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徐家店鎮下轄村)

台上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徐家店鎮下轄村)

明朝末年,先居者自壇山村遷此建村。因村址位於壇山村之南較高的平坦處,故命村名南台。後因與“難抬”同音,語音欠雅,更名台上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面積:24平方公里
  • 人口:3187人
  • 氣候條件:平均氣溫17.7℃
村轄簡介,歷史記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村轄簡介

台上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18′,北緯37°03′。東與韓家葦夼村山地接壤,西與韓家窯村隔富水河相望,南與安家樓底村相連,北接海陽化肥廠,在藍煙鐵路與徐海公路交匯處。隸屬徐家店鎮。北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42公里。
全村轄區包括周圍廠礦在內,總面積2平方公里。山嵐、丘陵地多,泊地少,其中耕地4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220戶,。有張、於、王、呂、趙、劉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張姓人口居多。

歷史記錄

1941年本村解放。1942年11月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打死村民4人,傷1人。1946年7月實行土地改革,人民政府在本村處決反動地主分子2人。1949年大多數青壯年男子參軍、支前,先後為革命犧牲者8人,傷殘2人。其中張世作兄弟4人參加人民解放軍,犧牲2人,傷殘1人。1955年國家在村北修建藍煙鐵路,架設了鐵橋。1956年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1958年海陽滑石礦(前晶山滑石礦)在本村建成。1969年國家商業部在本村征地17.5公頃,投資300萬元,修建戰備油庫,時稱6906工程。1972年4月竣工,改稱山東省煙臺石油採購供應站海陽分站。1971年縣在本村征地建海陽化肥廠。1972年縣在本村征地擴建海陽農藥廠(由原滑石礦分出)。 同年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1年中共煙臺市委書記陳建國由縣委領導陪同,視察本村山區開發和水利建設。2000年安裝有線電視。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約13.5萬公斤。到1978年,由於國家修建鐵路、公路,開礦山,建工廠,征占土地24公頃,扣除集體建設及經濟作物用地,全村糧田只有36公頃。1978年,糧食畝產493公斤,總產2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05公斤,總產28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33公斤,總產17.6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嘎拉等。2002年,果園面積8公頃,產量240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99萬元,其中農業475萬元,畜牧養殖業22萬元,林業2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村內有做網花、做鞋、軋棉花等小手工業,建起了柞炭窯、磚瓦窯,從業人員30多人,收入僅夠自給。1978年前,有開採滑石者21人,收入6萬元左右。1979年以來,先後辦起麵粉廠、塑膠廠、石子廠、滑石粉廠、石料加工廠、沙發廠及汽車拖拉機運輸等個體企業24個。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80人,總收入255萬元,其中工業250萬元,建築業5萬元。
第三產業1951年,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人民公社化後,村集體經營6輛馬車,從事運輸。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商店、飯店、理髮店、電氣焊部、修理部及運輸行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總收入435萬元,其中運輸業380萬元,商飲業35萬元,服務業2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台上國小,1名教師,17個學生。1950年,學生增至32名。1964年,由1個班增至2個班,2名教師分教4個年級。1974年,發展到4個班、5個年級,4名教師,學生78名。校舍先後經兩次大的翻新。1976年後,教學設施逐步配套。1994年,本村國小合併到安家樓底育英國小,原有校舍改為鎮辦幼稚園,分大、中、小三個班,被評為煙臺市先進幼稚園。自建國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31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25公斤,全村集體收入15萬元,人均分配190元,每個勞動日1.23元,是當時的高收入大隊。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48輛,機車32輛,電話118部,彩電170台,電冰櫃26台,洗衣機14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溝夼河道濫流街中。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1958年,在村東修小型水庫1座,將街中心河道移至村北,填平街道。1978年以來,原有舊房基本翻新成為瓦房,青年結婚住的新房都進行了裝潢,個別農戶還蓋起了樓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張喜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1月,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霸鬥爭。1946年,將惡霸地主張世充處死。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名。2002年,全村有2個黨小組,25名黨員。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張世禮、張喜俊、張世江、張世作、張明照、張世周、張明進、張吉佩、張明興、張明成。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張明南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敬合、張世偉、張明星、張士爵、張世清、張世周、張吉進、張喜俊、張世江、張明進、張明南、張明祝、張平、張明成。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