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製作技藝(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傳統技藝)

古琴製作技藝(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傳統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琴製作技藝,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漳州古琴文化可追溯至唐代。唐垂拱二年(686),開漳第一任刺史陳元光提倡文教,將中原的禮樂文化帶入閩地。古琴傳統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唐代以前,琴人自己做琴,到了唐代,有了專業斫琴的工匠,宋代則出現了官方的古琴製作機構——官琴局。古琴傳統製作技藝包括選材,定型,琴面製作,槽腹製作,合琴及配件安裝,灰胎與面漆,定徽、安足與上弦等工序。

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申報的“古琴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琴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
  • 保護單位:龍人古琴文化投資(長泰)有限公司
  • 項目編號:Ⅷ-3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建自古有南北古琴流派,北為浦城,南則稱為龍人古琴藝術,以漳州為重鎮。漳州古琴文化可追溯至唐代。唐垂拱二年(686),開漳第一任刺史陳元光提倡文教,將中原的禮樂文化帶入閩地,興辦書院,以禮樂教化百姓。古琴常見於漳州日常的民間文化中,在漳州古民居、宗廟、祠堂的壁畫、欄桿、石牆中都能見到古琴的形象,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脈絡清晰,傳承有序。
古琴傳統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唐代以前,琴人自己做琴,到了唐代,有了專業斫琴的工匠,宋代則出現了官方的古琴製作機構——官琴局。
清末民國時期,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古琴音樂陷入危境。漳州琴家流離,琴譜散佚,至抗戰時幾乎失傳。
20世紀90年代,張錦冰、謝建東在李禹賢的基礎上,博採中國古琴製作技藝及古琴演奏藝術眾長,加以改進,使得古琴製作、演奏、教學全面得到復興和發展。

工藝特徵

造琴過程中,較能展現斫琴師技藝的,是挖槽腹。魚腹狀的槽腹結構,是形成古琴悠長聲韻的物理條件。斫琴師需要根據每塊木頭的紋理結構、木質通透程度等要素,設計相應的槽腹結構。槽腹的深淺,中空的大小,底面厚薄的比例……所有細節,全憑一雙手把握。琴聲空靈和空洞的距離,可能只有一毫米,每次下刀,都考驗斫琴師的經驗、手感與心性。

工藝流程

古琴傳統製作技藝包括以下主要製作工序:
1、選材:杉木和桐木是古琴製作的常用材料;
2、定型:傳統古琴樣式有五十幾種,常見樣式有伏羲式、仲尼式等;
3、琴面製作:要光滑平整,琴面從二徽半開始,向岳山方向應逐漸向下傾斜,俗稱“低頭”;
4、槽腹製作:需要根據面板材料的不同,設計相應的結構,再配以合適的底板,以確保琴聲純正;
5、合琴及配件安裝:琴面與底板用大漆黏合,形成古琴的共鳴腔體,同時在琴面相對應的槽孔上安裝岳山、冠角等配件;
6、灰胎與面漆:用生漆混合鹿角霜做成灰胎,由粗到細,反覆多遍髹塗於琴上,最後用純生漆製作面漆;
7、定徽、安足與上弦:最後安上徽位,雁足和琴弦。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謝建東,男,1964年1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製作技藝(長泰)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21年,首屆“龍人杯”閩台大學生古琴文創設計大賽頒獎暨閩台古琴文化研修中心授牌儀式在長泰龍人書院舉行。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在龍人古琴設立閩台古琴文化研修中心,旨在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深度融合發展,以文促融,更深入地組織閩台兩岸古琴文化藝術的研究、交流活動。福建與台灣古琴文化源遠流長,龍人古琴於2016年在台灣開展古琴的傳習活動,吸納台灣青年學生到龍人古琴開展實訓。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1年7月29日上午,以“傳承、復興”為主題的2011長泰·中國龍人古琴文化藝術旅遊節在馬洋溪生態旅遊區龍人古琴文化村開幕。
2018年6月23日,第八屆龍人古琴文化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長泰龍人書院舉行。
2020年8月9日,第十屆龍人古琴文化季啟動儀式在長泰龍人書院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