,炮兵2營,海軍1營的駐澎湖清兵,因為裝備老舊與甲午戰爭失利帶來的士氣低迷,並沒有多少抵抗。期間駐
澎湖廳最高主管,
台南府糧捕海防通判
陳步梯於戰役發起不久後,也逃往中國大陸。因此,1895年3月24日,日軍就以不到兩天的時間占領澎湖首府,馬公市。澎湖一役,日軍死傷雖少,這段時間,日軍水土不服,罹患霍亂的士兵,總數約一千七百名,死亡則達一千名。
1895年3月26日,已經拿到
台灣海峽戰略位置,確定可輕易拿取台灣的日本,在日本
下關接受清朝的和議要求。
戰爭發展
1895年4月17日,百般努力謀和,卻仍奉命以
遼東半島與
台灣島換取和平的
李鴻章,簽下了割讓台灣的
馬關條約。早在此之前,得知
澎湖被占領訊息的台灣士紳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勒占領土”訊息之後,部分清朝台灣官員與一些台灣士紳共同合作,於1895年5月23日宣布成立“
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原清國派駐台灣的巡撫
唐景嵩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
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則為
義勇軍統領。
戰爭過程
第一階段
1895年5月10日,薩摩藩所屬海軍中將
樺山資紀被擢升為大將,並受命為台灣首任總督,負責台灣交接軍政大權。同年5月24日,樺山自
廣島宇品港啟程,準備前往台灣與清朝處理“交接台灣”事宜。從
伊藤博文親擬的《該島接收事宜》訓令信件顯示,日本的原本接收台灣態度為:令清朝兵員儘速離台並於撤離之前全數繳械,並要求清朝官員和平移交公務檔案。不過於啟程前的5月21日,樺山得知台灣部分官民積極備戰後,心知和平接收台灣已不可能,於是隨即派常備艦隊赴
沖繩監視台灣敵情。另一方面,他更指派駐於旅順大連,本預計攻擊北京的近衛軍團轉進台灣。
近衛師團是日本天皇
親衛軍,團長是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近衛軍團其中的7000餘名兵力在1895年5月27日與樺山總督於沖繩會合後,5月29日遵照樺山“登
澳底,攻
基隆,占
台北城”指示,登入澳底,並在遭到小幅度抵抗中,於6月3日下午攻取基隆制高點
獅球嶺炮台,6月11日因鹿港商人
辜顯榮之助進駐台北。另外,6月初起,近衛兵團則將沒參加任何戰鬥,自行聚集於淡水的數千名原清國兵士,分數梯次遣返回中國大陸。
約在1895年6月2日,中國全權代表
李經芳與
台灣總督樺山在日艦橫濱號完成台灣交接。不久,基隆被日軍攻陷的
台灣民主國,內部發生紛亂。華兵廣勇多不能戰,而該國總統唐景嵩與統領丘逢甲分別喬裝與捲款逃離台灣前往廈門(部分文獻稱丘氏挾帶軍餉10萬兩),至此,乙未戰爭勝敗之勢漸趨明朗。
1895年5月29日至1895年6月18日止,此戰爭的兩方正規軍交戰告一段落。此階段,清兵及台灣民主國轄下兵勇,共約3000名余名正規軍參與戰役,戰死者不下200人。日軍因為裝備新穎,實際傷亡並不多,其中,實際參加戰役的4000餘名近衛軍團中,死亡大約只有7名,受傷者25名。不過這段時間,日軍水土不服,因為
霍亂瘧疾死亡者,遠比這陣亡的這數字多很多。
第二階段
1895年6月14日
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自
基隆乘火車入台北
大稻埕(但事實上鐵路因戰亂已近不堪使用,行駛數里後即遣夫後推)。6月17日,樺山總督於設於清國原“布政使衙門”的總督府舉行台灣“始政式”。
始政式後,1895年6月19日
近衛師團派出擁有數千名的“混成支隊”下攻桃園、
新竹,本以為會如之前戰況順利,但是在6月22日前鋒部隊占領新竹城前後,卻意外遭到此區域台籍客家人的游擊式的“壯烈反抗”。(《瀛海偕亡記》。)
1895年6月24日至6月26日,以胡嘉猷、
吳湯興、
姜紹祖、
徐驤為首的客籍義勇軍首先在平鎮、湖口、
龍潭間伏擊日軍,獲得某些進展。隨後於7月9日,並在新竹城制高點
十八尖山與
近衛師團展開激戰。因為兵力裝備懸殊及軍士素質參差不齊,在姜紹祖戰死後,吳湯興領導的客籍義勇軍於7月23日退居苗栗。
1895年8月8日,從日本獲得增援兵力的近衛師團,由
北白川宮能久親自領軍,直指北台灣與
中台灣的孔道城鎮—苗栗。在猛烈炮擊苗栗尖筆山,殲滅200名
台灣民主國兵士後,隨即該師團於8月14日進占苗栗。自此台灣民主國,以客家人為主的北台灣反抗,終告結束。
這階段,台灣民主國除了台籍客家人主要游擊力量之外,亦有以蘇力、
蘇俊、陳小埤為主的三角涌義勇軍。他們在台北附近對日軍的後勤與軍夫部隊展開一連串襲擊。1985年,7月12日
近衛師團特務曹長櫻井茂夫率領運糧船隊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三角涌義勇軍的攻擊,全軍覆沒。也因這些反抗,讓本來以“軍事目標”為主的總督府與其日軍在“良、匪難辨”情況下,不得不於7月下旬開始在桃園,中壢,甚至
大漢溪流域,實施所謂“無差別掃蕩”的焚村與殺害平民事件。(野口勝一,《風俗畫報之台灣征討圖繪》,1895,東陽堂)
第三階段
1895年8月23日日軍的
近衛師團進占台中南部的大肚市街。另一方面,
吳湯興、
徐驤、黎景嵩會合
吳彭年、嚴雲龍率領的“
黑旗軍”共數千名兵士除據彰化城。此外,
台灣民主國方面,另有400名兵士利用彰化八卦山炮台,首度使用重武器的大炮炮擊進駐於
大肚溪對岸的近衛師團。
1895年8月27日,日軍開始零星炮擊八卦山。於29日半夜發動進攻,歷經八小時,29日上午八時日軍宣告勝利。這是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會戰,此稱八卦山之役。此戰役台灣民主國統領吳湯興、將領徐驤、吳彭年、嚴雲龍皆力戰陣亡。
首因瘴癘造成日本近衛師團的嚴重死傷,又因加上台灣民主國新任總統
劉永福坐鎮台南鳳山間的威脅,日軍再增派援軍
第二師團及混成第四旅團分別於台灣最南端阿猴枋寮與
嘉義布袋嘴登入。經過稍作歇息,上列兩支援軍加上
近衛師團,1895年10月3日,日軍開始分別於三方向進占台灣南部各城。其中近衛師團在
濁水溪遭到
簡義率領的民兵攻擊,混成第四旅團在布袋、鹽水遭到義勇軍的襲擊,另外,第二師團於進攻南部據點打狗、鳳山時,也在茄苳腳及該兩城巷戰中,遇到小部份抗拒且造成百名兵士傷亡。另外在此階段,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
山根信成少將也接連因為熱病相繼棄世。
乙未戰爭諸多戰事中,除
八卦山之役之外,以台灣南部
六堆地區的客家義勇軍抗日活動最具規模,在台灣南部六堆客家義勇軍總共與日本軍隊發生2次大規模戰役,一為
步月樓戰役、另一為火燒莊戰役。
公元1895年10月11日,由日本
乃木希典大將率領的台灣遠征軍第二師團約7930人,從枋寮登入往東港行進,沿途雖有
台灣民主國所屬正統軍零星抵抗,直至行經茄苳腳(現今
屏東縣佳冬鄉)遇到由左堆總理
蕭光明帶領的六堆客家義勇軍之左堆軍才真正受到劇烈戰鬥,此衝突也是該軍團首遇激烈戰役,此役即為步月樓戰役,此役為台灣南部六堆客家義勇軍與日軍發生之首次大規模戰役。於茄苳腳巷戰中,六堆客家義勇軍左堆軍因不敵日軍的武力優勢,最後以茄苳腳的蕭家古厝步月樓為最後防線奮勇抗日,但因六堆客家義勇軍之左堆軍等不到六堆客家義勇軍其他各堆客家軍支援之前,即不敵日軍強勢武力,孤軍奮戰直至翌日(10月12日)丑時,日軍攻陷茄苳腳,步月樓戰役終告結束。
在於步月樓戰役結束之後,日軍第二師團為免
六堆客家軍其他各堆軍的侵擾而耽誤日軍包抄台南城(現今台灣
台南市)之日程計畫,故留下少數兵力牽制六堆客家軍其他各堆軍,其餘大部份主力軍力繼續按照原定攻擊行進路線(枋寮-->;東港-->;鳳山城-->台南城)挺進包抄台南城,並於1895年10月12日占領東港、10月16日攻陷鳳山城(現今
高雄市左營舊城)之後,繼而如日軍原定計畫繼續北上包抄台南城。
1895年10月18日,日本
近衛師團、第二師團與混成第四旅團皆抵達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勢,
台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
劉永福在得知台南城被三面夾攻,已知大勢已去,當日軍準備以兩師團之兵力圍攻台南城之際,1895年10月20日,劉永福化妝為老嫗,連同20名隨從由位於台南城總統行館(位於現今台灣
台南市內的大天后宮)趕至台南
安平港,並先藏匿在中國籍
戎克船船艙內,隔日(10月21日)隨即改乘轉搭英國籍商船「塞里斯輪(Thales)棄職逃亡到廈門。在劉永福棄職逃亡後,台南當地士紳便循台北模式推舉英國牧師
巴克禮請求日本軍隊和平進城協助維持秩序。10月21日日軍
第二師團山口素臣少將首先領軍進入台南城,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順利進入台南城,此情此景猶如當初進入
台北城的翻版,至此
台灣民主國亡。
在於日軍進占台南城,台灣民主國亡後,1895年10月26日,日本軍司令部下令第二師團接替
近衛師團擔任大肚溪以南的守備任務,由第二師團負責台南、
鳳山、恆春守備隊,混成第四旅團負責
彰化守備隊,在於改由第二師團接手擔任攻擊守備的主力部隊的2天后,10月28日日本政府宣布日軍近衛師團司令官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瘧疾病死於台灣台南的訊息(對於此日本官方對於能久親王病死的說法,台灣父老陳述卻都否認日本政府的此項說法)。11月13日日本近衛師團從台灣南部
打狗港(現今
高雄港)離台返日。
1895年11月9日,第二師團與近衛師團完成守備任務交接後,因台灣南部
六堆地區仍常有較大抗日活動,第二師團即命令第三旅團鳳山守備隊消弭台灣南部之六堆抗日勢力,日本第二師團第三旅團鳳山守備隊於11月26日(農曆10月10日)在火燒莊 (現今
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遭遇到更大規模抵抗,六堆客家義勇軍與日本第二師團終於爆發台灣南部第二次大規模戰役,即長興會戰,也是乙未戰爭中客家人抗日的最後一場戰役。此戰役由
六堆大總理邱鳳揚親率六堆客家義勇軍3000餘人於火燒莊奮勇血戰日軍1萬大軍至翌日午時(11月27日),六堆客家義勇軍因不敵日軍火燒攻勢及強大武力而戰敗,此役全莊被日軍火燒殆盡死傷慘重,此役又稱火燒莊戰役,也因乙未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火燒莊戰役戰敗,台灣人民抗日的乙未戰爭也隨之終告落幕。
歷史影響
有關乙未戰爭記載,因為
台灣民主國的資料匱乏,史料通常來自日中兩國的相關文獻。在此文獻,兩者資料常有所出入或欠缺客觀性。不過總體來說,這場台灣史上最大的戰役,其規模與影響是難以忽略的。不算1895年3月底登入
澎湖的混成支隊,光是進攻台灣本島,從登入
澳底開始到同年10月完全占領台南城止,日本軍就共出動了
近衛師團與
第二師團兩大師團合計3萬7千餘人,馬匹7千頭,其中還不包括軍夫與後勤預備部隊。另一方面,台灣民主國正規軍也前後出動約3萬3千人,民間鄉勇與反抗軍數量,則無所從估算。戰爭結果,日軍不含軍夫戰死160名,病死達4600人,其中還包含領軍的一親王及一少將。而台灣方面,在這場戰爭中不但折損不少將領,包含被日軍“無差別掃蕩”波及的平民,傷亡的民與兵更是難以估算。經草估,約至少有在14000人以上。
由於無法台灣人民民眾激烈抵抗,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的軍政。這現象遲至
大正年間才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台灣自主與反日勢力並沒有因為戰爭落敗後,完全平息。以“保家”重於“
衛國”的台灣民間反抗,不但出現在1895年的反撲
台北城動亂,更在後續的二十年間的日人統治下,陸續出現。
戰爭略表
1895年3月24日:比志島支隊兩天內登入並占領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正式授印於民主國總統
唐景嵩,
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號永清。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國部隊(包含部分廣勇)扼守瑞芳龍潭堵及
基隆獅球嶺炮台。
1895年6月3日:獅球嶺炮台與基隆相繼陷落,民主國正規軍瓦解,戰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與丘逢甲棄職前往淡水,6日渡海內渡中國大陸。帶有台灣民主國的軍餉銀數十萬兩(台灣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
辜顯榮等人幫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22日:日軍攻陷新竹
1895年6月26日:
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
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派遣統領楊戴雲、提督
李惟義、督辦吳澎年扼守苗栗尖筆山與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灣民主國義軍於新竹城敗,將領姜紹組自殺。
1895年7月29日:為殲滅民主國軍隊,日本實行“無差別掃蕩”
1895年8月8日:日軍進攻苗栗。
1895年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國將領
吳湯興及吳澎年死亡,台灣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軍全滅。民間或謠言日軍將領
北白川宮能久戰死於此役,但未經考證。
1895年8月29日日軍攻陷彰化,日軍
第二師團五分之四兵力染熱病。
1895年9月1日:雲林知縣
羅汝澤招募雲林兵勇。哨官
簡義駐防斗六斗南。
1895年9月1日:日軍占領
雲林,羅汝澤敗逃中國大陸,簡義持續與日軍游擊。
1895年9月7日:日軍以“不宜孤軍深入”為由,退守彰化。
1895年10月7日:日軍重新攻占雲林斗六。簡義敗逃雲嘉山區,自立“鐵國山”。
1895年10月10日:日軍第四旅團數千援兵於台灣南部的
嘉義布袋港登入抵台。
1895年10月11日:日本援軍
第二師團一萬餘兵士登入台灣南部的枋寮,將領為
乃木希典。
1895年10月11日:佳冬巷戰,晚,日軍占領佳冬。
1895年10月12日:民主國駐東港
管帶吳光忠未戰逃。
1895年10月12日:東石,布袋,日第四旅團與
黑旗軍巷戰。
1895年10月15日:再度於雲嘉一帶實施無差別
掃蕩。日軍占領嘉義。
1895年10月16日:日軍第二師團占領鳳山。
1895年10月19日:台灣民主國總統
劉永福內渡中國大陸。
1895年10月21日:日軍攻陷台南,台灣民主國亡。
參考書目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
吳德功,《讓台記》,1920年
《日清役台灣史》
《攻台圖錄》
《攻台戰紀》
《攻台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