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宋明理學中的認識論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物窮理
- 定義: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
- 出自:《禮記·大學》
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宋明理學中的認識論觀點。
即物窮理,漢語成語,拼音是jí wù qióng lǐ,意思是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現,要依據具體事物窮究其“理”。出自明·徐愛《傳習錄·答顧東撟書》。關於作者人物生平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
”(《二程集》)“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也。”(同上)認為格物就是窮理,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同上)。“理”是二程哲學的最高範疇,被視為世界的本原,因此,窮理即是對本體理的體認。司馬光則將“格...
因而心所具之理雖然與物理同一,但心發用而為知情意時,卻不能完全符合事物之理,即不能皆“中節”。心(天生聖人之心除外)之所發要想完全符合事物之理,必須使心與其固有之理合而為一,即心達到對所具之理的自覺。為此就需要即物窮理,因為“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由...
《推背圖傳奇》是首發於天涯文學的武俠仙俠小說,又名《唐末劍俠圖》,作者是即物窮理。內容梗概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原藏於宮廷內院的《推背圖》孤本殘卷丟失,並出現在江南潤州地界,朝廷、各路諸侯、乃至黃巢起義軍都想得到這本秘書,從而掌控天下,因此各路人物圍繞這本秘書殘卷展開了明爭暗鬥,巧取豪奪,其實...
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為二矣;夫求理於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於其親之謂也:求孝之理於其親,則孝之理其果在於吾之心邪?抑果在於親之身邪?假而果在於親之身,則親沒之後,吾心遂無孝之理歟?見孺子之入井,必有惻隱之理;是...
朱主張“道學問”“即物窮理”,通過向外的“格物”去啟發天賦的“在心之理”。陸主張“尊德性”、“發明本心”的向內路線,並否認認識有個過程,“頃刻而知之”。兩派對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說,進行反覆辯論。朱認為“無極而太極”即“無形而有理”;陸則懷疑“無極”為周本人的思想,並認為《太極圖說...
第二節 朱熹對“即物窮理’命題的闡釋和對“是’ 的改造 一 學問須以《大學》為先 二 朱熹“即物窮理”命題的提出 三 朱熹賦予“是”字以“理”的新內涵 第三節“即物窮理”命題在宋元明時期的發展 一“格物致知”從倫理學命題轉向認識論命題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朱熹的觀點是通過究察事理從而獲得知識。同時代的陸九淵則持與朱熹相反的觀點,認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慾而求得天理,反對在心外去窮理求知。明代王守仁也反對朱熹的“即物窮理”,認為:“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
朱熹雖然主張性理在天地萬物,也在人心之中,但是並不認為它是人的現實的道德情感、道德觀念,要使理成為人心中的情感、觀念,就需要一個即物窮理的過程。即物窮理是由外而內的過程,人應該窮一草一木之理、家國天下乃至太極之理。對於物理的認識可以啟發人內心已有的知,使這個知不斷拓展。最後,在格物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