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疾病診斷,鑑別診斷,治療原則,
發病原因
病原微生物是結核桿菌,當患者口腔發生破損、擦傷或某些口炎時,結核桿菌即可接種進入黏膜組織而發病。
臨床表現
1. 結核初瘡:臨床少見,多見於兒童,也可見於成人;發生於口腔的典型損害,常位於口咽部或舌部,初起為一小結,可發展成頑固性潰瘍,周圍有硬結稱為結核性初瘡,病人一般無痛感。
2. 結核性潰瘍:是口腔中常見的繼發性結核損害,可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發生,多見於舌部;潰瘍特點為大、邊界清楚,外形不規則的潰瘍面,基底有桑葚狀肉芽腫,邊緣微隆起,呈鼠齧狀,可見粟狀小結節,疼痛程度不等,但舌部潰瘍疼痛明顯。
疾病診斷
根據臨床特點,對於無復發史而又長期不愈的淺表潰瘍,應懷疑此種損害,結核史、結核菌素試驗、胸部X線透視等有助於診斷,確診仍取決於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
鑑別診斷
1.創傷性潰瘍:潰瘍的形態與慢性機械創傷因子相符合,除去創傷因子後,損害在1~2周左右癒合。
2. 惡性腫瘤:基底有硬結,邊緣部位比結核病損堅硬,頜下及頸部常可觸及腫大堅硬、粘連、固定的淋巴結。
治療原則
1. 抗結核治療:結核病損僅局限於口腔黏膜或皮膚,可採用異煙肼口服,每日0.3~0.5g,療程2~6個月。
2. 局部封閉治療:口腔結核損害可採用鏈黴素每日0.5g,或異煙肼每日0.1g局部封閉,每日或間日一次,可增強療效,縮短療程。
3. 對症治療:應注意消除感染,去除局部創傷因子,採用支持療法,攝入富於營養的食物,增加機體抵抗力和修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