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疾病一般指本詞條

口腔黏膜病即口腔黏膜病,口腔某一部位黏膜的正常色澤、外形、完整性與功能等發生改變的疾病。病變種類繁多,可以組合成複雜多樣的損害。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黏膜上有所表現,而有些口腔表征可作為全身疾病診斷的依據或線索。其發病因素方面,除了少數與口腔條件直接相關外,絕大多數與全身或系統因素的關係密切。隨著免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發現與自身免疫有關的口腔黏膜病在臨床上已屢見不鮮,如慢性盤狀紅斑狼瘡天皰瘡、類天皰瘡、舍格林氏綜合徵、貝赫切特綜合徵以及結節病等。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口腔黏膜病除一些疾病的病因較明確外,較多種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1.與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免疫力下降的生理缺陷有關,成年人由於成長激素的分泌減少,口腔對於維生素的吸收能力反而不如兒童生長期。老年人身體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體內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睡眠不好導致精神緊張,勞累或感冒時,都會誘發口腔潰瘍
2.復發性口腔潰瘍屬於多基因遺傳病,父母口腔潰瘍比較嚴重,子女遺傳幾率極大。

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病指口腔內黏膜的損壞,具體症狀為:口舌潰爛,舌體乾裂,聲音嘶啞,口乾口苦,繼面引發口腔扁平苔蘚,口腔炎,復發性口瘡,唇炎等口腔疾患,導致飲食困難,口腔疼痛難忍。口腔潰瘍的顯著特徵是反覆發作,潰瘍數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後,多發於口腔黏膜、牙齦、舌體上下與側面及咽喉部,潰爛面大如黃豆,小如米粒,表面附著白色潰爛腐膜。輕者可數月發生一次,重者間歇期逐漸縮短,逐年加重,甚至潰瘍此起彼伏達數年、數十年不愈,並可導致體內多種併發症,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工作生活。目前,臨床上對此病常施以西藥控制症狀,但難以根治,被醫界列為口腔病重大難題之一。
均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皰疹性口炎是原發性感染,多發生於幼兒及青少年,表現為急性口炎,形成許多水皰,皰破後成潰瘍,全身症狀有疲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復發,症狀輕微,局限於唇及口角皮膚。起皰前有灼痛感,水皰很小,但可成簇發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結痂。經10天左右可自行痊癒,但可復發。一般不需治療,有全身症狀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繼發細菌感染。適當補充維生素C、複方維生素B等,增加營養可促進癒合。
口腔中反覆發作潰瘍的疾病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貝赫切特綜合徵。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指口腔中反覆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而小的潰瘍。本病在發生前無水皰作前驅,這與皰疹引起的潰瘍不同。阿弗他潰瘍處色淺黃,周圍常有紅暈,直徑在0.5cm以內,同時出現1至數個,甚痛。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與L型甲溶血性鏈球菌有關,近來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有關,有些調查說明亦有遺傳傾向。消化障礙、蛔蟲病、精神緊張、睡眠不足、接觸某些化學劑、維生素B族缺乏、鐵質缺乏、鋅缺乏、經前期緊張綜合徵以及輕微的咬傷等都能誘發本病。口瘡發作頻繁且嚴重的患者,血清鋅常低於正常人,而服硫酸鋅後,血清鋅恢復正常,病情好轉。鋅含量低時可引起免疫缺陷,酶活性降低,口腔黏膜上皮不全形化。嚴重複發性口腔潰瘍的免疫學檢查與貝赫切特綜合徵相似,同是自身免疫病。對症治療為口含0.25%金黴素,塗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粉末,疼痛嚴重者可口含1%奴弗卡因,亦可用各種藥膜貼附於潰瘍處。硝酸銀腐蝕潰瘍局部也能減輕症狀,促進癒合。局部用中藥養陰生肌散有生肌、止痛、消炎、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此藥刺激性小,廣泛適用於復發性口瘡、各種口炎及黏膜潰瘍。
復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是一種大型復發性口腔潰瘍,常有阿弗他潰瘍的前驅史,潰瘍面常在0.5~2cm之間,持續時間達1~2個月,癒合後形成瘢痕。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暫時控制。有的女性患者於妊娠期症狀減輕,以至痊癒,這說明內分泌對本病有影響。
貝赫切特綜合徵的三征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眼葡萄膜炎、生殖器潰瘍,只出現二征者為不全型。在三征之外尚有消化道出血、血栓靜脈炎、中樞神經障礙等嚴重情況。
見於約5%的成年人口腔中,吸菸者的發病率高達20%以上。其發生與慢性刺激(特別是長期摩擦)或吸菸有關。若除去刺激,停止吸菸3個月,白斑仍未減輕或消失,則更應注意隨訪。在病理學上白斑有兩大類,一是良性過角化,為良性病變;二是上皮異常增生性白斑,是癌前病變。白斑在臨床上有兩型:一是均質型,白斑均勻白色,表面平坦,一般不需治療;二是非均質型,包括顆粒型、潰瘍型、疣型以及白斑中出現紅色部分者,此型中約有1/5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
疣狀白斑表面有許多疣刺狀的角化物突起,局部塗擦0.1%維甲酸(維生素A酸)可使角化物消退,但停約則復發,故應小劑量持續塗。在白斑治療過程中應戒菸。
4.唇的疾病
慢性唇炎並非少見,多發生於下唇,感染、日曬、風吹、乾燥常為誘因。可無明顯症狀或自覺灼熱、發癢。唇腫脹、暗紅,唇紅部常發生縱裂,有的在唇中央出現一條深的縱溝,易出血,裂縫內有細菌感染,長期不愈。對化妝品等過敏引起的慢性剝脫性唇炎,稱為接觸性唇炎。日光照射引起的唇炎,稱為日光性唇炎,多見於下唇,但嚴重的日光性唇炎往往是先天性血卟啉病的表現,因為血卟啉病特別怕日光照射。唇瀰漫腫脹、肥厚,不能復原者,稱肉芽腫性唇炎,可單獨存在,也可以是梅-羅二氏綜合徵的一部分,此綜合徵除肉芽腫性唇炎外尚有舌裂及面癱。對肉芽腫性唇炎及梅-羅二氏綜合徵迄今尚無有效療法。
5.舌的疾病
口腔黏膜中舌背黏膜構造特殊,有絲狀及菌狀乳頭分布,後部尚有輪廓乳頭、葉狀乳頭及舌扁桃體,因而疾病表現與他處黏膜不同。黑毛舌為舌背中央部位長出黑毛,因絲狀乳頭過長,角化層生長過速或不脫落而形成毛狀物。色素系由產色細菌所產生或來自食物、藥物。長期使用抗生素促使黴菌生長亦可引起黑毛舌。本病無需治療,重者可塗用制黴菌素混懸液,並服維生素B1。菱形舌為舌背人字溝前方及舌正中部出現杏仁大菱形的無乳頭區。有的屬先天輕度發育不良,也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地圖舌又名遊走性舌炎,表現為舌背不規則的環形脫皮區,病變部位移動。牛皮癬在口腔中可表現為地圖舌或裂紋舌,維生素B2缺乏以及消化障礙時可出現地圖舌。用鹼性(碳酸氫鈉)液含漱、服維生素B可促進癒合。裂紋舌為舌背出現裂溝,呈葉脈狀或腦紋狀,先天性者可伴隨巨舌症出現,也可為梅-羅二氏綜合徵或牛皮癬的一個表征。光滑舌指舌背光如鏡面,舌乳頭萎縮消失,主要是貧血、慢性胃炎、煙酸缺乏等的表征。草莓舌為舌背絲狀乳頭消失,菌狀乳頭增大、發紅、狀如草莓。猩紅熱、川崎氏病時可出現草莓舌。
6.牙齦的疾病
齦病中除最常見的齦炎外,尚有齦增生與壞死性齦炎等。齦增生表現為牙齦緣和牙齦乳頭增大、肥厚,有的牙齦乳頭呈球狀,表面紅腫光亮。尤常見於口呼吸的兒童。婦女妊娠期牙齦也常見增生,並易出血,分娩後即能自愈,這稱為妊娠性齦炎。長期服抗癲癇藥苯妥英鈉,也能引起牙齦增生,且增生的牙齦奇形怪狀。還有一種廣泛的牙齦增生,能遮蓋牙齒,並有遺傳家族性,叫做齦纖維瘤病。白血病引起的齦增生,不僅外形不整齊,且極易出血,顏色紫褐不勻,並常出現潰瘍及環死。通過血液檢查可與良性增生區別。在貧困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可見到壞死性齦炎的流行,特徵為牙齦乳頭及齦緣部壞死、劇痛、口臭、流涎,發病突然,與一般慢性齦炎不同。齦壞死局部細菌塗片可見大量梭狀桿菌及樊尚氏螺旋體,故本病亦被稱為樊尚氏齦炎(舊譯奮森氏齦炎)。又因發生於惡劣環境,曾在戰壕中流行,故亦有戰壕口之名。局部用3%雙氧水擦洗後塗抗生素、對全身使用支持療法等預後良好。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即可診斷。

治療

1.局部用藥
主要是消炎、止痛、防止繼發,感染促進癒合。
2.全身治療
原則為對因治療,控制症狀,促進癒合,減少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