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器,指中國古代用於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的總稱。其包括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代酒器
- 用於:盛酒溫酒
- 包括:尊、壺、爵、角、觥
- 文獻記載:醉翁亭記
酒器介紹,文獻描述,缶介紹,
酒器介紹
【古代酒器】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角,《韓詩說》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發展為飲酒器。早期的角,細腰、平底、圓足有圓孔,寬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後兩隻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個帶附飾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飲。其整體形狀與爵相似,但無柱,也無便於吸飲的流。角用於盛酒、溫酒和飲酒,同時它又是一種量器。
觥(gō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文獻描述
《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卮(zhī ),一種圓筒狀的有把手和三個小腳的飲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彝(yí)、卣(yǒu)、罍(léi)、瓿(bù),都是盛酒的大器。彝是清代金石家定的名,其形狀長方有蓋,器身有觚陵。卣的形狀呈橢圓形,大腹,斂口,圈足,有蓋。有的上下一樣大,像個直筒。,卣都有提梁。在大祭典禮結束後,用卣把酒灑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罍或作“壘”,有兩種:方形有蓋,寬肩,小口,深腹,圈足,有兩耳;圓形的大腹,圈足,兩耳,器身下部有個鼻,類似大罈子。瓿為圓口,深腹,圈足。
缶介紹
一種圓身、大腹的容器,有蓋,腹部有四個環,可用於結繩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後也常用來盛酒。
豆,一種形似高足盤的盛器,有蓋,也有無蓋的,有木製的,也有青銅製的;豆本是一種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於盛酒的。
斗,有的人認為斗與豆通,也是一種盛酒器,不過它是一種容量比較大酒器。
斝,古書中也稱為“散”,其形狀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圓口雙柱,平底之下有三個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圓,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圓柱形的;還有四尖足、帶蓋、呈方形而圓其四角的。斝可溫酒和飲酒,類似現在的大酒杯。
盉,是用水調酒的器具。古人舉行大典禮時,喝酒必須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摻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狀一般是大腹、斂口,前面有長流,後面有把手,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戰國時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後來的茶壺。
中國著名的古代酒器
1.【四羊方尊】
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點六厘米,重近三十四點五公斤。此尊造型簡潔優美,採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象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地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方尊四角的四隻卷角山羊,以腳踏實地的有力形象承擔著尊體的重量,使得這個上邊長(五十二點四厘米)幾乎與器高相等的器具顯得挺拔、剛勁,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2.【天觚】
觚(gu)是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整個觚體分為三段,上部器口與細頸為容體,中間的腹部為實心,考古學上稱之為"假"腹,下面為圈足。這樣的造型設計符合力學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顯得精巧別致而又不失沉穩莊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的。其形制為圓柱形,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徑15厘米,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敞口,束頸,厚方唇,腹部不顯,高圈足。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鉤鼻獸紋。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3.罍
罍(上面三個田下面一個缶)(lei)是大型的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詩經.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語,《周禮.春官》載:"凡祭祀…...用大罍。"函皇父簋銘亦云"兩罍兩壺",說明罍和壺是容量不同的一組容酒器。罍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圓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對(上面三個田下面一個缶)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徑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1973年陝西省鳳翔縣勸讀村出土,現藏於陝西鳳翔縣文化館。
平折沿,方唇,頸部內斂,肩上有一對獸首銜環耳,弧腹斜收,圈足較高。頸飾一周夔龍紋,龍昂首,上唇特長,捲曲下垂,歧尾內卷上揚。肩部六枚大圓渦紋與變體夔紋相間排列。腹飾下垂的蕉葉紋,每片蕉葉均以兩條相向的立式夔龍組成。圈足飾兩周弦紋。
對(上面三個田下面一個缶)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較低,沒有商器上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雖然全器多處以夔龍為飾,但變形得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它的細節都在蛻化,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顯然猙獰的夔龍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經淡出了。
4.鳥紋爵
爵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用以飲酒,兼可溫酒。《說文》:"爵,禮器也"。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於它的造型象一隻雀鳥,前面有流,好象雀緣,後面有尾,腹下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鳥紋爵是西周中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徑17.4厘米×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宮博物院。
5.【晨肇寧角】
V字形口,深腹圜底,三稜錐足,獸首鋬,兩翼有扉棱。蓋頂有半環鈕和扉棱。蓋、腹飾雷紋襯底的獸面紋,鋬飾獸面紋,足外飾蕉葉蟬紋。該角構思巧妙,美觀莊重,無論在造型上或是紋飾上,與同時期同類器物相比,都堪稱佼佼者。
6.【綯索龍紋壺】
壺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壺的形制在商代多為圓形、扁形、瓠形三類,周代以後又增加了方形、橢圓形等。戰國以後,大腹的圓壺自名為鐘,漢代時方壺自名鍅,扁壺在戰國時自名為鉀。
綯索龍紋壺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厘米,寬26.6厘米,傳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高體束頸鼓腹,頸部置一對獸形耳,口沿下飾內填一對夔龍的垂葉紋帶。頸腹部有帶狀飾五道,均以綯索紋帶為界紋。第一、三道紋飾為夔龍紋,第二道紋飾為夔鳳紋,第四道紋飾為鳥獸紋,第五道紋飾為內填夔龍的垂葉紋。圈足飾垂葉紋帶和變形龍紋帶。全器通體紋飾,極為精美。
7.【鳳柱斝】
斝是(jia)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時期,一般為盛酒行祼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溫酒。
鳳柱斝鑄於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徑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於陝西省歧山縣賀家村,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同墓葬出土青銅器共35件,鳳柱斝是其中最為精美的。該斝侈口,口沿立雙柱,三個三稜錐足,器底略向外鼓,兩柱項端各置一圓雕高冠的鳳鳥。鳥作站立狀,冠聳立,圓目鼓睛,正在舉目遠眺,那嬌美健壯的身軀和姿態,寓意著生命的活力,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和藝術造型。腹部紋飾分上下兩段,均為雲雷紋組成的饕餮紋。這種分段式的斝,足的斷面呈丁字形,與殷墟第二期同類器物相似,惟紋飾略有變化。
鳳是鳥中之王,向來被人們當作祥瑞幸福的象徵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們理想化,並賦予種種神秘的色彩。
8.銅冰鑒
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徵。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隻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後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鑒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銅冰鑒是一件雙層的器皿,鑒內有一缶。夏季,鑒缶之間裝冰塊,缶內裝酒,可使酒涼。所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櫃"。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加入溫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
9.【龍紋觥】
觥(gong)是一種盛酒或飲酒器,《詩經》屢見其名,如《七月》:"稱彼兕觥"。觥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漸消失。其形制有蓋,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紋飾多極精美,大多有生動的動物花紋,在當時應是最貴重的器物。
龍紋觥是商後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樓桃花莊,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龍紋觥體似獸角,前端龍首昂起,後端寬闊平齊。龍首雙目凸起,兩角上指,張口露齒,形象猙獰。龍首後的脊部有蓋,蓋正中有菌狀鈕,龍的軀體置於器蓋上,左右蜿蜒,尾部捲曲,與器渾然一體。下設長方形矮圈足,縱向兩側各一缺口。腹兩側鏤雕爬行的鼉和舉首、吐舌、揚尾的龍,其間點綴魚狀動物和虺。此器造型奇異,在青銅器中僅此一例,鼉紋似揚子鱷,在青銅器紋飾中也極為罕見。
10.尊——這是一種大口酒器,大都頸微縮、凸肚、平底。宴會和通常待客都用。古人說“決勝於樽(尊)俎之間”,就是與談判對方在飲酒食肉的酒宴上取勝。俎是盛肉器。由於它使用普遍,後人簡直將“尊”作為酒杯的代稱。
豆——一種高腳木製器,豆其實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皿,常用以裝醬、醋之類的有汁調味品,但也用來盛酒。《考工記》有“食一豆肉,飲一豆酒”的記載,有人說豆和斗字通,斗也是盛酒器。
斗——也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斗相混。但它確實是容量比較大的酒器。《詩.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的詩句,京劇《珍常寨》里李克用的唱詞也有“太保傳令換大斗”的句子。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適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盞。
爵——一種狀似鳥雀(爵、雀字同)或飾有鳥雀圖形的敞口酒器,腹下有三腳。爵是一種典禮時用的酒器,君王賜酒給臣下用。所以它和“爵祿”、“爵位”聯繫起來了。
觥——一種平底、有把、口上刻有牛凹圖形的大口酒器。《詩.周南. 卷耳》有“我姑酌彼凹觥”的詩句,舊注說:“觥大七升,以凹角為之。”但並不一定是角制的,考古家發現有銅凹,容量確比通常酒杯為大,所以後人常泛稱大酒杯曰觥。
觚——觚字古與“瓠”通,即是葫蘆,古人常用葫蘆殼當作飄盛水漿,當然也可以盛酒,這種酒器的名稱大概由此而來。觚是大口、底部縮入的酒器,它的容量,據《儀禮》鄭玄註:“爵,一升;觚,二升;觶(也是大口酒器),三升;角,四升。”但也有說是角可容三升的。
——一種三腳、大腹、有把、飾有禾紋的酒器。據〈說文解字〉, 即爵,夏代叫“ ”,商代叫“ ”,周代叫“爵”,叫法不同而已。地下發掘出來的有陶製和青銅制,但〈左傳〉上卻說是玉制酒器。現在看到的都比爵要大一些,古書上說可容酒六升。
角——一種圓形的酒器,同時也是量器。《呂氏春秋.仲秋》:“正鈞石,齊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給一量器和衡器。注說:“石、升、角、皆量器也”。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後,顯然比升要小,後世酒肆里賣酒用來從壇里舀酒的長柄酒提子就是角。〈水滸〉傳里的梁山泊好漢到酒店裡常喊酒家打幾角酒,可見宋元明時代已經如此。現行的酒店的酒提子(角)有半斤提,四兩(現制為市秤二兩半)提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