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拼音:jì)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皀)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引申為盡、完。由盡、完虛化為表示已經,用作副詞;也作連詞,表示推論因果關係。在與“又”、“且”、“也”連用時,表示同時存在兩種情況。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既
- 拼音:jì
- 注音:ㄐㄧˋ
- 平水韻:去聲五未
- 部首:旡(傳統歸無部)
- 筆畫數:4+5
- 筆順:㇕一一㇙丶一㇗ノ乚
- 舊體:旣
- 統一碼:65E2
- 大五碼:AC4A
- 四角碼:71714
- 五筆:VCAQ
- 倉頡:AIMVU
- 鄭碼:XOHR
- 字級:一級(1721)
字源解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img/0/af5/nBnauQjZmJWZjVTMhVWOjVjY1UDNyMzYihTMiRzM4ITYyQDZkJTNykTNxY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jì | 動詞 | 〈文言〉盡;終盡。 | complete; end | 《莊子·應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李綱《理財論中》:“取之不竭,用之不既。” | |
〈文言〉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 eclipse |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 |||
〈文言〉指終了;整個。 | 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 ||||
〈文言〉失掉。 | 《史記·太史公自序》:“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 ||||
〈文言〉指安定。 | 沈亞之《夢遊仙賦》:“忽發寤以無睹,魂迷念兮情既。” | ||||
〈文言〉至,及。 | 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 | ||||
副詞 | 全;都。 |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穀梁傳·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國有既滅。” | |||
〈文言〉表示動作、情況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 | already | 《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既得隴,復望蜀,人之常情。” | 既定 | ||
〈文言〉表示事情和動作發生之後時間相隔不長。 | soon | 《荀子·強國》:“既,楚發其賞。”梁啟雄釋:“既,旋,不久之後。” | 既而;既望 | ||
〈文言〉即;便。表示前後兩件事緊相銜接。 | 《逸周書·克殷》:“王既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敗。” | ||||
〈文言〉其;將。表示測度或推度。 | 《尚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殷命。” | ||||
連詞 | 表示因果關係,提出已成為現實或已得到肯定的前提,據以推出結論。 | since;as | 《莊子·齊物論》:“使同乎若者止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止之?” 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之一:“國既不保,家何能存。” | 既然;既來之,則安之 | |
與“又”、“且”等呼應,組成並列關係,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 both…and; as well as | 大廳既美觀又大方。 《國語·晉語一》:“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 | |||
〈文言〉連用表示並列關係。 | 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 | ||||
xì | 名詞 | 〈文言〉通“餼”。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 《儀禮·聘禮》:“日如其饔餼之數。” |
近字辨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廣韻
![]() | ![]() | ![]()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img/4/6d6/nBnaucTOkZjZlBTOxEzNlRGZiVWYyIDNxUTN2IzYmRDM1IWO4MTOiVmMlJ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 書寫演示動畫](/img/d/73e/nBnauMDMhFWOwUmYmFjMmZDN0ADNkNmYkZzYiNjZjBTZwIzNyIDO5ITNxkzLptWa3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清濁 | 韻部韻目 | 韻系 | 聲調 | 等 | 四呼 | 擬音 | 韻攝 | |
---|---|---|---|---|---|---|---|---|---|---|---|
上古音 | 隊 | kɯds | |||||||||
廣韻 | 旣 | 居豙(yì)切 | 見 | 全清 | 八未 | 微 | 去聲 | 三等 | 開口 | kjəi | 止 |
中原音韻 | 計 | 見 | 全清 | 齊微 | 去聲 | 齊齒呼 | ki | ||||
洪武正韻 | 戲 | 許意切 | 見 | 全清 | 二寘 | 支 | 去聲 | xie | |||
寄 | 吉器切 | 見 | 全清 | 三霽 | 齊 | 去聲 | ki | ||||
分韻撮要 | 記 | 見 | 第三幾紀記 | 幾 | 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