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出自《說文》。指古代的一種文體,大致泛指文言文。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型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里的古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文
- 拼音:gǔ wén
- 注音:ㄍㄨˇ ㄨㄣˊ
- 詞語解釋:上古的文字
- 出處:《說文》
詞語信息
- 上古的文字。
- 指秦以前的文獻典籍。
- “古文經學”的簡稱,漢經學的一派。
- 文體名。
- 泛指文言文。
【詞語分開解釋】
古 : gǔ 時代久遠的,過去的,與“今”相對:古代。古稀(人七十歲的代稱,源於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古典。古風。古訓。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樸;c.古老的道路)。
文 : wén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文采(a.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b.錯雜艷麗的色彩)。
詳細解釋
-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如《說文》和曹魏時代《三體石經》中所收的古文及歷代出土的六國銅器、兵器、貨幣、璽印、陶器及近年長沙仰天湖楚墓中所發現的竹簡上的文字。至唐代則指隸書。
漢許慎《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於龍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漢 許慎 《敘》:“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緐,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文獻通考·經籍四》:“《漢·儒林傳》言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
《唐·藝文志》有《今文尚書》十三卷,注言玄宗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然則漢之所謂古文者科斗書,今文者隸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