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院

《參觀博物院》是郭嵩燾所著作品,出自於《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參觀博物院
  • 作者:郭嵩燾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光緒三年三月廿六日。麥華陀、盤爾邀游鏗新登博物院。先過威多爾斯,觀所制小機器,自雲凡機器要緊處有二:一曰平,二曰絲厘杪忽分辨明析。所制鐵圓盤,為三足木架盛之,上下凡二架,中為孔,納杵其中,兩相合而摩盪之,即相粘合,蓋平則能粘也。雲初為鋼鐵圓餅,磨平,塗朱其中,用紙拓之。稍有圓顆或朱所不到,即就其處刮之。須先制三餅合之。以二餅合,不能辨其沙顆之或在上或在下也,故須中間一餅,次第合而驗之。為小機器,可析一寸為十萬分。鑿木為槽,長二尺許,架兩鐵杵其上,兩端有輪,前輪可推其鐵杵進退,後輪惟轉動其杵心以定杪忽。兩杵相對,其端不逮五分,光平如鏡。如以一寸物銜其中,則推其前杵向外,距後杵一寸,以試一寸物相銜與否,而驗其杪忽之差。恰相銜,兩杵與物相抵,猶可以人力運取之,可納而入,亦可抽而出也。稍寬一杪,則不能相銜,稍緊一杪以上則相銜,以次加固,而人力不能施。其大盤以一百分當一杪,積一百分而轉動其小盤一齒,凡二十五齒則得二千五百分;又積二千五百分,復轉動其小盤一齒,凡四十齒而加密得十萬分。是以一寸之積,析至十萬分,析〔杪〕忽分辨益微。言凡機器之相合而固者,由其分析微也。又制一小輪,用鋼鐵為質,而胎柔木其中,轂與輻皆然。輪廓包柔木數分,外以鋼覆之。雲輪力柔,崎嶇山徑不憂震簸,初悟得此法,未試行也。隨至鏗新登,其尚書名三茀,亦世爵,陪游廳院十餘處。凡院皆為玻璃罩以取明。其前數院,凡各國所建之坊,俗謂之牌樓。若石幢,若門樓,若亭,若石樓,形似塔,高峻有樓房。奇麗宏壯者,皆仿為之。一火爐狀如巨屋,上有飛檐,左右護爐亦如巨壁,雲意大里國王宮式也。一禮拜堂,石門樓,左右三門雕刻精奇。一銅門,匡〔框〕及門高廣皆逾丈,鏤刻繁密,別一禮拜堂門也。一石幢,圍丈余,高十餘丈,皆琢為花卉人物,分造兩段植院中。一麥西古王冢,亦仿其式為墳,皆磚為之,四面為牌樓,而別為牌樓植其旁,則依其丈尺為之。又為樓房一區,中為巨屋,四隅為飛橋,用闌圍之,雲阿非利加一國王聽政所,屋四隅皆勳爵侍立處也。其他銅坊、鐵樓及諸奇制,不可勝述。巨壁張畫一幅,極四大部洲最高房屋羅繪其中,以禮拜堂為最,倫敦已有高至五十丈者。南京琉璃報恩塔,其高得半而已。其金器、銀器、多君主宮中所用,金盤有大至六七尺者;銀桌、銀盆,雲皆印度國王器也,滅印度時得之,皆存於此。古銅器、玉器、磁器,分屋貯之,所見已數萬種。銅佛一尊,高丈許。銅鐘四具,形制並同,上環乳五層,製造頗精,雲皆購之日本者。其一鐘刻有金剛經,雲正德辛卯制,並僧銜署“臨濟正宗”,與三鐘之為日本物同一形式,絕奇。銅鷹一具,作搏擊勢,羽毛皆張,亦云日本物,以千磅購得之。其他磁碟一具,僅及五寸,購之百磅;磁塔一具,購之五百磅,其地博古者能辨其為千餘年物也。按:中國磁器始自南唐,不及千年。佛塔緣自唐時,印度諸國已前有之,西洋無有也。印度磁器必不先於中國,此可疑。磁器大小尤多,自中國、東洋以至泰西各國,並及阿非利加,所有新舊磁器皆羅致之。即中國磁器,若巨盤,若瓶,大或數尺,小或二三寸玩具,皆絕精。其珍奇若琥珀缸及花樹,瑪瑙池缸,藍晶紫晶瓶、盤,參錯玉器中,用玻璃巨罩盛之,所見已不下十餘處。各國古樂器為一屋,大小刀、劍、矛、戟為一屋,錯繡、針黹為一屋,中國蟒服亦皆有之。略亦流覽,不能遍及。飯堂三處,遊人飲食皆便,其堂壁柱,皆磁為之。最後樓上貯藏磁器尤多,花草五色及翎毛,其光外浮者,皆英國所制也,磁質不能及中國,而此則過之。各國磁器推中國第一。再入則畫院,張畫數屋,亦相就臨摹。書屋二區,亦多相就讀。而後設畫館二堂,一畫師主人〔之〕。男女各為一堂,堂分十餘屋,屋皆列長案,亦有散置小几,縱橫列架臨摹者。其一堂為台,畫師立台上,就台壁以青石為壁以粉筆縱橫界之,為遠近向背高下之勢,以開示畫理;而後列坐一屋,四壁懸掛泥槊〔塑〕人首,或一手一足,或花朵,亦有張鏡畫一草或一盤或一山,各隨其心意所向摹之。凡數日,得其向背之勢,乃分屋習之,水山 〔山水〕則兼水石樹木;人物則泥槊 〔塑〕男女,或立或坐,或手持器具張望,或曲立回顧,亦各隨其所好臨摹之。數日得其形似,而後令習山水花卉者臨摹古畫,人物則雇一人高坐其中,諸畫者或正向或側向摹之,必肖其人之神,乃為有得。男婦學畫者皆然。大率每日十點鐘起,三點鐘止,不逮三時之久,而各以其全神注之。是以西洋寫真及山水,遠近向背,曲盡其妙。詢之三茀,此院歲支用款三十萬磅;而畫院教習男女三百人,及他學館歸此館管屬者尚有數處,歲消 〔銷〕約二百萬磅,其中三十萬磅則專支銷此館用費也。西洋專以教養人才為急務,安得不日盛<一>日?

作者簡介

大變動時代容易產生大思想家。郭嵩燾生活在清代道鹹同光之際,中國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天朝帝國”變為列國之一,由閉關自守變為被動開放,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啟動工業化進程。郭嵩燾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動的脈搏,走在了時代思想的前列。他努力了解西方,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與良善的制度,反對因循守舊。他不畏人言,勇於擔當,出任中國第一任駐英公使,盡力介紹西學西制,呼籲中國走向世界,雖備受攻擊而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他學養深厚,博古通今,對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批評,對中外諸多交涉得失的分析,均鞭辟入裡,見識超群。編者簡介熊月之,1949年生,江蘇淮陰人,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專著有《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馮桂芬評傳》、《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編《上海通史》;論文有《論郭嵩燾》(1981)、《郭嵩燾出使述略》(1983)、《論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紛爭》(1983)等百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