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物窮理(宋明理學中的認識論觀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宋明理學中的認識論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物窮理
  • 定義: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
  • 出自:《禮記·大學》
源出於《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從宋代程顥、程頤開始,把格物致知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對待。二程在釋格物時說:“格,至也,如‘祖考來格,之格。”(《二程集》)“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也。”(同上)認為格物就是窮理,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同上)。“理”是二程哲學的最高範疇,被視為世界的本原,因此,窮理即是對本體理的體認。司馬光則將“格”解釋為“御”,說:“扞,猶扦也,御也,能御外物而後能知至道。”(《司馬文正公文集》卷七十一)朱熹在二程思想基礎上,通過為《大學》作格物致知補傳,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四書章句集注》)把格物解釋為接解事物,窮理解釋為窮盡事物之理。又說:“推極我所知,須要就那事物上理會。”(《朱子語類》卷十五)倡導人們就事物上窮盡其理。他指出:“格物不說窮理,卻言格物,蓋言理則無可捉摸,物有時而離;言物則理自在,自是離不得。”(同上)認為格物的目的是窮理,由具體物理而窮盡其理,不能脫離具體事物,其中含有認識事物規律的合理因素。人心本來全體虛明,萬理皆具,只因被物慾所蔽,不能自明,經格物而後推極已知之理,以達到萬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淵也講格物窮理,他從心即理出發,認為格物的下手處,是“研究物理”(《陸九淵,集》)。因為萬物皆備於我,所以,只要反省內求,就可以自己體認本心,窮理只是明心而已。王守仁既反對朱熹在事事物物上窮理的方法,又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訓“格”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王文成公全書·大學問》)。認為“格”就是去不正以歸正,去惡從善。又訓“物”為“事”,強調物只是意之所在,不能離心而存在。因此,“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王文成公全書·傳習錄下》)。他談的格物就是正心的功夫,而正心就是去掉惡念,把心中固有的天理貫徹到事物中去。王夫之出入理學,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的思想,賦予格物以新的內涵,提出:“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搔首問》)又說:“博取之象數,運征之古今,以求盡乎理,所謂格物也。”(《尚書引義·說命中二》)王夫之把方以智所講的質測之學即實驗科學作為即物窮理的重要途徑,他所說的即物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考察,窮理就是對事物規律的認識。顏元則對“格物”做了新解,說:“此格字乃手格猛獸之格,格物謂犯手實做其事。”(《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剛峰》)他賦予“格”以行的意義,將“格物”解釋為親自動手去做實事,強調了認識和習行的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