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靈台碑林墨跡

古靈台碑林墨跡

古靈台文化深遠,被譽為“神州祭靈第一台。”古靈台位於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城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遊覽名勝。碑林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複製,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彙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靈台遺址公園碑林墨跡
  • 美譽:隴上明珠、神州祭天第一台
  • 地址:甘肅靈台縣(針灸之都)
  • 始建:周文王、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
靈台縣,古靈台,靈台碑林墨跡,《靈台碑林墨跡》彙編,古靈台遺址公園,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皇甫謐文化園,文化長廊,皇甫謐文化記事,靈台詩作,《考古較今望靈台》(王瑞鋒),《詩經·靈台》先秦,《靈台詩》東漢班固,

靈台縣

靈台縣,不僅以“靈台”而得名,而且以商周文化遺存為主體的“文物大縣”著稱,被甘肅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在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表彰大會上,靈台縣又被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稱號。為靈台縣所富有的大量重要遺址和珍貴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其中3000多件被省以上文物部門收藏。
靈檯燈盞頭戲、皇甫謐針灸術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白事嗩吶曲牌、木偶戲等13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泥塑、麥稈畫等95個項目列入縣級保護名錄。靈台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戲劇:木偶戲;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靈台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靈台縣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後建有密須國、密國。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後期設三水縣。東晉南北朝,曾先後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鶉觚置靈台縣,取文王伐密築"靈台"之意,靈台縣名始見於史冊,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廢靈台、陰密入鶉觚,唐武德元年復置靈台縣,屬麟州,貞觀元年廢麟州,省靈台入麟遊,天寶元年改鶉觚及析麟遊為靈台縣。元至七年,省靈台入涇川,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陝西置甘肅省,靈台縣遂入甘肅。民國元年靈台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廢道,靈台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台縣屬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靈台縣全境解放,成立靈台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靈台縣併入涇川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復靈台縣至今。

古靈台

古靈台文化深遠,被譽為“神州祭靈第一台。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於縣城中心,座落在文化館院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
其名取文王伐密築台典禮之意,而以 “靈台”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古靈台碑林墨跡
原“靈台”坐北向南,台體用土夯築。“靈台”歷經滄桑,至晚清,因遭兵燹,僅存殘垣。歷史上,“靈台”兩次被毀,兩次重建。據記載,民國十七年(1928),當時的軍政當局為修建營房,將故台盡數剷除,激起民憤。民國二十一年(1932)春,經隴東綏靖司令、中央陸軍新編第五師師長楊子恆倡導,縣長張東野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徵發民工在其原址組織修復,二十三年秋築台工程告竣。1933年重修的“靈台”,青磚徹面,底寬12.3米,高12.3米,台體分兩層,頂建八卦亭,內塑周文王像。傳說在建成之時,從東面飛來兩隻丹頂鶴,連續三天繞台飛鳴,棲於文王廟的古柏之上,一時轟動縣城,被視為吉祥之兆。
古靈台碑林墨跡
1933年復修的“靈台”,在1966年的“文革”中再次被夷為平地。1984年8月破土興建靈台,1985年12月28日落成的。新修建的“靈台”,坐北朝南,底寬18米,高33米。台體分為三層,頂層大殿內塑有周文王像,兩邊牆壁上繪有大型壁畫,再現了當年周文王討伐密須國的壯闊場面;底部迴廊為碑林,收錄有古今政要名人的題辭、題匾260餘幅。
民國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時任靈台縣縣長的張東野,偕同靈台籍人、楊虎城將軍的十七路軍所屬隴東綏靖司令楊子恆,籌措編纂了空缺將近三百年的《靈台縣誌》,復修了已經夷毀的古蹟“靈台”,並柬請中央政府及各部院、省市當局軍政要人為“靈台”題字留贈。不久,詞匾“惠然紛來”,縣屬各局、區乃至各界知名人士也欣然題詞致頌。於此,縣府將上司及下屬全部題辭彙編成冊,作為縣誌專集刊印;將上司及相關人的題詞一律勒石鐫碑,嵌於復修之“靈台”四周,計130餘方,使之“鴻文滿台,儼如碑林”,擁有大觀氣象,“靈台”容貌堪謂空前,參觀者絡繹不絕。然而,此“靈台”僅僅屹立了32年,1966年,“靈台”被視為“四舊”拆除。
古靈台碑林墨跡
1984年,為保護文物古蹟,中共靈台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全縣人民精神,在原址重修“靈台”。當年8月興工,次年12月28日落成。重修之“靈台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四周,襲舊鑲嵌了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國林森等人原題碑石,千秋古蹟重現風姿;1997年籌建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又據縣誌專題原版,補刻了毀缺的民國部分碑石,並鐫刻了當代有關領導、名人的題贈;連前總計200餘方。碑林規模已具,遂於“靈台”下院修建了碑廊,題名《靈台碑林》。
古靈台碑林墨跡

靈台碑林墨跡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遊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幾乎當時全國各級黨政軍主要領導林森孫科李宗仁段祺瑞楊虎城、傅作義、周學昌吳鐵城朱紹良邵力子戴傳賢、龍雲、宋哲元張群丁國民郭沫若李子奇韓復榘馬鴻逵劉峙、汪鐸、黃伯慶、陳西疆等、汪精衛等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複製,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彙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
古靈台碑林墨跡
民國時期,靈台碑林之墨跡,在一方地域內保存得這樣繁多完好,是不多見的。它和其他歷史陳跡一樣,起著見證歷史的作用。它不能復生,因而對於全面正確地研究了解歷史人文,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說實在的,能匯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當政要人及下層人士的大量手跡於一台,也是不易辦到的事情;既匯集之,則能使人聘目廣見,猶如重閱歷史一頁,發人深思,以史為鑑,啟迪奮進。這些墨跡的思想內容,因皆系其“靈台”主題而題,大都源於《詩經》辭賦立意,故沒有實在站不住腳的,有些至今尚有積極意義。只是有些題詞內容或有其狹隘性、局限性和等級觀念,便不能為今所用。要說這些墨跡的藝術性,雖大多不能與歷代極品相較,但真、草、隸、篆之體皆有上乘,顏、柳、歐、趙之體皆有精粹,故而稱得上“百花齊放”了。這對於滿足人們欣賞、品評、臨摹、研究和普及提高書法水平的需求,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古靈台碑林墨跡
古靈台碑林墨跡

《靈台碑林墨跡》彙編

成書於二○○二年,史可暉編,本書收編民國時期國民黨中央政府、各省軍政要員、地方各界名流為重修古靈台落成題贈碑匾共200餘幅,墨跡、題詞註解與人物簡歷相輝相映,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彙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線裝古版,裝飾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價值。

古靈台遺址公園

為了切實保護“古靈台”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存,助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縣委、縣政府計畫以現存“古靈台”為中心,按照尊重歷史、保護為主的思路,啟動古靈台遺址公園建設項目,建成一處集遺址保護、文物展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於一體的遺址公園。此項工作於2013年啟動以來,歷經現場勘查、史料佐證、編制規劃、修改完善等環節,已完成了《古靈台遺址公園概念規劃》。
一、規劃建設的必要性
古台多傑,靈而則矗。據《詩經》載:“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古靈台”是靈台縣最古老的名勝古蹟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被譽為神州祭天第一台,它不僅彰顯著靈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銘刻著靈台飽經滄桑的歷史文明進程,更因縣名因此得來而成為全縣人民的精神圖騰。
1984年重修的“古靈台”,斗轉星移、日月變遷,遺址業已破舊不堪,特別受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和2010年7·23特大暴雨災害侵襲,“古靈台”出現多處危情:上院大殿屋頂塌陷、碑廊牆面風蝕脫落……加之遺址周邊單位集中、住戶繁雜、商鋪林立,與“古靈台”承載的文化內涵極不相稱。鑒此,啟動古靈台遺址公園建設不僅是保護文物安全、消除安全隱患的歷史責任,更是傳承歷史文化、守護全縣人民精神家園的現實需要。
二、規劃的主要原則
實施古靈台遺址公園建設項目,將堅持以下原則:
——尊重原貌,保護為主。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古靈台遺址公園建設不對“古靈台”本體作大的維修和改造,只在充分發掘、深入研究、參考史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復原和修繕,使遺址得以科學保護和永續利用。
——突出主題,科學規劃。以“古靈台”本體為中心,充分發揮其歷史、藝術、文化、科普等作用,對整個古靈台遺址公園進行科學規劃和功能分區,以彰顯其遺址保護、文物展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功能。
——提升內涵,多元融合。“古靈台”是靈台的象徵和城市的地標。因此,古靈台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旨在重塑古城歷史文脈,樹立文化特質,提升文化內涵,構建具有濃郁商周文化特色以及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進而促進文化旅遊等產業加快發展。
三、《概念規劃》概況
古靈台遺址公園規劃占地面積18124.45平方米合28.5畝,主要包括遺址核心保護、復原靈台展示、周禮特色文化展示體驗、民俗文化展示、居民休閒活動、文廟核心保護和自然觀景7個功能片區。
1.古靈台遺址核心保護區。該區對古靈台遺址本體及周邊建築遺址按原貌留存,占地面積3980.28平方米。主要對其外立面原有瓷磚材料更換為青磚,上院大殿等古建築按原風格進行保護性維修,碑廊按原貌進行恢復性維修。在古靈台所處的南區廣場增加部分淺水面設計,淺水面設定汀步石階,古靈台北側栽植樹陣廣場。
2.復原靈台展示區。該區位於古靈台遺址本體東側,占地面積1198.23平方米。根據清朝黃居中編纂的《靈台志》及民國二十四年張東野編纂的《重修靈台縣誌》等文獻和考古勘探資料,對靈台遺址風貌進行原型展示。復原靈台基座為42×42米,核心部分為18×18米,高度約為4.62米,型制選擇為向上逐漸退台,每層平台上種植不可上人草坪,草坪上種植馬尾草。復原靈台四周為淺水面,深度約為0.2米,淺水面底部為黑色與白色鵝卵石,象徵周代靈台周邊靈沼、靈囿的空間格局。
3.周禮特色文化展示體驗區。該區位於復原靈台展示區東西兩側,西至古靈台遺址核心保護區,占地面積4057.88平方米,由東至西沿軸線採取地雕的形式展示靈台建設歷史。地雕寬1.5米、高0.25米,兩側用防腐木板鋪砌,主軸兩側分別布設5—6組淺水面,春夏兩季注入活水,秋冬兩季將水抽排,營造四季不同的景觀特徵。其中周禮文化展示區在東西軸線兩側淺水區外設定6組12個親水平台,每個親水平台尺度為8×8米,以地雕形式展示周禮文化元素;建造技術及材料展示區緊鄰復原靈台展示區布置,利用後背牆面以浮雕形式展示周代陶藝、磚築技術和銅製器具。
4.民俗文化展示區。該區位於古靈台遺址核心保護區西側,西至荊山路,占地面積1709.07平方米。其空間表達形式與周禮特色文化展示體驗區基本一致,在親水平台和東西軸線上以地雕形式展示皮影藝術、剪紙藝術、禮樂器具3類特色文化主題。
5.居民休閒活動區。該區位於周禮文化展示體驗區北側,南至中學路,占地面積2568.69平方米。考慮到該片區有10—15米的總體高差,在設計上採用微地形處理手法,利用高差關係用逐漸抬高的平台形成地景建築空間,每層平台高0.45米,局部平台高0.6米,主要為公共服務設施。
6.文廟核心保護區。該區位於中學路以北,占地面積3216.15平方米。對現存文廟和院內古柏進行更新性保護,在文廟南側入口處拆除圍牆,採用國槐樹陣的形式與職中教學區隔離。在片區內部空間,將硬鋪裝地表改造為白色鵝卵石鋪砌。
7.自然景觀區。該區位於古靈台核心保護區西側,占地面積1394.15平方米。片區整體環境設計以綠化為主,利用地形的高差設定樹陣作為觀景平台,樹陣以栽植松柏、國槐為主,輔以銀杏、花灌木、色葉樹等樹種。

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

皇甫謐(公元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靈台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中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後人曾評說:"考晉時,著書之富者,唯皇甫謐也。"他博學典籍百家之言,惟以著述為務,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儘管今已十存其一二,但仍有篇目可考:史學類有《帝王世紀》、《郡國志》、《國都城記》、《三都賦序》;文學類有《皇甫謐集》、《玄晏春秋》和《鬼谷子注》;曆法類有《年曆》、《陰陽曆術》;傳記類有《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論集類有《玄守論》、《釋勸論》、《篤終論》、《寒石散論》。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針灸醫學的鼻祖。靈台縣也被譽為世界“針灸之都”。

皇甫謐文化園

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台縣城東北15華里的獨店鎮張鰲坡村,現建有建有皇甫謐文化園。皇甫謐生於朝那三里,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皇甫謐文化園,在原皇甫謐陵園的基礎上擴建成以皇甫謐文化內涵展示為主旨的紀念館,展室由三個專題陳列組成:"皇甫謐生平史跡陳列"、"皇甫謐文史資料陳列"、"皇甫謐針灸醫學陳列"。大殿一樓的大廳,是文化園陳列展覽的序廳,供奉有皇甫謐大理石材質雕像,以供遊人拜謁。
195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靈台縣委、縣政府為了進一步打造皇甫謐文化旅遊品牌,加快皇甫謐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建設步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決定再次對皇甫謐文化園進行擴建。新擴建的文化園總占地面積63470平方米,建築面積13996平方米,工程概算總投資4800萬元,2007年正式動工興建,累計投資9200多萬元,歷時四年,於2010年8月整體建築竣工。皇甫謐文化園設定主題為"高山仰止--走進皇甫謐輝煌人生"的大型陳列展覽。突出晉、漢文化建築風格,主體建築分為闕門、牌坊門、神樓、獻殿、紀念堂、側殿、迴廊、墓區及辦公生活區、停車場九個部分。文化園內中段設立漢白玉製作的銀針8個,迴廊內側用隱雕技術雕刻皇甫謐生平及主要貢獻,還將陳列名人碑記。
墓冢位於後園中央,饅頭形土丘,現高4米,周長27米,冢周築原石雕刻欄牆及正方形基台,南設台階可達台面,前樹立有"皇甫謐之墓"碑,後立"皇甫謐傳略"碑,台階兩側有1963年和198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立"皇甫謐墓"保護標誌碑各一通。墓基台階與石鋪甬道,兩旁列植松柏,垂柳依依,草地青綠,遠看景色蒼古,近前環境幽靜,簡樸肅穆之感油然而生。
今後甘肅靈台還將依託"針灸之都、文化靈台"這塊寶地,在皇甫謐文化園西側建成針灸養生基地和針灸養生療養中心等,傳承皇甫謐中醫文化。

文化長廊

亦稱迴廊,共132間,其中前園迴廊鑲嵌浮雕《皇甫謐畫傳》66幅,盡現皇甫謐一生之事跡;後園66間長廊有領導及名人題詞,寄託了靈台人民對這位針灸鼻祖的遙遠追思。
痴玩少年:1、針灸鼻祖。2、玄晏出生。3、生逢亂世。4、身出士族。5、家道中落。6、叔父繼養。7、聰慧貪玩。8、遷居新安。9、遊蕩無度。10、叔母教化。11、立志讀書。
奮志青年:12、帶經而農。13、時謂"書淫"。14、志向高遠。15、發憤著史。16、沈靜守玄。17、《玄守》論世。18、曹人之夢。19、返回故鄉。
名起壯年:20、家勢衰微。21、躬自稼穡。22、書台月朗。23、不餞梁柳。24、又患風痹。25、熟知醫典。26、自學成醫。27、藥苑百芳。28、以身試針。29、新增穴位。30、懸壺濟世。31、開壇授徒。32、一拒不仕。33、二拒不仕。34、《釋勸》明志。35、三拒不仕。36、放歌《高士》。37、四拒不仕。38、錯服寒石。39、《烈女》揚善。40、五拒不仕。41、六拒不仕。42、七拒功曹。
功就晚年:43、批閱不怠。44、嬰疢彌紀。45、《篤終》論葬。46、自傳人生。47、喜交文士。48、序賦《三都》。49、洛陽紙貴。50、九針集萃。51、方灸擷英。52、世代傳承。53、瞑然長逝。55、祭掃英靈。56、黎禋先賢。57、子守父操。58、針灸靡世。59、薪盡火傳。60、奧秘神奇。61、"耕讀"傳家。62、遺蹟遐存。

皇甫謐文化記事

195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皇甫謐墓冢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9月20日,在皇甫謐故里今靈台縣舉辦了中國·靈台中醫針灸國際學述交流大會暨皇甫謐文化藝術節,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針灸鼻祖。
2010年大型秦腔歷史劇《皇甫謐》在西安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榮獲“優秀劇目獎”和“優秀組織獎”。為甘肅省公益性大型秦腔劇目,9月24日晚在北京海淀大劇院作為全國“中醫中藥中國行業文化科普宣傳周”活動的壓軸戲。該劇已在北京、西寧、蘭州、平涼等地演出16場,有15000多人次觀看了演出,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012年5月18日-5月20日,2012崆峒文化旅遊節啟動儀式暨皇甫謐文化園開園慶典活動在靈台縣隆重舉行。
古靈台碑林墨跡
2012年8月6日至8月8日首屆皇甫謐故里拜祖大典暨《針灸甲乙經》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在靈台縣盛大開幕。
2013年3月25日至27日中央十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正式開播皇甫謐生平事跡—《名醫是這樣成名的之皇甫謐》。
2013年6月26日在靈台縣皇甫謐文化園舉辦了全市第二批中醫藥師承教育拜師大會暨國家級中醫師承甘肅皇甫謐針灸基地揭牌儀式。
2014年皇甫謐杯全國中醫藥院校針灸推拿臨床技能大賽獲獎代表和專家學者在平涼市靈台縣舉行拜謁皇甫謐活動。據悉,在此次活動上,靈台縣皇甫謐文化園被確定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針灸拜祖基地”,並頒發牌匾。
2014年10月10日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皇甫謐傳奇》在隴西影視城正式開機。該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室主任李曉玲擔任製片人,著名製作人郭江喜擔任執行製片人,導演是著名香港導演李翰韜。陳浩民、樊少皇、焦恩俊以及王鷗等眾多影視明星也參與其中。
古靈台碑林墨跡

靈台詩作

《考古較今望靈台》(王瑞鋒)

達溪澈,荊山麗,呈靈地聖境;
齊家址,仰韶跡,數商周名城。
古靈台碑林墨跡
伐密須,築靈台,承文王仁德;
演八卦,始禮易,共庶民同樂;
自靈台,民始附,創禮儀仁邦;
沐周風,被善政,育萬代賢傑。(周文王
武安羌,文舟君,樹威明清廉;
輕權貴,薦賢退,設詩易學館。(皇甫規
考針灸,著文史,炳玄晏聖名;
親試針,服寒石,修杏林百芳;
帶經農,作賦序,揚玄守篤終;
重梁柳,累避詔,慕高士烈女。(皇甫謐
古靈台碑林墨跡
爵公侯,性質樸,弘里仁德行;
好藏書,修禮樂,為大雅君子。(牛弘
歷八皇,為三宰,解牛李黨爭;
錄玄怪,肅鄂政,秉清正剛直。(牛僧孺
持清勤,顯河西,拜左相仙客。(牛仙客)
倒春秋,事翰林,號神童楊重。(楊重)
主戶部,不屈死,稱巨敬清慎。(巨敬)
勸孝悌,首志縣,敬鳳池廉明。(張鳳池)
古靈台碑林墨跡
親施教,廣濟困,拔楊門雙貢。(楊可教)
修縣誌,存至今, 承居中楊淳。(黃居中)
興教農,減稅負,流文明心血;
性忠烈,遭賊迫,得民深感戴。(張文明
就國難,修縣誌,鹹東野德昭;
林森題,孫科詠,俱鴻文滿台。(張東野
古靈台碑林墨跡
軍隴東,興文化,留子恆賢名。(楊子恆
渠灌溉,植山川,澤慶榮鄉社。(景慶榮)
團綏晉,忠革命,念永祥英烈。(高永祥
排雷陣,功一等,浩顯儒英雄。(姚顯儒)
名藏毯,精丹青,譜鴻鈞藝術;
導影視,業西席,譽大師名家。(徐鴻鈞)
征兩極,戰高原,探拴科科考;
創雜誌,普科學,宣國家地理。(李栓科
古靈台碑林墨跡
著學術,弘故鄉,做海星文化。(史海星
著賢傑,不勝舉,然日漸稀庸。
到而今,混沌生,遍虎蠅牧人;
毒食藥,匪官商,使家國蒙垢。
謂民主,莫欺民,道舟君水民;
古既往,今還乞,延千秋盛世。
養病老,保就業,尋公僕本分;
誅貪吏,除奸商,求繁榮穩定;
興科教,富工農,期全面小康;
循歷賢,請民願,待乾坤復朗。
朦意於乙未年蒲月初二習作於平涼

《詩經·靈台》先秦

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古靈台碑林墨跡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廱。
於論鼓鐘,於樂辟廱。鼉鼓逢逢。矇瞍奏公
譯文
開始規劃築靈台,經營設計善安排。百姓出力共興建,沒花幾天成功快。開始規劃莫著急,百姓如子都會來。
古靈台碑林墨跡
君王在那大園林,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淨。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滿池魚竄蹦。
鐘架橫板崇牙配,大鼓大鐘都齊備。啊呀鐘鼓節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
啊呀鐘鼓節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敲起鼉鼓聲蓬蓬,瞽師奏歌有樂隊。
鑑賞
這是《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全詩五章,每章四句。是一首記述周文王遊樂生活的詩。首章說文王修建靈台,由於百姓擁護,很快就建成了。次章寫文王在靈囿、靈沼的游觀之樂。第3、4章寫文王在離宮有鐘鼓之樂,一片盛世景象。
古靈台碑林墨跡
《毛詩序》說:“《靈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似乎是借百姓為周王建造靈台、辟廱來說明文王有德使人民樂于歸附。其實,《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已將《靈台》的詩旨解說得很清楚。自然這是從當時作者的一面來說,如果從今天讀者的一面來說,會同意這樣的題解:“這是一首記述周文王建成靈台和游賞奏樂的詩。”(程俊英《詩經譯註》)
古靈台碑林墨跡

《靈台詩》東漢班固

乃經靈台,靈台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三光宣精,五行布序。
習習祥風,祁祁甘雨。百穀蓁蓁,庶草蕃廡。屢惟豐年,於皇樂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