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是一種速生落葉喬木的名稱,種子和樹皮都可入藥。 印楝是2013年世界上公認的理想的殺蟲植物。印楝廣泛種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印楝素存在於印楝樹的種子、樹葉及樹皮中,正是由於它的存在,使印楝樹具有趨蟲治病的神奇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楝素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科:楝科
- 屬:楝屬
- 種:印楝素
研究歷史,理化性質,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產製備,主要價值與作用機理,成分,價值,作用機理,
研究歷史
20世紀60年代,一位德國植物學家在印度進行生物考察時巧遇了一場蝗災,當時,有一群蝗蟲鋪天蓋地地壓向一片作物,頃刻之間,這片作物就被蝗蟲蠶食得蕩然無存,但是其中有一棵樹安然無恙,這就是印楝樹。這位科學家研究分析,印楝樹的種子、樹葉及樹皮中,含有一種物質——印楝素,正是由於它的存在,使印楝樹具有趨蟲治病的神奇功能。後經進一步研究,從印楝果實中提取的印楝素等 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且沒有抗藥性,對幾乎所有植物害蟲,室內臭蟲、跳蚤、蒼蠅、蚊子等都具有驅殺效果。試驗證明,印楝對防治10目400多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特別是對半翅目(Hemiptera、)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有特效,而對人畜和周圍環境無任何污染。
理化性質
中文名稱:印楝素
英文名稱:azadirachtin
英文別名:Azadirachtin; Azadirachtin A; Azadirachtin-A;Bioneem; CCIRS 9142; CCRIS 9142; EPA Pesticide Chemical Code 121701; HSDB 7372; NSC 368675; NeemAzal;
CAS:11141-17-6
分子式:C35H44O16
分子量:720.7143
物化性質相對密度:1.513
純度: 95%~99%
分析方法: HPLC-DAD or/and HPLC-ELSD
鑑定方法: 質譜(Mass), 核磁(NMR)
包裝: 棕色小玻璃瓶,標準包裝10mg,20mg,50mg;
分析方法: HPLC-DAD or/and HPLC-ELSD
鑑定方法: 質譜(Mass), 核磁(NMR)
包裝: 棕色小玻璃瓶,標準包裝10mg,20mg,50mg;
印楝素屬於四環三萜類化合物,其化學結構大體可分為十氫化萘和三環呋喃左右兩部分,共含有16個手性中心,包括7個季碳、9個仲碳和16個氧原子。
形態特徵
印楝的果實、種子、種核、枝條、樹葉、樹皮及樹液中都含有活性物質,但以種子尤甚。迄今,印楝中已發現了100多種化合物,至少有70種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它們為二萜類、三萜類、戊三萜類和非萜類化合物。主要為印度苦楝子素、苦楝三醇和印楝素等,這些提取物對昆蟲有拒食、干擾產卵、干擾昆蟲變異,使其無法蛻變為成蟲、驅避幼蟲及抑制其生長的作用而達到殺蟲目的。印楝素是從印楝樹種里提取的一種生物殺蟲劑,可防治200多種農、林、倉儲和室內衛生害蟲,是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類從印楝中分離出來活性最強的化合物,它屬於四環三萜類。印楝素可以分為印楝素-A,-B,-C,-D,-E,-F,-G,-I共8種,印楝素-A就是通常所指的印楝素。
生長環境
印楝是熱帶亞熱帶常綠樹; 年平均生長溫度為21~32C ; 印楝耐乾旱,在年降雨量為400~1200mm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生長良好,在年降雨量為130mm以下的地區,若有地下水仍可生存。 印楝能在黑棉土(蘇丹和印度)、粘土(奈及利亞)、磚紅壤(貝寧)和高鈣土(海地)等土壤中旺盛生長。其主根約為樹幹的2倍,可以在缺水的貧瘠土壤深處吸收水分和養分,與其它許多樹種相比,印楝在貧瘠、多石、缺水、石灰質含量較高或質地粘硬的土地上更具生命力。 印楝適生土壤的pH為5.9~10,最適宜的pH為6.2~7。印楝能在鹽鹼地存活。 在多米尼加高鹽度的荒地,在地下水含鹽量很高的索馬里Mogadish地區,印楝生長旺盛。多米尼加是一個少雨且土壤含有大量鹽分的地區,印楝種植2年後就高達6~7米。 在沙烏地阿拉伯,用地下鹽水每周灌溉一次,每次每株150升,印楝長勢良好。 在海地和馬來西亞等沿海國家,印楝能夠生長在離海水只有數米遠的鹽鹼地上。
分布範圍
原產於緬甸和印度,在70多個國家有分布和種植,以印度等亞洲國家產量最大。印楝屬於楝科楝屬常綠喬木,原產於印度次大陸印度、緬甸等地,現廣泛分布於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西非以及南美洲等熱帶亞熱帶乾旱地區。早在1000多年前,當地人就發現印楝在治療麻風病、牙齦炎、皮膚病等方面的神奇功能,印楝樹被當地土著居民封為“神樹”。至1959年 ,Schmutterer發現其具有殺蟲活性後,全球興起種植印楝的熱潮。1993年,國際印楝網路(International Neem Network,INN)成立並致力於印楝種源的遺傳改良、適應性評價和推廣種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亞太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等組織,推薦印楝為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乾熱地區優先發展的樹種,現已被引種到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斐濟和模里西斯等50多個國家。
生產製備
印楝素的生產製備
印楝的種子、葉片、枝條和樹皮等多個部位均含有印楝素,其中種子的印楝素含量最高,w通常為0.3% ~ 0.5%,個別品種最高可達1% 。但是種子收穫具有季節性,生產供給能力有限,其貯藏條件也對後續製備產生影響。
國內外學者嘗試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對印楝素進行大規模穩定生產,但這些技術仍需最佳化。目前印楝種子仍是提取製備印楝素的唯一有效途徑。印楝素的工廠化生產關鍵在於其原藥提取製備工藝,通常包括以下2步:
1) 去油: 壓榨印楝種仁,得到印楝油,壓榨後的殘渣即是印楝餅。將印楝餅粉碎,得到種仁粉,該粉是生產印楝素原藥的主要原料。
2) 印楝素原藥的製備: 以印楝種仁粉為原料製備,常用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劑萃取法、超臨界萃取法和微波萃取法。其中,溶劑萃取法使用最多、最成熟; 超臨界萃取法由於整個分離過程在暗場中進行,萃取溫度接近室溫,特別適合對光熱不穩定的印楝素提取。
主要價值與作用機理
成分
新鮮印楝葉中的成分: 水份59.4 %,蛋白質7.1 %,脂肪1.0 %,纖維素 6.2%,糖類22.9%,礦物質3.4%,鈣510mg/100g,磷80mg/100g,鐵17mg/100g,維生素B10.04mg/100g,煙酸1.40mg/100g,維生素C218mg/100g,胡蘿蔔素1998mg/100g,熱能值1290Kcal/Kg,谷氨酸73.30mg/100g,酪氨酸31.50mg/100g,天冬氨酸15.50mg/100g,丙氨酸6.40mg/100g,脯氨酸4.00mg/100g,谷氨酸鹽1.00 mg/100g。
已從印楝中分離並鑑定出100餘種protolimonoids、limonoids或tetranortriterpenoids、pentanortriterpenoids、hexanortriterpenoids和一些nonterpenoid(Jones,1989; Koul,199)。最重要的活性物質是印楝素,至少還有其它10多種檸檬素類物質具有昆蟲生長發育調節作用(Saxena, 1989; Schmutterer, 1990)。
價值
幾千年來,印度人一直將印楝產品用作農藥和醫藥。 印楝果、種子、油、葉、莖桿和樹皮具有防腐和殺菌作用,可治療小便失調、支氣管炎、敗血症、腹瀉、發燒、皮疹、燙傷、刀傷、高血壓、黃疸、傷口感染、麻風病、皮膚病、胃潰瘍和水痘等。 現代研究表明,印楝對許多疾病具有醫療作用,在醫藥中將有更廣泛的套用。
經現代研究表明,從印楝果實中提取的印楝素等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且沒有抗藥性,對幾乎所有植物害蟲,室內臭蟲、跳蚤、蒼蠅、蚊子等都具有驅殺效果,而對人畜和周圍環境無任何污染,同時印楝對許多疾病還具有醫療作用,在醫藥中將有更廣泛的套用。
Nimbin是印楝種子中的物質,被用作醫藥,具有退熱作用、能治療關節炎、低血糖、胃潰瘍和內分沁失調等疾病,也被用作抗生素 印楝莖桿水提物中的多糖具有抗腫瘤和誘導產生干擾素作用。Lal等(1986)報導,印楝油具有避孕作用。印楝具有殺精作用和免疫避孕作用印楝樹皮:味苦、辛辣、具有鎮定、清涼和收斂作用,對疲勞、過度乾渴、創傷、皮膚病、咳嗽、發燒、厭食和蚧蟲引起的疥瘡有較好的療效。印楝果:味苦,通便、驅蟲和antihemorrhodia。 印楝花:具有收斂和驅蟲作用,無毒,可用於治療咳嗽和發燒。 印楝油:味苦,能治療皮膚病,具有強烈驅蟲作用,是一種廣譜優質的傳統醫藥。印楝素具有抗細菌和抗真菌活性,可用於防治或驅避室內、菜園、花園內和草坪上的蠅類、蚊子和蝗蟲等害蟲及寵物、牛、羊和其它家畜身上扁虱、大蒼蠅、虻、蠓、臭蟲、跳蚤和蚊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