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以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輩學者的傾注基礎下,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在環境及其演變、全球變化及其區域回響、海岸地貌的發育與管理、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植被生態等方面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發表了大量教學和科研論文與著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為華南地區特別是廣東地區,培養了大量地理教育與科學研究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 創辦時間:1951年11月
  • 主要獎項:“廣東省名牌專業”稱號
  • 類型:學院
學院簡介,介紹,師資,師資力量,李保生教授,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與著作,周尚哲教授,徐頌軍教授,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與著作,鐘巍教授,王為教授,劉洪傑教授,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與著作,孫武教授,肖玲教授,陳忠暖教授,甄堅偉副教授,張加恭副教授,張爭勝副教授,科研成果,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出版教材及教學用書情況,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出版專著情況,地理科學學院招生簡章(本科),地理科學專業(師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非師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非師範),

學院簡介

介紹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歷史悠久,其前身為1933年創建的勷勤大學博地系,1946年成立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地理系,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時,南昌大學地理系、湖南大學經濟地理專業相繼併入,組建華南師範學院地理系,1982年改為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2004年12月成立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曾昭璇、吳壯達、鐘功甫、劉南威、吳正、吳郁文、韓淵豐、卓正大、黃少敏、陳敬堂等老一輩地理學家,在丹霞地貌、珠江三角洲發育、歷史地理學、華南沿海風沙地貌、古天文航海、農業區劃、區域經濟開發、城鎮規劃與布局、中國區域地理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輝煌成果。
地理科學學院的發展傾注了以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輩學者的心血,他們在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發育的歷史過程、華南沿海風沙地貌的發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廣東農業區劃、中國區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輝煌的成果。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在環境及其演變、全球變化及其區域回響、海岸地貌的發育與管理、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植被生態等方面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發表了大量教學和科研論文與著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建國50多年以來,地理科學學院為華南地區特別是廣東地區,培養了大量地理教育與科學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積畢業各種層次學生5000餘人,他們當中大多數目前都在各自戰線上成為業務骨幹。

師資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職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館員1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2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博士生導師5人,省“千百十”重點培養教師2人。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16項;1人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人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省、部級先進教師稱號,2人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20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研究專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30餘項,各級橫向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其中《自然地理學》、《中國區域地理》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發表論文800餘篇,多篇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被SCI、EI等世界檢索系統收錄。在某些領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華南熱帶、亞熱帶風塵堆積環境意義、季風亞洲第四紀古冰川與環境演變等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學院一直貫徹、實行多層次形式辦學和人才培養的模式,已經培養了大量各種層次的地理學人才。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現擁有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點和自然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專業碩士點以及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3個本科專業和房地產經營與土地管理專科專業,同時在繼續教育如教育碩士、函授本科、夜大專科等方面,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學院有兩門省級重點課程,“自然地理學”長期為廣東省重點建設學科。其中,地理科學本科專業2003年獲得“廣東省名牌專業”稱號;2003年“自然地理學”獲批廣東省重點建設學科。2007年,“自然地理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區域環境分析與信息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獲得“土地規劃機構甲級資質”。2008年,《自然地理學》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華南師範大學雕像華南師範大學雕像
地理科學(師範)專業主要側重於培養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培養能在資源、環境、規劃、旅遊、交通等相關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術企業與軟體公司進行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套用工程、技術開發和決策與土地管理的綜合人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主要培養能在資源、環境、國土、經濟、旅遊、交通、房地產等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規劃管理、決策諮詢、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工作的綜合型人才;房地產經營與土地管理專業主要培養適應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的套用型人才。學院現有各類在冊學生近千名;擁有雷射粒度儀、原子吸收元素分析儀、陰離子分析儀及全站儀、彩噴繪圖儀、掃瞄器、數字經緯儀等一批先進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各類中英文藏書12萬冊,期刊220種。
地理科學學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學和科研組織,確保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現設有三個系:地理科學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系。另設有熱帶地貌研究室、旅遊研究所、區域和城鎮規劃研究中心、歷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熱帶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機構,以及自然地理、區域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圖遙感函授教學法、地質地貌等5個教研室和導遊培訓中心。本院主編、出版的專業學術期刊《熱帶地貌》面向全國發行。
地理科學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專業課程全部達到了合格課程標準。其中中國經濟地理、中國自然地理被評為省級重點課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與環境變遷、自然災害防治對策、GIS研究、城市與區域經濟開發、城市生態與生態旅遊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學方面,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和師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學環境,增建新的多媒體教室,全系教學水平有新的提高。
在套用地理方面,地理科學學院教師結合廣東省實際情況,為社會服務,先後在旅遊規劃、經濟發展戰略、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較多的橫向科研項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統、景觀生態、區域城市經濟開發等方面都有了開創性的研究,已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輕的學術帶頭人已在茁壯成長。
具有悠久歷史的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正煥發著青春,朝著建設國內一流、研究型地理學科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邁進。在未來歲月中,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會更加努力地將地理學教育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地理學人才。我們的目標是:立足廣東,面向華南;立足當前,面向未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發揮地理科學學院優勢,突出地理科學學院特色,把地理科學學院辦成國家在華南地區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成為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的地理教育與科研單位。

師資力量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職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館員1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2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博士生導師5人,省“千百十”重點培養教師2人。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16項;1人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人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省、部級先進教師稱號,2人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20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研究專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30餘項,各級橫向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其中《自然地理學》、《中國區域地理》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發表論文800餘篇,多篇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被SCI、EI等世界檢索系統收錄。近年來,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頌軍、鐘巍、陳忠暖、肖玲、王為、孫武、劉洪傑、張正棟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遊規劃、環境演變、城市地理、區域經濟、土地利用與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態、城市社區、生態旅遊、自然保護、景觀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學學院目前有七位博導,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備註
李保生
教授
現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副主任,華南師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學科博士點組長。
周尚哲
教授
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學地貌第四紀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
徐頌軍
教授
長期從事環境生態、植物地理、林業生態、園林生態、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教學和科研工作。
鐘巍
教授
主要從事於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和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
周厚雲
教授
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研究。近期主要從事與岩溶洞穴沉積有關的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特別關注洞穴次生碳酸鹽沉積的微量元素和鍶同位素組成在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意義。
王為
教授
現主要從事華南海岸環境教學與研究,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地貌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廣東地質學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
朱竑
教授
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廣東地理學會第十一屆歷史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世界地理研究》、《旅遊學刊》等雜誌編委。
地理科學學院現有碩士生導師13人,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王為
教授
羅壽梅
副教授
張爭勝
副教授
劉洪傑
教授
張加恭
副教授
夏麗麗
副教授
孫武
教授
甄堅偉
副教授
張正棟
教授
肖玲
教授
胡偉平
副教授
陳忠暖
教授
舒娛琴
副教授

李保生教授

現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副主任,華南師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學科博士點組長。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 。此後至 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工作。1993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及古生物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被中國科學院特批為研究員。 1996年 10月調入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現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副主任,華南師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學科博士點組長,博士生導師,兼職於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多次主持和參加國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下屬專題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973下屬專題研究和國家有關重點實驗室等課題多項; 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作為項目主要參加人員和主要完成人員曾分別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8)和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9) 。撰寫的有關論文曾先後獲《地理學報》青年優秀論文獎( 1988)和《地質學報》優秀論文獎( 2002)。在《 中國科學》( B輯, D輯)、《Current Science》、 《 地理學報》、《 Paleogeogr,Paleoclimatol,Paleoecol》、 《 地質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100餘篇(含合作發表的論文),參與合作的專著五本。其中一些論文多次被 SCI等世界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李保生教授李保生教授

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質學報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學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來額濟納綠洲沙丘的粒度特徵及其反映的沉積過程, 地質學報中文版, 79( 5), 2005,通訊作者;
4、額濟納綠洲沙塵暴沉積物質特徵, 中國環境科學, 25( 5), 2005, EI收錄刊物,通訊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與著作

1、實踐教學基地的實施策略及效果評價的研究,黃山,李保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2;
2、傳統優勢學科的深化發展途徑研究,李保生,王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2;
3、《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2 .8(省級)(參編);

周尚哲教授

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學地貌第四紀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
周尚哲教授1981蘭州大學自然地理主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82-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工作,為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1988-2002年在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工作。 1992年晉升副教授, 1996年晉升教授,2001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調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工作。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學地貌第四紀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在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青藏高原和乾旱區地貌與環境,冰期天文理論等方面有較多研究。參加和主持了許多國家基金項目以及重點重大項目。野外工作遍及天山,崑崙山,祁連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以及東部許多中低山地。在倫敦學皇家 Holloway學院地理系和威斯康星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進行合作研究和短期訪問期間,先後對北歐和北美大冰蓋遺蹟進行野外學習考察。在《 The Holocene》、《中國科學》、《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和《科學通報》等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 70餘篇,參與撰寫專著多部。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 20多人。曾獲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二等獎,甘肅省委省政府園丁獎,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野外工作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獎,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曾擔任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系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冰川凍土分會副主任,地貌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山地分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站學術委員會委員,冰川凍土雜誌副主編,甘肅省地理學會秘書長, INQUA季風亞洲冰川沉積與環境工作組秘書。 2003年組建了 16屆國際第四紀聯合會( INQUA)第四紀冰川分委員會 “季風亞洲第四紀冰川與年代學工作組”,並擔任組長。目前主要致力於“青藏高原第四紀冰川系統測年”的國際合作研究。招收全球變化與區域相應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周尚哲教授周尚哲教授
一、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1、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ha luli Mountain region during the Quaternary(SCI),科學通報英文版-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1),2005, 第一作者;
2、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China, Quaternary Glaciations – Extent and Chronology, PartⅢ , Editors J. Ehlers and P.L. Gibbard, Elsevier Publisher, 2004, 第一作者;
3、沙魯山第四紀地貌發育與環境演變 ,科學通報中文版, 49( 23), 2004,第一作者;
4、Geomorphology of the Urumqi River Valley and the uplif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Quaternary, Science in China( D) , 2002 ,45( 11)( SCI) 第一作者;

徐頌軍教授

長期從事環境生態、植物地理、林業生態、園林生態、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教學和科研工作。博士生導師,已從事《自然地理學》教學20餘年。現任華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國家教育部地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九、十屆廣東省政協常委。曾先後到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台灣和香港等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合作科研和考察等。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現任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理事,全國生物地理研究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熱帶亞熱帶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生態學會理事,廣東省林業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環境保護社會監督員,廣州市旅遊業導遊素質評審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 長期從事環境生態、植物地理、林業生態、園林生態、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和廳局級課題多項,主編和參編著作12本,在國內外發表論文 95篇。多次參加林業、環保、農業、海洋、國土和旅遊業等行政部門有關項目的評審和論證工作,為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評審委員,廣東省林業局科技委員, 99'世博園廣東園專家組成員以及《生態科學》和《熱帶地理》期刊編委。曾獲廣東省重大科研成果證書、華南師大教學工作優秀獎、華南師大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華南師大教書育人優秀獎、全國第六屆冰心圖書獎、廣東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廣東省高教廳科技進步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獎和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獎等。
徐頌軍教授徐頌軍教授

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1、廣東羅浮山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永續利用的探討 , 2001,16(1) ,《自然資源學報》(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2、中國梧桐科二新種和粗齒梭羅的補充記載, 2000( 6)《植物分類學報》(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3、 廣東發展農業生態旅遊的條件和區域特徵, 2001:21(3)《經濟地理》(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4、梧桐科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2001:9(1),《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5、Effects of Multiple Soil Conditioners on a Mine Site Acid SulfateSoil for Veriver Growth, 2004:14(3) , Pedosphere( SCI),第二作者;
6、廣東省古兜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的多尺度影響分析,2007:27(10),《生態學報》(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與著作

1、植物地理實驗實習輔助教材《識花認草》(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5主編 徐頌軍、李娘輝;
2、《導遊學教程》(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2.6劉靜艷、徐頌軍等;
3、《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2 .8劉南威主編(徐頌軍等參編);
4、《自然地理實驗與實習》(科學出版社), 2002 .1楊士弘主編,(徐頌軍等參編);
5、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師培訓系列教材《地理》 2005 .7, 編委徐頌軍,廣東教育出版社;
6、 The Characters of Biology and Ecology in Melia azedarach,Enzyklopadie Der Holzgewa chse , printed in Germany, ( 2 ), 2003,Xu songjun; etc;
7、《廣東省森林公園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7 ,張金泉,徐頌軍,

鐘巍教授

主要從事於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和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
1988年畢業於新疆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1年研究生畢業於新疆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1年 9月入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自然地理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吉均院士,於 1994年 6月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4年 9月晉升副教授職稱, 1999年 8月晉升為教授職稱。 1997年被評為碩士生導師, 2004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於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和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現任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地球概論》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國際 INQUA組織“季風亞洲第四紀冰期與測年”工作組秘書, 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廣東地理學會委員,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 。近 5年來,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1項,主持國家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畫”、教育部霍英東基金課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西部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基金課題各一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基礎研究規劃項目“ 973 ”項目、國家“八·五”攀登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各種橫向課題十餘項。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 80餘篇,其中在《科學通報》(中、英文版)、《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等國核心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50篇,主編和參編專著 3部。先後獲各種科研獎勵十餘項,其中 2000年獲國土資源部土地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承擔了大量研究生與本專科生的教學工作,獲多項教學工作獎勵,2004年獲新疆自治區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列第二)。

王為教授

王為,男,1956年4月生於廣東廣州,漢族。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 年華南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專業地貌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6 年香港大學地理地質系海岸地貌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Ph.D)。1996 年至今,於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2002 獲教育部留學基金資助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理學及人類學系、海洋系海岸研究中心進修。現主要從事華南海岸環境教學與研究,主講《地貌學》《海岸綜合管理學》《環境計算機模型》《套用統計學》等課程;參加《閩粵沿海老紅沙的成因、時代與環境研究》《華南沿海全新世風暴潮沉積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項目研究; 主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項目《人類活動對香港沙壩瀉湖海岸演化影響的研究》。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中國沙漠》《第四紀研究》《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等中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40 多篇,並參與了專著《珠江口地區風暴潮沉積研究》及教材《地貌學導論》的編寫。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地貌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廣東地質學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通訊地址:廣州石牌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 郵政騙碼:510631

劉洪傑教授

劉洪傑,男,1984 年7月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2月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84-1987年任山東師範大學助教,1990-2003年任華南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自然地理室主任。2003-2004北京大學環境學院訪問學者。 劉洪傑教授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環境生態學、景觀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歷史地理、動物生態地理、土壤生態與分類、城市時間結構、環境數學模型等領域也有較廣泛的涉獵。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曾提出水環境的酸鹼緩衝模型、城市生態質量的評價指標、城市時間形態與時間地圖、全新世中國動物分布的變化等新的數學模型和新的學術觀點。發表論文 40多篇,分別刊載於《科學通報》、《環境學報》、《水力學報》、《生態學報》、《中國地理科學》等刊物。主編《人類環境》學,參編《自然地理學》、《地理景觀》、《廣東歷史地圖集》等著作。
劉洪傑教授先後擔任過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常務理事,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 GIS)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土壤學會理事,土壤生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等學術職務。還受聘為中國地理學會數量地理委員會委員,廣州環境學會環境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他還是廣州市第十屆政協委員,廣東省首批重點培養教師。

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1、城市生態環境評價三項指標及計算程式, 生態學報, 24(3), 2004, 第一作者;
2、城市景觀的類型及其生態效能的評價,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3,第一作者;
3、廣州城市形象的文化推進,熱帶地理, 2002(1),第二。
4、黑石頂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地理背景及土壤類型與分布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9(1),第一作者;
5、關於《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幾個實際工作問題的探討,土壤通報,(5), 1999,第一作者

公開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與著作

1、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公共環境類課程教學方式的比較與改革,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3,第一作者;
2、人類與環境課程網路教學與課堂教學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 3),第一作者;
3、《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2 .8(省級)(參編);

孫武教授

孫武,男,1963年生,理學博士,地理學教授。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持續利用與減災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自然地理專業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方向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重點學科土地退化與自然災害防治方向帶頭人。主要從事土地利用、土被覆蓋動態監測的研究。為碩士生與本科講授區域自然地理、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課程。近 5 年來,先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和面上項目以及國家林業部等課題研究,現主持 2003 年海南省重點科技項目《海南島西部海岸生態防護體系最佳化配置模式研究》,佛山市十一五規劃《土地利用預測與管理研究》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已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i)》《植物生態學報》《生態學報》《地理研究》等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肖玲教授

肖玲(Xiaoling)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現任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199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至今已有4屆共17名碩士生畢業。主要從事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和區域經濟開發與規劃、城市規劃、旅遊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陸河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饒平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合作承擔了廣州大學城概念規劃、廣東省旅遊購物發展戰略研究、南海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從化市呂田鎮總體規劃、從化市旗桿鎮總體規劃、從化市神崗鎮總體規劃、從化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大京九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等廣州市政府項目、省旅遊局和地方旅遊局項目。地方建委和規劃局項目主要成果有:《基於SWOT分析的廣州大學城可持續發展研究》《大學城建設對廣州城市發展的促進分析》《大學城區位因素研究》《廣東省高等學校布局及其體系最佳化研究 》《廣州大學城選址布局的區位條件分析》《廣州旅遊購物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對縣域旅遊規劃重點問題的探討》《購物旅遊——廣東旅遊購物發展的新亮點》《試論珠海市工業結構調整原則》《鄉鎮企業在廣東省城市化中的作用》《兩廣共建西江流域工業協作帶的初步構想》《廣東京九帶在大京九帶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肇慶市旅遊購物形象的思考》《關於我國旅遊購物發展的幾點思考》《地理景觀》(合作)、《人文地理學》(合作)、《大京九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合作)、《從化市呂田鎮總體規劃》(合作)、《從化市神崗鎮總體規劃》(合作)、《廣東省從化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合作)。

陳忠暖教授

陳忠暖,男,1957年生於重慶市,祖籍浙江鎮海。1975年高中畢業後,插隊川東山村做農民,3年的知青生活煉就了吃苦耐勞的頑強意志。1978年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1982年從西南師範大學地理學專業畢業,任教於雲南師範大學地理系,1988—1990年留學日本東北大學,1995年赴日本東北大學、福島大學做訪問學者,199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曾任雲南師範大學地理系副主任、主任,雲南省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常務理事、雲南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昆明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等職。1999年後任教於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曾任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廣東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現任人文地理學碩士點導師組組長、華南師大環境教育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國中國小綠色教育行動”國際合作項目華南片區執行負責人、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理事,廣東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土地學會理事、廣州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世界地理研究》雜誌編委、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城市地理、區域經濟和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完成《昆明城市周邊農村地域非農化進程研究》《昆明城市商業地域結構研究》《雲南民族自治區域同漢文化沖融的空間作用研究》《雲南省貧困鄉村特性與類型的因子生態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科學基金、省教育廳科學基金項目。主要參與完成《滇東南戰傷恢復與區域綜合開發規劃》《雲南孟定邊境口岸建設規劃》《陸良縣21世紀議程》《廣州大學城規劃方案》《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服務業地理學理論與方法》等國家、教育部、省和地方政府的研究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有:《中國西部資源開發與社會經濟的二元構造》《中國西部大城市周邊農村非農化探討》《昆明城市商業地域結構的因子生態分析》《城市零售商業服務業區位類型劃分》《中國東南6省區城市職能特點與分類》《華南沿海4省城市職能分類探討》等論文70餘篇。出版著作1部,參編著作4部。獲省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三等獎3項,省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甄堅偉副教授

甄堅偉,男,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76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留校任助教。1979—198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主講研究生、本科、專科的《環境保護概論》《環境監測與評價》《土地管理概論》《旅遊環境保護》《國土規劃理論與方法》《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等課程。專業特長:自然地理、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管理與規劃、旅遊規劃、城鎮規劃等。近年來主編或參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珠海市土地資源》《廣州百科全書(地理卷)》《廣東從化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從化市神崗鎮總體規劃》《從化市太平鎮總體規劃》《呂田鎮總體規劃》等8部。在《熱帶地理》《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公開發表《澳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廣州市交通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美加園林建設的啟示》等文章共16篇。近幾年主持的科研項目有:《深圳市沙井鎮“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和平縣旅遊總體規劃》《揭東縣風門古徑景區總體規劃》《九運會後廣州市東部區域土地利用規劃》《廣州市新世紀花園農業和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江蘇句容市茅山鎮區總體規劃》等研究項目共12項。

張加恭副教授

張加恭副教授張加恭,男,1952年生,地理科學系主任。1982年春季畢業於華南師範學院地理系並留校任教,1994年評為副教授職稱,是“區域發展與土地規劃”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區域地理學和國土開發整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參加編寫並出版《華南地區自然環境及其開發利用》《中國自然地理教學參考書》《廣東省今古地名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中國名山大川詞典》《廣東省志 地理志》等著作,主編並出版《汕頭市地名志》《清遠市地名志》等,發表有《現代區域地理學初論》等論文,主持完成廣東省珠海市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參加完成的《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系列建設》《區域地理課程體系的開拓》成果獲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992~2000年任地理系副系主任,是廣東省地理學會第八、九屆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張爭勝副教授

張爭勝(Zhang Zhengsheng),男,1972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人文地理專業區域經濟分析與規劃方向碩士生導師,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討會常務理事,廣州城市可持續發展學會理事。1993年畢業於長沙水利電力師範學院。1996年入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系讀碩士研究生,1999年留校任教。2006年從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04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到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做訪問學者。曾任地理系教學科研秘書,2005年起任學院工會主席。主講《區域地理理論與方法》、《中國區域地理》、《綜合自然地理》、《區域經濟學》等本科課程和《區域分析與規劃》等研究生課程。2001年獲華南師範大學“為了明天”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優秀獎一等獎。主要從事區域地理學、土地利用規劃、區域經濟學、旅遊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百年來廣州下墊面變化對地面風場影響的風洞模擬及其與熱島的關係》,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下墊面對地面風場影響的風洞模擬及其與熱島的關係》、《雙核都市區景觀空間格局變化研究》,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貴金屬礦山清潔生產示範研究》,以及《廣東省清遠市飛來峽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廣東省珠海市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廣東省佛山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與戰略研究》、《廣東省茂名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廣東省徐聞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等課題研究,參與編寫“十一五”國家級規劃重點教材《中國區域地理》(第二版)、《中國國家地圖集》等著作。已在《學術研究》、《地理科學》、《熱帶地理》、《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

科研成果

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出版教材及教學用書情況

序號 教材(教學用書)名稱 作者(排名) 出版日期 出 版 單 位
1 自然地理學 劉南威( 1 ) 2000 科學出版社
2 綜合自然地理 劉南威( 1 ) 2001 科學出版社
3 導遊學教程 徐頌軍( 2 ) 2001 中山大學出版社
4 自然地理學實驗與實習 楊士弘( 1 ) 2002 科學出版社
5 《地理圖像系統與信息》 羅壽枚( 2 ) 2003 北京三聯書店
6 《專題製圖原理及其計算機套用》 羅壽枚( 2 ) 2001 湖南地圖出版社
科研成果(我院教師發表的被 SCI 和 EI 刊物收錄的論文目錄)
序號 論 文 名 稱 作者(排名) 發表日期 發表刊物、會議名稱
1 The age of the “old red sand” on the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 China Wu Zheng(1)
(吳正等) 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5( 13 )
2 Palaeo-Monsoon activities of Mu Us Desert, China since 150ka Li Baosheng(1)
(李保生) 2000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62
3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Yutian-Hotan Oasis, South Xinjiang, China Li Baosheng(1)
(李保生) 2002 Acta Geologica Sinica, 76 ( 2 )
4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Bailang River Valley, Qilian Shan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2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 97/ 98.
5 Geomorphology of the Urumqi River Valley and the uplif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Quaternary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2 Science in China (D), 2002 ,45(11)
6 Geomprphologic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 Shaluli Mountain region during the Quaternary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50 ( 1 )
7 A bayhead chenier at Chengwan, South China Wang Wei(1)
(王為等) 2004 Jof Coastal Research
(Special Issue)(43)
8 Possible solar forcing of decades- to century-scale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Zhong Wei(1)
(鐘巍等) 200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 (11)
9 An approach to the fluctuation mechanism of Ecotone Sun Wu(1)
(孫武等) 2002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4 (1)( EI)
10 Effects of multiple soil conditioners on a mine site acid sulfate soil for veriver growth Xu Songjun(2)
徐頌軍 2004 Pedosphere , 14 ( 3 )

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出版專著情況

序號 著 作 名 稱 作者(排名) 出版日期 出 版 單 位
1 風沙地貌與風沙工程學 吳正(1) 2003 科學出版社
2 風沙地貌研究論文選集 吳正(1) 2004 海洋出版社
3 網路化資源環境信息系統技術、方法與套用 遲國彬(2) 2003 科學出版社
4 珠江口地區風暴潮沉積研究 王為(3) 2002 廣東科技出版社
5 中國沙漠形成演化氣候變化與沙漠化研究 李保生(參著) 2002 海洋出版社
6 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研究 李保生(參著) 2003 河北人民出版社
7 廣東古兜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徐頌軍等(2) 2004 中國林業出版社
8 城市生態環境學 楊士弘(1) 2002 科學出版社
9 中國的北回歸線 劉南威(1) 2001 科學出版社
10 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測評報告 陳忠暖(1) 2005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 中國日本全新世環境演變對比研究 丘世鈞(章主筆) 2002 廣東科技出版社
12 中國區域地理 韓淵豐(1) 2000 廣東高教出版社
13 專題製圖原理及其計算機套用 羅壽枚 (1) 2001 湖南地圖出版社
14 地理圖像系統與信息 羅壽枚( 2 ) 2003 北京三聯書店
15 Photoshop7.0 技巧與實例 胡偉平 ( 3 ) 2003 冶金工業出版社
16 識花認草 徐頌軍( 1 ) 2002 廣東人民出版社
17 21世紀科技前沿知識100 例 徐頌軍參編 2001 廣東高教出版社
18 《地理景觀》(城市景觀部分) 肖玲( 4 ) 2000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第五卷) 張加恭(參編) 2002 商務印書館

地理科學學院招生簡章(本科)

現設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三個本科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授11人,副教授9人;教學設備齊全,擁有高水平的教學實驗室和一批先進的實驗儀器,以及多個學生專業實習實踐基地;學科結構完善,擁有一個博士點(自然地理)和三個碩士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同時是廣東省精品課程,地理科學專業是廣東省名牌專業。
綜合自然地理介紹 :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學》課程,採用劉南威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和楊士弘教授主編的《自然地理學實驗與實習》兩部自編教材進行教學,教材結構新穎,內容豐富,在全國同類教材具有顯著特色與優勢,受到全國高校廣為好評,並為各高校地理專業廣泛採用。該課程授課符合大綱要求,重點突出,能反映學科進展,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並注重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該課程的教學隊伍層次高,學歷高,擁有眾多教授與博士授課。通過數年長時間的課程建設,主講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該課程擁有自然地理省級重點學科和地理科學專業資源庫支撐,教學設備先進,實驗實習教學方法獨特。
本課程重視自然地理基本理論的講解與傳授,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在自然地理區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景觀生態設計、旅遊發展規劃、區域開發整治等套用能力與專業素質。經過劉南威教授、陳廣敘副教授等老一輩地理學者的長期努力,本課程於1995年被評定為華南師範大學“優秀課程”,2005年被評為華南師範大學“精品課程。

地理科學專業(師範)

主要培養中等學校地理教師和有關專業管理人才。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環境保護、地理教學論等16門專業必修課,以及城市規劃、土地規劃、旅遊地理、人口地理、土地管理等60多門系列專業選修課。培養特色有除課堂教授外,還進行專業實驗和觀測,組織師生赴省內外進行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等課程的野外實習考察。
系主任:王為 教授
成員: 李保生 教授;周尚哲 教授;徐頌軍 教授;甄堅偉 副教授;
范小平 講師(實驗室主任);黃山 講師;陳國媚 助理實驗師;
夏麗麗 講師;歐陽軍 講師;曾瑋 講師;郭程軒 講師;
許劉兵 講師;張林英 講師;劉望保 講師。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非師範)

主要培養具有地理信心繫統(GIS)、遙感(R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地圖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能勝任資源、環境、規劃、國土、旅遊、交通等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相關高等院校以及信息技術企業與軟體公司等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套用工程、技術開發和決策管理繁榮工作。主要開開設的課程有地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方法、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遙感技術及其套用、全球定位統技術及其套用、地圖學、資料庫管理、數據結構、軟體工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實踐等課程。已經建成GIS實驗室,重點進行3S實踐教學與專業軟體開發教學,培養學生的軟體套用和開發能力。
地理信息系統培養計畫
1)高等數學(II),線性代數,套用數理統計學
2)地球概論,地圖學,測量學基礎,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含野外實習),人文地理學,環境學概論,
遙感地學分析(含實習),城市地理學,生態系統與旅遊環境,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生態與景觀設計,華南自然地理,
人口地理學,旅遊資源開發,人類與環境,土地管理概論等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4)遙感概論,圖像圖形處理技術,資料庫原理,地理信息系統,GIS套用技術,C語言程式設計,數字地圖製圖,
數字攝影測量學,面向對象程式設計,數據結構,GIS設計與開發WebGIS概論,GPS原理與套用,遙感數字圖像處理,
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網路技術,軟體工程,地理信息工程實習,地理攝影錄象技術,XML可擴充標識語言,
地圖資料庫原理與套用,3S技術套用案例分析等
系主任:李衛紅 高級工程師
成員: 鐘巍 教授;羅壽枚 副教授;胡偉平 副教授;曾迪鳴 實驗師; 舒娛琴 副教授;梅志雄 副教授;樊風雷 副教授;付迎春 副教授;劉亦書 講師。
簡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顧名思義,地理信息系統是處理地理信息的系統。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間接與地球上的空間位置有關的信息,又常稱為空間信息.GIS作為對地球空間數據進行採集、存儲、檢索、建模、分析和表示的計算機系統,不僅可以管理以數字、文字為主的屬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以可視化圖形圖像為主的空間信息。它通過各種空間分析方法對各種不同的空間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解釋,確認空間實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析在一定區域內發生的各種現象和過程。GIS提供了在計算機輔助下對信息進行集成管理的能力、靈活的查詢檢索能力。從GIS系統套用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生成並輸出各種地理信息,從而為水利利用、資源評價與管理、遙感環境監測、交通運輸、經濟建設、城市規劃以及政府部門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識,為工程設計和規劃、管理決策服務。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非師範)

主要培養具備國土資源調查與評價、區域開發與規劃、環境保護與規劃、城市規劃與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園林遊憩系統規劃、旅遊發展規劃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勝任在資源、環境、國土、經濟、旅遊、交通、房地產等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管理與規劃、決策諮詢工作。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自然資源學、環境學概論、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村鎮規劃、土地利用與規劃、環境保護與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與規劃、水資源利用與規劃、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園林生態與布局等。
系主任: 張加恭 副教授
成員: 陳忠暖 教授;肖玲 教授;孫武 教授;劉洪傑 教授;曾榮青 副教授; 張爭勝 講師;張遠兒 講師;廖偉群 講師;陳朝隆 講師;夏麗麗 講師; 歐陽軍 助教;郭程軒 助教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非師範)
主要培養具備國土資源調查與評價、區域開發與規劃、環境保護與規劃、城市規劃與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園林遊憩系統規劃、旅遊發展規劃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勝任在資源、環境、國土、經濟、旅遊、交通、房地產等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管理與規劃、決策諮詢工作。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自然資源學、環境學概論、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村鎮規劃、土地利用與規劃、環境保護與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與規劃、水資源利用與規劃、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園林生態與布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