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學校文化

反學校文化(counter school culture),西方社會學生次級文化之一。以個別學生堅決、廣泛且個人化地反對學校和教師為基本特徵。約始於 1960 年,盛行於六七十年代。產生的直接原因,在西方社會學研究中,常被歸結為年輕人在角色與自我概念上的改變。更深入的研究則指出,產生這種文化的根本原因在於西方青少年對所處社會的價值與目標的否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學校文化
  • 外文名:counter school culture
主要內容:(1)年輕人在音樂和服裝上有特殊愛好;(2)在文化態度上經常與成人世界相對立或者相隔離;(3)要求得到前幾十年里始終沒有被承認的權利,例如學生穿著他們認為合適的服裝的權利、知道懲罰的理由的權利、對學校規則提出質疑或參與決定學校規則的權利、了解教育上作某種特殊安排的理由的權利。表現形式是激烈的反抗,失敗後則以逃避社會現實為主。結果學生比過去更不敬畏成人,更傾向於批判控制其日常生活的規則和權力,更少參與學校的傳統儀式;青少年組織更難徵募成員;父母更難控制與限制子女的活動。但是,傳統的成人從來沒有被任何人所完全拒絕。作為概念,最初由英國學者威爾斯在《學習成為勞動者》(1977)中提出。此後,西方學者進行的類似研究一方面確認這一文化現象,另一方面也指出這未必是一種普遍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