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病因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和鑑別診斷,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研究組提出最新診斷標準,主要與下列疾病鑑別,治療,病程與預後,

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也是多能幹細胞的克隆性疾病。其出血機理是由於血小板量雖多,但有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減退、釋放功能異常、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羥色胺減少等;部分病人有凝血功能的異常,如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Ⅷ的減少,可能是由於凝血因子消耗過多引起;由於本病大部分發生在老年患者,可能合併血管退行性改變,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遠端梗塞,梗塞區破潰出血。
因血小板過多,活化的血小板產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強烈的聚集及釋放反應,形成微血管栓塞,進一步發展為血栓。
晚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有肝臟和其他臟器的髓外造血。

臨床表現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每年發病率為0.1/10萬人口。中數發病年齡60歲(範圍2~90歲),好發於50~70歲。女︰男=1.3︰1。起病緩慢。約有20%的病人,尤其年輕患者,發病時無症狀,偶爾因血小板增多及脾大進一步檢查而確診。1/3的病人就診時表現功能性或者血管舒縮性症狀包括血管性頭痛、頭昏、視覺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末梢麻木。80%病人可表現有原因不明的出血及血栓形成而就診。出血常為自發性,可反覆發作,以胃腸道出血常見,也可有鼻、齒齦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膚、黏膜瘀斑,但紫癜少見。有時可因手術後出血不止而被發現。偶有腦出血,引起死亡。血栓發生率較出血少。國外報告血栓形成較國內多見。國內統計30%有動脈或靜脈血栓形成。靜脈以脾、腸系膜及下肢靜脈為血栓好發部位。下肢血管栓塞後,可表現肢體麻感、疼痛、甚至壞疽。也有表現紅斑性肢痛病,間歇性跛行。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可致嘔吐、腹痛。肺、腎、腎上腺或腦內如發生栓塞可引起相應臨床症狀,可成為致死的原因。脾大見於80%以上的病例,一般為輕到中度腫大,少數病人有肝腫大。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血小板計數多在1000~3000×109/L.之間,最高可達20000×109/L。血小板形態一般正常,但有巨大型、小型及畸形,常聚集成堆,偶爾見到巨核細胞碎片及裸核。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增高,多在(10~30)×109/L,偶爾可達到(40~50)×109/L,一般不超過50×109/L,分類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因失血少數病人可致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大小不均、中心淡染、多染性、嗜鹼性點彩及豪-膠小體。
(二)骨髓象 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巨核細胞增生尤為顯著,原始及幼稚巨核增多,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堆。
(三)出、凝血試驗 出血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消耗時間縮短,血塊退縮不良。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腎上腺素和ADP誘導的聚集功能均降低,但對膠原聚集反應一般正常。凝血酶原時間正常或延長,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
(四)尿酸乳酸脫氫酶血清酸性磷酸酶均增高,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也增高。部分病人因血小板破壞,大量鉀離子釋放到血中,引起假性高血鉀症。
(五)其他 染色體檢查部分病人有21號染色體長臂缺失(2lq-),也有報告21號染色體長臂大小不一的變異。骨髓祖細胞培養有自發的巨核細胞或紅細胞克隆形成。

診斷和鑑別診斷

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持續性增多(>600×109/L),骨髓中巨核細胞顯著增加,並有大量血小板形成,結合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等表現應考慮本病的診斷。但需與繼發性(或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鑑別。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研究組提出最新診斷標準

①血小板計數>600×109/L;
②血細胞比容<0.4或紅細胞容量(RCM)正常;
③骨髓可染鐵存在或血清鐵蛋白正常或紅細胞MCV正常;
④無Ph染色體或bcr/abl基因重排
⑤骨髓膠原纖維無增生,如<1/3活檢面積,常無顯著脾大及外周血出現幼粒幼紅細胞;
⑥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的形態學及細胞遺傳學的證據;
⑦無引起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

主要與下列疾病鑑別

(一)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骨髓纖維化等骨髓增生性疾病,皆可伴有血小板增多。但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以紅細胞增多為突出表現。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粒細胞系列為主,血中白細胞顯著增多,出現幼稚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明顯降低,染色體檢查可見到Ph染色體。骨髓纖維化的病人外周血中有幼紅、幼粒細胞,紅細胞大小不等及見到淚滴樣紅細胞增多,骨髓大多乾抽,骨髓活檢有纖維化的表現。
(二)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見於脾切除後、脾萎縮、急或慢性失血、外傷及手術後。治療慢性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壞死性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腫瘤分娩腎上腺素等的藥物反應也可引起血小板增多。骨髓細胞培養,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自發性巨核細胞集落形成,可與繼發性區別。

治療

治療的目的要求血小板減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預防血栓及出血的發生。

病程與預後

根據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數病例進展緩慢,中位生存期10~15年。約25%病人可轉為骨髓纖維化,部分病例可轉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重要臟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為本症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