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粒細胞(myeloblast )是2014年公布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粒細胞
- 外文名:myeloblast
- 所屬學科:組織學與胚胎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原粒細胞(myeloblast )是2014年公布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
原粒細胞(myeloblast )是2014年公布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定義 原始階段的粒細胞。細胞較大而圓,核圓,染色質呈細網狀,可見2~6個核仁,胞質嗜鹼性強,無顆粒,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可分化為三種粒細胞。出處 《組織學與胚胎學...
粒細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該分化過程為粒細胞生成。該過程中包含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等在內的若干中間細胞。粒細胞系統共有六個階段細胞,包括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
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2.5×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
原血細胞:0-0.007 (0-0.7%)。 原粒細胞:0-0.0180 (0-1.8%)。 早幼粒細胞:0.004-0.039 (0.4%-3.9%)。 中性粒細胞: 中幼:0.022-0.122 (2.2%-12.2%)。 晚幼:0.035-0.132 (3.5%-13.2%)...
2/3患者白細胞在50000/mm3以上,其中嗜酸粒細胞占60%~85%。原始細胞型除原嗜酸粒細胞外,原粒細胞也增多;幼稚細胞型主要為幼嗜酸粒細胞增多,也可伴有中性幼稚粒細胞增多;成熟細胞型僅為成熟的嗜酸粒細胞增多。嗜酸粒細胞可呈現顆粒...
按白細胞發育成熟的程度區分,可將白血病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白血病,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幾乎都是很不成熟的、幼稚的,以粒細胞為例,大多為原性粒和早幼粒細胞,晚幼粒等細胞為主。在這裡應說明,慢性白血病不是從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當病原體在局部引發感染時,它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對侵入的病原體發揮吞噬殺傷和清除作用。中性分葉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的分葉過多,可分4 葉甚至於5-6葉以上,若5 葉者...
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數目最多的白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壽命約5.4天。在局部感染或損傷情況下,它們可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後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
嗜酸粒細胞性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L)是一種少見類型白血病,1912年Stillmen首次報導,以後Benvennisti按嗜酸粒細胞分化程度分為:原始細胞型、幼稚細胞型、成熟細胞型。也有學者將原始細胞型和幼稚細胞型稱為急性嗜酸粒細胞性白血病...
各種原因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數持續低於3.5×109/L,稱為白細胞數減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在成人低於2×109/L,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當中性粒細胞低於0.5×109/L,稱為粒細胞缺乏。
(五)假性粒細胞減少症 假性粒細胞減少症為粒細胞分布異常所致,患者周圍血中粒細胞波動範圍較大,變化很快,無原發病亦無反覆感染者可統稱為良性粒細胞減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細胞減少症在內。呈間歇發作,粒細胞中度減少...
按白細胞發育成熟的程度區分,可將白血病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白血病,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幾乎都是很不成熟的、幼稚的,以粒細胞為例,大多為原性粒和早幼粒細胞,晚幼粒等細胞為主。在這裡應說明,慢性白血病不是從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細胞受到某些化學因子的作用以後,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動,這種現象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性,該化學物質稱為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有兩類:一是自身組織損傷釋放的因子,例如膠原和纖維蛋白片段、補體活化產物及免疫細胞因子等;另一...
白細胞計數一般在(2.8~144)×109/L,偶爾可高達500×109/L,各階段嗜鹼性粒細胞均可增多,一般占20%~100%;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減少。⒉骨髓象 除原粒細胞增多外,可見大量的嗜鹼性粒細胞增多,一般占33%~99%,嗜鹼性粒細胞用...
適應症 粒細胞減少症,血液科 用法用量 1.促進骨髓移植後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 成人和兒童的推薦劑量為300 g /m ,通常自骨髓移植後次日至第5日給予靜脈滴注,每日一次。 當中性粒細胞數上升超過5,000/mm 時,停藥,觀察病情。 在...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多發生在成年人群中的無感染性的一種疾病。基本介紹 繼發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藥物是最常見的病因之一.藥物誘發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發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在兒童和青少年僅占10%,成人>50%.藥物誘發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有...
粒細胞沉積 粒細胞沉積(granulocyte deposition)是1997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醫學名詞 第六分冊》第一版。
集落刺激因子(CSF)包括能使粒系集落形成單位(CFU-G)形成中性粒細胞集落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使粒單核-巨噬系集落形成單位(CFU-GM)形成單核巨噬細胞集落的巨噬細胞集落因子(M-CSF),以及能使CFU-GM形成單核-巨...
脾切除後中性粒細胞增多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此等變化於脾切除後短期內出現亦可遲至數月後始出現,多在數周內恢復亦有持續數月或數年才消失輸血反應也可致白細胞增多。 發病機制 中性粒細胞在骨髓中生成源於造血幹細胞。原、早幼及中...
2.預防抗腫瘤化療藥物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及縮短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持續期間 :實體瘤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4.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5.先天性及原發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6....
慢性粒細胞白血症是一種發生於造血幹細胞的血液系統惡性克隆增生性疾病。在受累的細胞系中可找到Ph標記染色體或bcr/abl基因重排。採用異硫氫酸胍酚、氯仿一步法提取細胞總RNA,用RT-PCR技術擴增bcr-abl基因接合區mRNA是檢測CML敏感而...
中性粒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大致包括趨化、調理、吞噬和殺菌幾個步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中性粒細胞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移動走向細菌周圍,經過調理素作用的細菌易黏附在中性粒細胞上,使中性粒細胞膜內陷,通過胞飲作用將細菌吞...
重症先天性粒細胞缺乏症是一種影響骨髓細胞生成的疾病,造成嚴重的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其粒細胞的發育停止在早幼粒細胞或中幼粒細胞階段,故周圍血內成熟粒細胞數量減少,通常不伴有其他臟器畸形,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60%~80%...
抗生素的劑量宜大,使其血液濃度達到殺菌水平,這對粒細胞缺乏的患者尤為重要。經試用抗生素治療3~4天后如病原菌已找到,則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如未找到,而患者仍未退熱,應重複細菌培養及真菌培養,必須更換抗生素及考慮輸注粒細...
尿白細胞(粒細胞脂酶LEU)泌尿系統細菌性感染的指標 定性試驗:陰性 異常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尿亞硝酸鹽(NIT)泌尿系統細菌性感染的篩選指標 定性試驗:陰性 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鹽.經細菌(主要是腸桿菌科細菌)還原而成。因此當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