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隋唐里坊區西北隅,北臨洛浦公園,南接洛陽植物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洛陽市的文化地標。

洛陽博物館占地30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4.2萬平方米,地下2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地方性的綜合歷史博物館。是洛陽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40多萬餘件,展出文物1.1萬餘件館藏量處於全國博物館前列。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洛陽博物館
  • 外文名稱:Luoyang Museum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聶泰路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00畝
  • 開放時間:9:00-16:30(每周一休館維護)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南省洛陽市
  • 建議遊玩時長:3-4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館館藏精品:饕餮銅鼎,東漢石辟邪等
  • 館藏文物:40多萬餘件 
  • 展出文物:1.1萬餘件 
  • 博物館級別:國家一級博物館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發展歷史,建築結構,主體建築,博物館頂,博物附樓,場館組成,綜述,河洛文明展,珍寶館,漢唐陶俑館,唐三彩館,石刻館,書畫館,王繡藝術館,特產展廳,館藏精品,青銅器,玉器,石刻,三彩器,場館特色,歷任領導,學術研究,參觀指南,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發展歷史

1958年5月,洛陽博物館始建,原址位於洛陽洛南關林。是新中國成立後,地市級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當時由於財政緊張,暫定關林廟為館址,洛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博物館合署辦公,編制14人,關林廟的大殿和廂房闢為展廳。
洛陽博物館老館洛陽博物館老館
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博物館工作受到影響,“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破四舊”狂飆,內部之爭,博物館正常工作基本陷於停頓。1969年,博物館工作人員到農村接受再教育,解放軍某部接管關林廟。博物館人員返回後,暫住西關,業務處於停滯狀態。
1972年,博物館借王城公園的一座簡易花棚,舉辦《文化大革命時期洛陽出土文物展》,這個花棚也成了洛陽博物館的第二個臨時館址。1972年,漂泊不定的狀況有了轉機。洛陽市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批准建設博物館新展樓。展樓由洛陽市設計院李傳澤設計,分期施工建設。1974年5月展樓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洛陽博物館自1958年成立,經歷八年廟內展,三年棚內展,終於有了展覽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1973年,洛陽博物館遷至市區中州路。博物館陳列大樓是一座琉璃瓦裝嵌的民族形式建築,1974年5月1日正式開館。
1974年10月,館址落成遷此。占地積35畝,展覽大樓面積2800平方米,文物庫房3141平方米,綜合辦公樓155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近40萬件,可供陳列展覽文物約3.5萬件。
1975年,洛陽博物館負責白馬寺的修復,對外開放。白馬寺成為博物館的下屬股級單位。
2007年底,洛陽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占地30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新館建築由主樓和附樓組成,於2009年2月建成。
2008年5月,洛陽博物館被命名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全景圖全景圖
2009年4月,舉辦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
2009年10月,先後成功舉辦大遺址保護洛陽高峰論壇國際性大型展覽。2011年4月1日,洛陽博物館新館開館並對外試開放。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建築結構

主體建築

洛陽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北臨風光旖旎的洛浦公園,南接初具規模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採用"鼎立天下"的設計理念,整體建築外觀為大鼎造型,整體建築外觀為大鼎造型,以非對稱的空間結構為支撐,借鑑園林手法在方形流線的轉折位置設定庭院和採光天井,使空間布局達成動態的均衡。外部建構了大尺度的起伏地形,內部則通過建構相對應的一系列空間的連線來暗示“虛空”的概念主題,並通過屋面開放的13個遺址考古場景的再現,深刻地揭示了洛陽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內涵,將場地特質與建築概念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洛陽十三朝古都的在都城文化、遺址文化、河洛文化、園林文化、地理形勝等五個方面中表現的歷史內涵和文化特色。
整個建築由主樓和附樓兩部分組成,長230米、寬140米。洛陽博物館設計在空間布局上充分吸收了園林布局手法,結合展覽流向設定了不同位置、大小、特色的內庭園和採光天井,使遊人在參觀中始終保持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博物館頂

洛陽博物館屋頂按功能劃分為13個部分,象徵在洛陽建都的13個朝代。屋頂連綿起伏,再現了洛陽歷史上作為都城的恢宏氣象。屋頂設定不規則的採光孔,同時屋頂的拓撲組合,抽象地表現了河圖洛書的意象。並在博物館南面設計了以“河圖洛書”為主題的綠化廣場。

博物附樓

附樓的形體處理採用地景手法,解決了主體與陪襯的形體關係,形象地再現了洛陽城市選址背負邙山、南望伊闕的地理特徵。

場館組成

綜述

洛陽半龕居士劉中州書北宋司馬光句洛陽半龕居士劉中州書北宋司馬光句
洛陽博物館展館包括河洛文明展一個基本陳列和珍寶館、漢唐陶俑館、唐三彩館、石刻館、書畫館、王繡牡丹藝術館、牡丹花都特產展七個專題陳列,常設展品約1.5萬件,內部設計有完善的公眾互動區和休閒區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復區等。

河洛文明展

河洛文明展,位於展館一層,分三個展廳。展覽以時間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北宋時期的發展歷程。“河洛文明”陳列在2013年入選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
河洛文明河洛文明
展出時期
主要展品
部分圖例
史前時期
主要展出文物當屬陶火種器,這是古人用來貯存火種的器具,為中國史前考古首見。
 
八卦符號陶罐八卦符號陶罐
夏商周時期
主要展出夏商周時期青銅器、陶器、玉器文物等,著名的有子申父己銅鼎、越王鼫與銅矛、哀成叔銅鼎等。
哀成叔鼎銘哀成叔鼎銘
漢魏時期
主要展出西漢至北魏等時期的陶器、銅鏡、玉飾等,最令人矚目的是“熹平石經”、“正始石經”。
正始石經正始石經
隋唐時期
主要展出隋唐時期的文物,有唐三彩及各種銅鏡、金銀器、鎮墓獸等。
三彩騎馬女俑三彩騎馬女俑
五代北宋時期
主要展出五代北宋時期的瓷器、石像等,其中泗州大聖石像為該時期
精品。
 
泗州大聖石像泗州大聖石像

珍寶館

專題陳列,位於展館二層。展覽精選館藏曆代文物極精品做集中展示,可謂件件精華,尊尊國寶。
珍寶館珍寶館
展品名稱
簡介
圖例
乳釘紋銅爵
時代:夏代
器型精巧玲瓏,簡練樸素,在文物界享有“中國第一爵”的美譽。
 
乳釘紋銅爵乳釘紋銅爵
方格紋銅鼎
時代:夏代
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堪稱國之重寶。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夏代
銅牌製作考究,是中國已發現最早、最精美的鑲嵌銅器。
母鼓銅方罍
商代
母氏族與鼓國通婚的物證,是西周貴族參與滅商時的戰利品。
獸面紋銅方鼎
西周
這件獸面紋鼎不僅體形較大而且紋飾極為精美,是西周青銅鼎的傑出代表。
叔牝銅方彝
西周
這種腹部帶弧度的方彝極為罕見,僅存四件,其中兩件流失海外,此件更顯珍貴。
王作銅鼎
春秋
出土於洛陽地區一座亞字形商周大墓,是洛陽迄今唯一發現的周王自作器,極為珍貴。
白玉杯
曹魏
玉質極佳,通體無任何紋飾,線條流暢,是我國三國時代玉器中的極品。
泥塑人面像
北魏
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塔基遺址出土的最精美的雕塑品。
藍釉雙龍瓶
唐代
極其罕見的藍釉,釉面均勻,釉色沉穩,高貴典雅,是藍釉器中的上乘之作。
唐三彩燈
唐代
施色獨具匠心,整體協調柔和,斑斕絢麗。極為珍貴。
唐三彩嘶鳴駱駝
唐代。體積龐大,造型飽含感情,充滿動勢。
唐三彩黑釉馬
唐代
在唐三彩中實屬罕見,是文獻中“龍種神駒,四蹄踏雪”的藝術再現。
褐釉白斑龍柄執壺
唐代
整件作品造型獨特罕見,是魯山窯花瓷的典型代表。
大秦景教經幢
唐代
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上的天神形象還體現了基督教與佛教等文化間的相互融合。

漢唐陶俑館

專題陳列,位於展館二層。展覽以時間為序,分為漢代、西晉、北朝、隋唐四部分,通過400餘件陶俑勾勒出古代陶塑藝術發展的基本脈絡,堪稱一部生動的陶塑教科書。重要展品有:
  • 彩繪三人倒立雜技俑陶樽:東漢。表現三人做倒立表演的場景,真實再現當時雜技表演的高超技巧。
  • 彩繪陶騎馬樂俑:唐代。樂手姿態各異,坐騎神情溫順,貼切地再現了唐朝騎馬奏樂的情景。
  • 彩繪陶馴馬俑與舞馬:唐代。生動展現馴馬過程中馬與人對峙的瞬間,是力量與美感的統一。

唐三彩館

專題陳列,位於展館二層。展覽分門別類介紹了文官俑、天王俑、貴婦俑、侍女俑、男侍俑、騎馬俑、鎮墓獸、胡人俑、動物俑、日常用具等類型的唐三彩雕塑,品系之完備極其罕見。重要展品有:
  • 安菩夫婦墓出土唐三彩:唐代定遠將軍安菩與其妻何氏的合葬墓,於1981被發現。墓主生前地位很高,墓葬未經盜掘,出土文物129件,包括大批精美唐三彩,不僅造型生動、釉色精美,而且在面部加飾彩繪,栩栩如生。
  • 三彩女坐俑:唐代。姿態優雅,神情恬靜,顯示了唐代婦女的穩重與矜持。
  • 三彩藍釉白斑馬:唐代。藍地白花馬在唐三彩中極為罕見,器物所施藍釉用的是當時中原內地極少見的鈷料,這種鈷料正是青花瓷所用鈷料的前身,證明唐代就出現了青花。
  • 黃綠釉伶俑:唐代。生動刻畫唐代藝人表演的瞬間,是研究古代戲劇人物的重要實物資料。
  • 三彩飛雁荷花三足盤:唐代。釉色淡雅,格調清醒,寥寥數筆將翱翔於藍天的飛雁勾畫得栩栩如生。

石刻館

專題陳列,位於展館一層。洛陽地區歷代石刻遺存眾多,時代跨越漢唐直至明清,既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覽分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誌兩部分。
  • 石刻造像:精品有東漢石辟邪、北魏石翁仲、隋代石獅、宋代石虎等。
  • 碑碣墓誌:精品有東漢熹平石經、西晉韓壽墓表、北魏元懌墓誌、唐代張說墓誌、北宋富弼墓誌等。

書畫館

專題陳列,位於展館二層。展品包括蘇軾、王鐸、趙之謙、査士標、惲壽平、康有為、吳昌碩、任伯年、翁同和、何紹基、齊白石、溥儒、于右任、郭沫若等古今名家的作品,以清代和近現代作品為主。重要展品有蘇軾《書和靖林處士詩後》插屏。

王繡藝術館

專題陳列,位於展館二層,展出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洛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王繡的寫意牡丹畫和牡丹青花瓷精品。

特產展廳

洛陽博物館正門前東西兩側的一層附屬建築為牡丹花都特產展廳,面積約3600平米,主要匯集了河南省內尤其洛陽的知名特色食品、牡丹食品及農副產品。

館藏精品

洛陽博物館集中收藏有洛陽地區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銅禮器、漢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藏品數量較大,種類豐富,富有地域特色,在中國文物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青銅器

名稱:
時代: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3世紀)後期
規格
高22.5厘米,寬31.5厘米。
簡介:
乳釘紋青銅爵,飲酒器。 1975年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出土。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錐足細長。流折處有兩釘形短柱。腹部一面有凸線兩道,兩線之間橫列五枚乳釘裝飾。器壁甚薄。有“天下第一爵”之美譽。
乳釘紋青銅爵乳釘紋青銅爵
名稱:
時代: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3世紀)後期
規格
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
簡介:
這件青銅器於1975年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鼎收口、圓腹、平底、錐狀三足,沿上鑄二環形立耳,腹飾不規整的方格紋。該鼎合抱模鑄風格,端莊規整,但略顯稚拙粗糙,紋飾圖案具象樸素。方格紋銅鼎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堪稱國之重寶。
方格紋銅鼎方格紋銅鼎
名稱:
獸面紋銅方鼎
時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規格:
高36厘米;口長33厘米;口寬25厘米
簡介:
1977年洛陽北窯龐家溝西周墓出土。。雙立耳,方腹,四柱足是西周早期極難得的上乘之作。該件方鼎可稱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且鑄作精工,造型俊美。是商周青銅禮器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作。
獸面紋銅方鼎獸面紋銅方鼎
名稱:
時代:
商代
規格:
通高50,肩寬33厘米
簡介:母鼓方罍(léi),1963年,出土於洛陽北窯。整件器型外形穩重大氣,器身紋飾華麗,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時,是商晚期青銅酒器中的精品。
母鼓銅方罍母鼓銅方罍
名稱:
叔牝方彝
時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規格:
高32.6厘米,口長,23.5厘米,寬,19厘米.重7.75公斤
簡介:
1947年秋,在洛陽市郊小李村出土。叔牝方彝呈長方體,是一種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蓋、身、座飾以雲雷紋為地的三層半浮雕花紋,其蓋、腹主體花紋為饕餮紋,唯口沿下、圈足及蓋頂上飾一周鳳鳥紋,紋樣繁密工細,鑄造精工。這件器物即為王室重器,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國內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叔牝方彝叔牝方彝
名稱:
時代: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
規格
通高16.5,寬11CM
簡介: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1984年秋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鑄好牌形框架,然後有數百枚方、圓或不規則的綠松石粘嵌成突目獸面。是目前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名稱:
錯金銀銅鼎
時代: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
規格
高16.5厘米,腹徑13.2厘米。
簡介:
1979年洛陽市西工業區地下出土地。這件精美華貴的器具,應是東周王室的用品。
錯金銀銅鼎錯金銀銅鼎

玉器

名稱:
白玉杯
時代:
曹魏(公元220年—265年)
規格
高11.5cm
簡介:白玉杯是曹魏時期的飲酒器,1956年洛陽市澗西區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
名稱:
玉璋
時代: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
規格
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
簡介:
玉璋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該玉璋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前端薄而寬,兩面扁平,刃口略凹呈弧形;後端兩側有齒飾,與兩面齒飾對應處留有平行陰線;長方柄,柄前正中有穿孔。
玉璋玉璋
名稱:
時代: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
規格
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
簡介: 2002年春,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出土,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厘米,厚度約0.1厘米。龍身略彎曲,中部脊線向兩側下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紋,尾尖內蜷。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游龍,在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綠松石龍形器綠松石龍形器
名稱:
時代:
商代
規格:
長48厘米
簡介: 1985年出土於洛寧縣陳吳鄉西寨子村的玉戈,長48厘米,鋒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其形狀雖類似後來的匕首,卻實為禮器。
玉戈玉戈
名稱:
時代:
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規格:
縱14.3厘米,橫11.3厘米,厚1.5厘米,孔徑5.2厘米。
簡介: 作為一種斧形玉器,“王”字之源,玉鉞是王權之象徵,代表著生殺大權。鉞應由石斧演變而來。
玉鉞玉鉞
名稱:
戰國玉人
時代: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規格
通高7.50厘米 青玉質
簡介:
戰國玉人於1987年洛陽銅加工廠出土,作跂坐狀,雙手交叉置於腹前。跣足交叉於臀下。頭戴假面具,面具上附髮髻,粗眉大眼,如意狀鼻,高顴大口,唇上劃須。面具以繩縛於腦後。頭頂短髮結辮,大耳。上身著雞心領短袖窄衣,下著短褲。飾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條帶紋。
戰國玉人戰國玉人

石刻

名稱:
時代:
東漢
規格
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
簡介:
1992年,孟津縣會盟鎮漢光武帝陵出土。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文物中,體形這么大、藝術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僅此一尊。 
東漢石辟邪東漢石辟邪
名稱:
正始石經
時代:
曹魏正始二年
規格
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
簡介:
正始石經於1922年發掘於偃師市佃莊鎮太學村,出土後即被保存,它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碑表刻《尚書》,碑里刻《春秋》,有600字左右。
正始石經正始石經

三彩器

名稱:
三彩燈
時代:
唐代(公元68—907年)
規格
高45.5cm座徑22.6cm
簡介:
三彩燈於1987年在洛陽吉利區出土。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造型優美,釉色鮮艷,是洛陽考古發現中首次發現,更是三彩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瑰寶。
三彩燈三彩燈
名稱:
三彩女坐俑
時代:
唐代
規格
高27厘米
簡介:
1964年洛陽北窯出土,高27厘米俑胎質堅硬,施釉均勻,無釉流痕,她身穿黃色長視襦衣,姿容豐腴,儀態嫻雅,代表了盛唐時期婦女的一種風範。是一件具有時代生活氣息的唐三彩代表作。
洛陽博物館

場館特色

洛陽博物館始終堅持收藏保管、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藏品優勢,經營籌辦形式多樣的綜合或專題性的文物展覽,展示古都洛陽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
洛陽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推出的《永恆的文明洛陽文物精品陳列》由史前時期、夏商時期、兩周時期、漢魏時期和隋唐時期五大部分組成,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其中在展品方面重點突出了五萬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漢魏時期的彩繪陶器及百戲俑、隋唐時期的彩繪樂舞俑和釉色鮮艷、形態各異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銅爵、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北魏時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燈、三彩馬堪稱國之瑰寶。同時,結合運用多種現代表現手法,賦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覽具有雄渾大方、精巧典雅的氣勢和風格,再現了千年古都特殊的歷史地位。並榮獲國家文物局“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洛陽博物館充分發揮並積極拓展宣傳教育職能,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臨時展覽。同時還走出國門,先後赴日本、韓國、美國、比利時等國家舉辦文物展覽,將古都洛陽的古代文化推向世界。

歷任領導

蔣若是,洛陽博物館早期創建人之一。對洛陽市的田野考古、文物管理和博物館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河南省政協委員,現任洛陽博物館名譽館長(自2012年至2016)、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王繡王繡

學術研究

洛陽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普及傳播機構,重視員工隊伍綜合素質的培養,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學術研究成果。圖書資料建設和管理受到重視。1960年,在經費困難情況下,優先購入了《四部備要》、《四部叢刊》、《二十四史》等歷史文籍和《考古》、《文物》等學術刊物2000多冊,初步形成了一個小型資料室,發展到1981年,圖書資料、學術期刊30000多冊,成為頗具文博特色的小型圖書館。洛陽博物館的圖書室在專業圖籍方面已經較完備,為業務學習、資料查備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條件。
博物館早期創建人之一蔣若是是文博專家。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編的重要考古學報告《洛陽燒溝漢墓》成為指導研究北方兩漢墓葬的基本參考資料。
1971年,賀官保、陳長安、蔡運章、張劍完成了《洛陽北窯西周墓》報告的初稿,1999年4月張劍等主持修改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成為我國西周考古的重要研究成果。
洛陽博物館出版論文集主要有:《西周文明論集》、《西周青銅器研究》、《洛陽古都史》、《洛陽文化論叢》、《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等。
王繡出版有《洛陽漢代彩畫》、《牡丹雅韻―王繡牡丹繪畫精品》、《中國牡丹畫技法大全》、《洛陽文物精粹》等畫冊。
此外,發表考古發掘報告、古都史研究、博物館學研究、文物研究論文數百篇,配合陳列展覽,出版的大型圖錄如《洛陽唐三彩》、《文物精粹》、《古都洛陽》、《洛陽出土銅鏡》等數十部。

參觀指南

地理位置

地址:聶泰路與洛宜公路交叉口向南900米路西
洛陽博物館

交通路線

在市區乘坐37、49、68路公車,在“聶灣南”站下車後,再沿著唐聶七街向東步行約10分鐘即到。或者乘坐77路公車,在“洛陽博物館”站下車後,再向西走到聶泰路口轉向北,步行約15分鐘可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