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農安縣位於
松遼平原腹地,東經124°31′—125°45′,北緯43°55′—44°55′。東臨德惠市,南接省城長春市,西以
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北與
松原市交壤。年均氣溫4.7度,無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積溫2800度。地勢平坦,四季分明,屬中溫帶大陸性天氣 。
初期發展
農安古城的遼代古塔,建於公元983-1030年間。古塔為實心磚砌建築,八角13層,高近40米。第一層檐下為磚雕斗拱,八面均修有壺門。塔自下而上逐層收份,塔尖直指藍天,塔檐層層飛展,檐角風鈴琮琮作響,鈴聲悠揚悅耳。農安縣地處平原,遼塔矗立如雞群鶴立,於幾十里外即可見其英姿。 南宋著名愛國將領岳飛的“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讓人們記住了這座遼金時期著名的軍事重鎮--黃龍府。從它頗具聲勢的“黃龍”之名和宋、遼、金之間曠日持久的征戰,人們遙想當年這座城池一定有重兵把守,易守難攻,威鎮四方。 歷史上確實如此。黃龍府是遼國六府中重要的一府。農安縣就坐落在古城所在地,從其境內出土的大量遼金時期文物及周圍23座遼金古城遺址,就可以見證黃龍府當年的重要地位和繁華景象。
農安縣城建立
,最早建於公元四世紀中葉,為當時北方扶餘國的後期王城,由於其地處西部草原與東部丘陵相交地帶,扼控著松花江兩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東北古代歷史上一直是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這裡曾是
東胡、
鮮卑、
穢貊、
肅慎、
契丹、
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重要活動舞台。 在遼初時,黃龍府統五州三縣。到遼聖宗(公元十一世紀)時,該處除設行政長官外,還配備了軍事兵馬都部司,此外,還調遷兀惹、鐵驪戶等部族軍,常駐黃龍府及其所屬各大州城。同時又大力加強了黃龍府的城池建設。此時,遼國正處於鼎盛時期,也是農安古城在歷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政治、經濟、交通的發展,黃龍府人口急劇增長。當時農安一帶,人煙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黃龍府當時不僅住有契丹人、渤海人、漢人、女真人,並有
鐵驪、
兀惹、
突厥、
党項等族人。據《
三朝北盟會編》所述,當時黃龍府“雜諸國風俗”,“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通曉,則為漢語以證方能辯之。” 古城黃龍府幾經毀棄,幾度繁華,演變為現在的農安縣城。如今的城內,一座遼金寶塔賦予了縣城濃郁的歷史氣息,這座寶塔始建於遼聖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塔是佛教的象徵和產物,遼代篤信佛教。遼聖宗時期,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發展到鼎盛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遼代在興建城堡時,通常要大興寺院和佛塔,農安塔就是在這種特定歷史環境下修築而成的。
建築描述
該塔共13層,高44米,為實心建築,外形為八角檐式。關於這座塔有個動人的傳說。 在農安縣東不遠處有一個被稱為萬金塔的鄉鎮,這個稱呼源於其境內的一座半截塔,所謂萬金塔即由半截塔諧音轉變而來的。半截塔,顧名思義,是一個只有塔基的大土包。相傳這個半截塔和農安縣城的遼塔有著密切的聯繫。
傳說
,在遼聖宗年間,一天,一個雲遊和尚來到了遼國,對遼主耶律隆緒說:“主上是真龍天子,德昭天下,但現在諸邦並起,不可不防。昨夜我觀天象,遼國將有土龍出世,其位置在黃龍府東北處。”耶律隆緒一聽,大驚失色,忙問:“仙長可有妙策?”和尚微微一笑,合掌道:“想避其災難不難,可在那裡修建一座塔,鎮住龍脈,天下方能太平。” 於是遼主就下了聖旨,在和尚所指的黃龍府東北處修塔一座。可是修到一半時,和尚卻又向遼主進言,稱土龍已游移到黃龍府,鎮龍脈之塔需建在黃龍府城內。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並保住皇位,遼主對和尚所說深信不疑,遂下令廢棄已經建了一半的塔,重新在黃龍府內修建另一座塔???即現在的農安遼塔。
後期發展
悠悠歲月,歷經滄桑,農安遼塔幾經戰禍和風雨剝蝕,到解放前,已剝落成兩頭細中間粗的棒槌形了。1953年,農安遼塔進行了第一次修繕。在修繕過程中,在第10層中部,發現一塊活動的方磚,揭開方磚,裡面是一洞室,相當於半間房子大小。裡面有一磚台,台上的木製小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
觀音菩薩、銀牌、瓷香爐、木盒、銀盒、瓷盒等物。這些珍貴文物,是研究農安遼塔和遼史的重要資料。 而在半截塔(萬金塔)的塔基內,也挖出一個玲瓏的石雕小塔,現保存在我省博物館內。 後來,歷經金、明、清各代,農安幾經變遷,曾荒廢成為蒙古族的遊牧地,還曾被設為驛站。 如今,積澱著千年文明的古城又將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年初,農安縣啟動了“弘揚黃龍文化,打造東北歷史文化名城”工程,計畫用3到5年時間完成黃龍府文化遺存的保護以及進行文化項目開發等系列工作。農安縣,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