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俗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俗語
  • 外文名:Prakrit
印度俗語,梵字原有“本色的”、“自然的”、“普通的”、“低俗的”等意;套用於語言,則指俗語、白話、方言,特別是相對於經過人工修飾因而變得“純潔”、“完美”的梵語而言。俗語有多種,有人認為它們是梵語退化的產物,而其地位確也正像是古代梵語同印度各近現代語言的中介。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語彙中有的字分明與梵語無關,顯然來自某一更為古老的種族所操的更為古老的語言。在古代印度戲劇中,國王和婆羅門等上等人說梵語,而婦女、奴僕等下等人則說各種俗語。不過戲劇里的俗語有時過於低劣,很難想像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說的。所以如此,大概是為了通過誇張取得某種喜劇效果。據傳一個名叫婆羅流支的語法家曾著《俗語月光》(另說稱《俗語光》)。有說他即是為波你尼《八章書》寫評註的迦旃衍那。另說他是笈多時代人,為超日王宮廷“九寶”之一。俗語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古代、中古和後期。古代時期的語言主要指摩揭陀語、半摩揭陀語和巴利語等印度古代方言。今天可見的作品為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2世紀之間的銘文、佛教和耆那教經典以及世俗文學創作等。其中以阿育王銘文為最早,所用系半摩揭陀語和其它方言,文字則是婆羅謎文和佉盧文。原始的佛教和耆那教經典都用古代半摩揭陀語。不過佛教經典現存最早的本子則是巴利文本。20世紀初發現的馬鳴戲劇殘卷中的某些對話可被視為古代俗語世俗文學的典型。中古俗語主要包括摩訶剌陀語、畢舍遮語、修羅塞納語、後期耆那教經典所用的語言以及前述摩揭陀語等,還有較後的阿波布朗舍語。其中最典型的是摩訶剌陀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