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拼音:jí)是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即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而且還可以表示假設、讓步或轉折。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
- 拼音:jí
- 注音:ㄐㄧˊ
- 平水韻:入聲十三職
- 部首:卩
- 筆畫數:2+5
- 筆順:㇕一一㇙丶㇆丨
- 統一碼:5373
- 五筆:VCBH(86);VBH(98)
- 倉頡碼:AISL
- 鄭碼:XOY
- 四角碼:77720
- 舊體:卽
- 異體:皍
- 字級:一級(0901)
字源解說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動詞 | 〈文言〉就食。 | 《周易·鼎卦》:“鼐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 ||
就;接近;靠近。 | approach; be nea | |||
至,到。 | 《素問·氣交變大論》:“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 | 即席 | ||
乘;登。 | ascend | 《史記·河渠書》:“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 即位;即任 | |
〈文言〉尋求。 | 王安石《上張太傅書》之一:“……有寒往即焉,而乃幸得,於今三年矣。” | |||
〈文言〉迎合;符合。 | 《韓非子·孤憤》:“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 | |||
〈文言〉依附;附著。 | 梁范縝《神滅論》:“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 |||
按照;依據。 | 元稹《樂府古題序》:“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 | 即興;即景生情 | ||
〈文言〉就是(表示判斷)。 | that is; namely | 《左傳·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 ||
名詞 | 指當時,當天。亦表示以後不久的時間。 | at preset; today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 即日;即刻;成功在即 |
燭頭之燼。 | ||||
(Jí)姓氏用字。 | ||||
連詞 | 〈文言〉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哪怕”。 | even if | 《左傳·昭公十二年》:“即欲有事,如何?” 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即材可用,雖讎不廢。” | 即使 |
〈文言〉則;那就。 | then | |||
介詞 | 〈文言〉當。 | as | 齊謝朓《賦貧民田》詩:“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 | |
〈文言〉就在。 | while |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頭。” | ||
副詞 | 〈文言〉就(含推論意味)。 | then |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 | 即可;一觸即發;招之即來 |
立刻;馬上。 | at once; instantly | 陶淵明《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 即將 | |
(以上參考資料) |
近字辨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書影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清濁 | 擬音 | 韻攝 | |
---|---|---|---|---|---|---|---|---|---|---|---|---|
上古音 | 職 | ʔsɯɡ | ||||||||||
廣韻 | 即 | 子力切 | 精 | 職開 | 二十四職 | 入聲 | 三等 | 開口 | 全清 | tsjək | 曾 | |
中州音韻 | 即 | 將洗切 | 齊微 | 入聲作上聲 | ||||||||
洪武正韻 | 堲 | 子悉切 | 二質 | 真 | 入聲 | 全清 | tsiət | |||||
即 | 節力切 | 七陌 | 庚 | 入聲 | 全清 | tsiək | ||||||
分韻撮要 | 即 | 精 | 益 | 第七英影應益 | 陰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