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古生物學原理》(
Principles of Paleontology)是在古生物學教學和研究領域有著深遠影響的一套教材。它並沒有如傳統古生物學教材一樣將大量篇幅用於介紹和描述化石類群的分類和形態特徵,而是在對古生物學基礎理論和原理進行詳細介紹和解讀的基礎上,聚焦於如何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本書的前兩版由David M. Raup和Steven M. Stanley分別於1970年和1978年出版,他們創新式地介紹了如何將化石及其特徵作為一種數據來使用,並以此來研究與地球中生命歷史相關的一些科研問題,這兩本教材有力地推動了古生物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並對後續古生物學家產生了深遠影響。2008年Michael Foote和Arnold I. Miller系統總結了當今古生物學的前沿和熱點領域的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並輔以豐富的實例,對前版進行了大量改寫、更新和擴充。
創作背景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樊雋軒、詹仁斌研究員組織翻譯了《古生物學原理(第三版)》,並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全書分為十章,涵蓋了古生物學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 trend)、生物滅絕事件(mass extinction)、系統分類(systematics)、系統發育(phylogeny)和形態演化(morphological change)等多個方面,以及生物地層學、古生態學和古地理學等多個相關學科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由於書中涉及古生物學最新的研究進展與定量方法,翻譯難度較大。參與翻譯的人員主要為一線的研究學者,在翻譯過程中力求專業、準確、流暢、易懂。該譯本不僅可以作為國內古生物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適用教材,同時對於古生物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化石記錄的特性
1.1古生物學的性質及範疇
1.2化石保存
概要性介紹
化石形成方式
假化石及人造物品
埋藏學
特異保存
1_3化石記錄的採集
測量化石記錄的完整性
1.4化石記錄性質的時間變化
生物擾動
骨骼礦物學
含化石岩石的地理及環境分布
1.5化石記錄知識的增長
1.6已發表的古生物數據的書目來源
1.7結束語
第二章生長和形態
2.1形態特徵
2.2標本的描述和測量
圖示描述
描述性術語
測量的描述
2.3生長與發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