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群體理論

參照群體理論是關於人的社會心理態度和行為怎樣受其從屬的或追求的群體參照力所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紐科姆、謝里夫梅頓及凱利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參照群體理論
  • 外文名:theory of referencegroup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參照群體,參照群體分類,參照群體的作用,參照群體所依賴的條件,參照群體的功能,

參照群體

它是指個體從心理上把自己列入、與之對照、並在評價、態度、行為上和在規範與價值觀形成上接受其影響的群體。比如:一個學生把自己看作是自己所肯定的家庭或社團組織的一員,從而以它為標準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它的規範為準繩評定或約束自己與別人的行為,並逐漸形成與該群體一致的觀點。個人有多少溝通渠道,也往往有多少參照群體。

參照群體分類

(1)現實的參照群體(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隸屬群體如家庭、班級。)和思想上的參照群體(不在眼前或構想的從屬群體,如小說中描繪的“敢死隊”、“探險小組”)。
(2)會員群體(自己作為其成員的參照群體)和外部群體(在自己所屬團體之外的參照群體,如相鄰的學校或先進團體)。
(3)大的參照群體(國家:宗教、黨團組織等)與小的參照群體(如鍛鍊小組、小劇團……)。(4)肯定性參照群體(其群體規範和目標被個體所采採納,並產生參加意向的群體)和否定性參照群體(引起個體反對參加的意向或不把自己看作是其中一員的群體)。

參照群體的作用

凱利(1952)認為它有兩種主要作用:規範作用(normativeness)和比較評價作用(appraisement)。
規範作用是指群體確立某種行為標準(或稱群體規範)迫使個體遵循,如果群體能獎賞對它的順從而懲罰不順從,它就起規範作用。
比較評價作用是指個體藉助它作為比較標準和出發點用以評價自己或他人。儘管某個群體對某人並沒有提出看法或要求,但這個人要想確認自己或對他人的地位和狀況進行評價,就要以某個群體的特點或水平作為基準加以比較。參照群體的這兩種作用往往是統一的,有時同一群體可同時起這兩種作用。

參照群體所依賴的條件

梅頓於1957 年在“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一文中提出了某些似規範性的論點:
(1)如果群體對自己的成員沒有充分的威信,那么其成員將傾向於挑選外部的、非會員的群體作為參照群體,因為在他們看來後者更有威信。
(2)個體在自己群體中越是孤立、地位越低,那么就越有可能把外部群體當作參照群體,期望在那裡占有較高的地位。
(3)社會流動性越大,個體改變群體從屬性的可能性越大。
(4)個體對參照群體的選擇,也依賴於個性特徵。

參照群體的功能

規範性的功能,即通過設立一定的行為標準迫使個體遵循。個體在認同於參照群體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社會規範,從而社會化。
比較性的功能,即個體可以將參照群體與自己比較或者與他人比較。在這種與自我或他人的比較過程中,個體能夠確定自己的價值、社會地位,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或者產生一定的“相對剝奪”的感受。例如,在一批走向工作崗位的同學中,有的人工資收入較高,而有的人較少。收入較高的人,在比較中會感到一定的滿足。而那些收入較低的人,儘管收入的絕對值已經不錯了,但與其他同學相比要少一點,在比較中他會感到一種相對的剝奪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