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踏步(原地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原地踏步是原地跑的意思,一種健身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地踏步
  • 外文名:Mark time
  • 類型:鍛鍊形式
  • 時間:2000多年前
  • 屬性:跑步
  • 引申義:停滯不前
基本信息,室內原地跑的作用,室內原地跑鍛鍊法,

基本信息

跑步作為一種極好的鍛鍊形式,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埃多斯山岩上就鐫刻著這樣段話:“如果您想聰明,跑步吧!如果您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多少年來。跑步鍛鍊不僅長盛不衰,而且還有不斷發展擴大的趨勢。如今,跑步作為一種“心肺健康之路”而風行全球。同樣,在室內也可採用原地跑的方法,以彌補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在戶外開展跑步鍛鍊的缺憾。

室內原地跑的作用

室內原地跑較原地步行運動更劇烈,而更有益於心、肺系統、代謝系統及全身其它臟器的功能改善。
1.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據觀察,長期進行跑步的人,心臟搏出的血液量增加,心率相應減慢,心功能增強;冠狀動脈供血功能比鉸好,心肌代謝功能也較正常。可預防缺血性心臟病。下肢肌肉的不斷收縮,改善了血液循環,能有效地促進下肢靜脈和盆腔、腹腔靜脈血液的回流;從而可預防血栓性脈管炎和痔瘡。
2.促進呼吸系統功能
跑步時吸入的空氣量比靜坐時高出數倍,使肺部得到充分活動,可有效地防止肺組織彈性功能的衰退,還可提高人體攜氧及利用氧的能力,加大呼吸效能。
3.促進機體的代謝功能
跑步時能消耗機體較多的能量,肌肉較長時間地做功,自然要消耗體中脂肪,同時使肌肉增加。這對減肥,控制體重,預防肥胖症是十分有益的。此外,跑步還可使血流加快,大大減少血清內過多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這樣可很好地改善脂質代謝,預防高脂血症,並有助於防治動脈硬化和冠心病。4.近似足底按摩的功效
原地踏步原地踏步
中國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足底有許多經絡循行的起止點,每個點都與軀體的某一部位相對應,刺激這些點,可以調節與其相對應軀體部位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或促進這些部位的功能。跑步時,能夠使足底均勻受力,地面對足底的反覆刺激和摩擦,可以達到同作足底按摩一樣的功效。
5.其它功能
跑步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機體的各個臟器都得到了不斷運動的良性刺激,因此跑步的功效也是多方面的。①輕快有節奏地跑步,可使人精神愉快,有益於神經系統功能的改善,還可防治神經衰弱。②慢跑可保持人體血壓的正常,從而提高與改善人體的腎臟功能。③跑步時大量出汗,可將人體內的鉛、鍶、鈹等致癌物質及其它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以預肪癌症。正如美國心臟病學家喬治·希漢博士的評價,跑步從運動生理學上說是一項全面的運動。跑步確是一項可以廣泛開展的體育運動,而室內原地跑也是這項健康運動中可供選擇的一種形式。

室內原地跑鍛鍊法

1.什麼人適合室內原地跑鍛鍊
室內原地跑比較適用於普通健康人,以及有較好鍛鍊基礎的慢性病患者。
2.室內原地跑開展的時間
因為原地跑的運動量相對較大,所以,一般不要安排在清晨和飯前、飯後半小時及臨睡前,最好是安排在午後16—20時範圍內。
3.室內原地跑的姿勢
正確的原地跑姿勢和掌握良好的原地跑技術,對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是至關重要的。正確的原地跑姿勢,應為頭部略抬起,雙眼平視前方,頭、頸部肌肉放鬆,挺胸、收腹、雙肘關節屈曲,兩手握拳,兩臂自然前後擺動,向前擺動時手稍向內,向後擺動時肘稍向外,做到“前擺不露肘,後擺不露手”;下肢向前擺動時,大腿儘量向前上方高抬,至少使腳離地20厘米以上,小腿放鬆自然下垂,腳尖輕輕落地提起腳跟,腳跟不著地,利用反彈力量,使動作有節奏地進行。總之,進行原地跑時要輕鬆、自如,使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有效地協調起來,保持良好的平衡姿勢。
4.室內原地跑的基本形式
(1)步行慢跑交替鍛鍊:即先為原地行走,後以慢跑速度原地跑,兩者交替進行。剛開始這種形式鍛鍊的人,般可先原地行走30—60秒,再跑30秒,交替進行,反覆進行10—15次,1—2周后再逐漸增加跑步時間,以加大運動量。跑的速度基本為每分鐘70—80復步,總時間為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進行1次。此法適合年老體弱及缺乏鍛鍊的人。
(2)原地健身跑:開始原地健身跑時,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先作每次500—800復步的原地跑。待適應後,可根據自身狀況的變化,每兩周或每月增加500復步的運動量。或可以用加大動作難度的方法,如高抬腿、有力擺動上臂等提高運動量,以使運動時心率達到靶心率。跑的速度,可每分鐘80—90復步。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適合有一定鍛鍊基礎的健康人。在進行健身跑時,還可採取變速跑的方法,不時地改變下肢擺動的速度,使機體面始至終處於多變的狀態下完成練習。這樣,可使實際刺激的強度增大,從而使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運動系統都能受到良好的刺激。此法適合於中青年人。
5.內原地跑運動量的掌握
原地跑運動量的大小,要根據每人的體力和健康狀況來合理安排。運動量的大小,主要與速度、時間、下肢高抬的幅度和雙上肢甩動的力度有關。原地跑的運動量是否合適,可根據運動時的心率決定。通常在原地跑進行5—6分鐘後,暫時停下來計數10秒鐘的脈搏率。對於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較佳的運動量,最佳運動量可以用一脈搏次數區間來表達。原地跑鍛鍊的最佳脈搏區間大致如下:20—24歲,140—170次/分;25—29歲,137—166次/分;30—34歲,133—162次/分; 35—39歲,130—157次/分;40—44歲,126—152次/分;45—49歲,123—149次/分;50—54歲,119—145次/分;55—59歲,116—140次/分;60—64歲,112/136次/分;65—69歲,109—132次/分。此外也可以根據睡眠、食慾、工作效率等自我感覺,確定運動量的大小。
6.室內原地跑的注意事項
(1)為避免發生踝關節扭傷等運動損傷,應選擇較為平整的地面。若是比較硬的水泥地,可以在鞋內放了海綿墊給予防護。
(2)除了室內要有良好的通氣條件外,還應注意呼吸的方法和節奏。原地跑時,開始可用鼻呼吸,進而用鼻和半張口同時呼吸的腹式呼吸方法(吸氣時腹部鼓起,使膈肌下降,呼氣時腹部凹陷,使膈肌上升)。呼吸頻率應與原地跑的頻率相配合,採用二步一呼,二步吸的節奏,或三步(四步)一呼,三步(四步)一吸的方法。力求呼吸充分順暢;而不可只求呼吸次數多,不講究呼吸深度和節奏。後者不但會減少每次的吸氣量,而且還容易造成呼吸肌痙攣,產生腹痛等現象。
(3)在跑步前要做3—5分鐘的準備活動。即先進行熱身運動,通過人體一系列的全面動作,使肌肉逐步伸漲。各個關節得到活動,使心臟能適應原地跑的運動狀態。原地跑結束後,還應有3—5分鐘的整理、放鬆活動,使肌肉鬆弛下來,以利於恢復體力,避免運動後的肌肉酸痛
(4)老年人開展室內原地跑之前,一定要徵求醫生的意見,並相應地做有關方面的檢查。若患有下列疾病者禁忌原地跑;心臟病合併嚴重心功能不全、器質性心臟病、嚴重的心律失常、靠治療穩定的高血壓及傳染病等。有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結核活動期等疾病的患者,可否進行原地跑健身鍛鍊,應遵照醫囑。
瘦腰小動作:原地踏步瘦腰小動作:原地踏步
(5)在室內原地跑過程中,常會出現腹痛現象。若是鍛鍊開始後不久即出現腹痛,且發生在上腹部及臍周等處,以鈍痛、脹痛為主要症狀的,則主要是由於過飢或過飽狀態(包括鍛鍊前喝水過多,特別是喝冷水過多)所致,因此,應在原地跑之前注意飲食及時間。若是在鍛鍊強度增大後出現腹痛,多位於右上腹,部分在左上腹或左右腹兼有,這主要是由於原地跑之前準備活動不充分,身體內臟器官的功能尚未進入足夠的“預備狀態”就突然加大運動強度;使下肢返流的大量血液在肝脾部位聚積,再加上膈肌活動不充分和劇烈運動時體內的缺氧狀態,以致肝脾暫時性腫大,牽拉肝脾包膜而引1起;或是由於呼吸節律不規則,呼吸過淺過頻,呼吸肌長時間得不到放鬆而產生痙攣弘起腹痛。對於這兩種情況引起的腹痛,首先應 採取充分的準備活動和調整呼吸節奏,稍微降低些速度,再用手按壓疼處來改善。此外,鍛鍊時出現臍周部位的腹痛,亦常見於腹部著涼或腸道寄生蟲病(主要是蛔蟲症),處理方法主要是預防著涼和進行驅蟲治療。
(6)“極點”的克服。在進行原地跑時,有時會出現呼吸困難、步伐沉重、四肢乏力、胸悶、噁心及腹痛等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極點”。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來說,凡是肌肉持續劇烈收縮超過27秒就會產生“極點”。原地跑過程中,由於呼吸系統供氧不足,出現氧“赤字”,而肌肉運動產生的乳酸不能充分氧化,而發生堆積,機體的工作能力就會隨之下降,從而造成“極點”。因此,“極點”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極點”出現的早晚可因人而異。若一旦出現“極點”就停止鍛鍊則無益於健身效果。減緩和克服“極點”的方法如下:①通過經常性的鍛鍊;逐漸提高內臟器官對原地跑的適應能力及全身素質,②充分做好準備活動。③結合原地跑速度變化,調整呼吸頻率,與跑步的節奏一致。④“極點”出現後,可適當放慢速度,並充分發揮意志的作用,堅持跑下去,不久上述反應便可逐漸減弱或消失,跑步的能力就會重新提高。這種運動能力的重新提高現象稱為“第二次呼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