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陽方言,屬
河南方言小片數種方言中的一種,其或以
形象,或以意會,皆不失字之原義者,如“
誑語”曰“吹”,“視”曰“瞅”,“佯視以物”曰“晃”,“性急”曰“
毛躁”,“
初起”曰“原先”,“本來”曰“
壓根”,“討厭”曰“膈意”,“髒”曰“屙囊”等,雖為
俗語而實有意義可尋者,此為方言的一大特色。其第二大特色,乃為
一音可變數字,如六、祿、陸、綠等,此等文字之讀音與京音和國語相去甚遠,諸如此類,不可枚舉。
南陽為周秦之際經濟
文化重鎮,秦統一了
六國文字,實行“
書同文”的政策,因而許多古音古字古詞得以保留於民間至今。
南陽又是華中與南楚相溝通之地,文人墨客雲集,故而使得相當一部分古辭彙在當地民間得以保留,方言中既有濃郁的荊楚風味,也有鮮活的儒學色彩,其生活用語、
歇後語、民謠的幽默風趣以及所體現的遠古
文化的質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
價值。
語音特徵
悠久歷史
南陽方言有著
悠久的
歷史,在歷史上,
南陽文化總體上可歸入夏代
文化,《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
南陽,夏人之居也”的記述,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和文物普查也在
南陽發現了多處夏代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和地方實物材料還證明,南陽是商代
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它承擔著商代文化向東轉移的橋樑作用。
夏商時期,南陽作為夏
文化腹地,其方言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代表性語言。西周時期的
南陽境內設封了許多小國以維護統治,方言分歧從此開始,但差別不是很大。春秋時期是我國
歷史急劇變革的大動盪時期,這種變革,在古代的
南陽,表現得特別突出。南陽是
中原文化和
荊楚文化交接的戰略要地,南方楚國崛起的鋒芒直指中原,以圖王室。這一時期,
南陽地方諸國先後為楚所滅,淪為楚地。這樣,列國中的吳、越、楚諸國的語言與中原各國的語言有了交融的機會。南方吳楚語言與中原語言本已具有巨大的差異,在交融的過程中
南陽本地方言難免不受外語之影響。戰國時代,
南陽為楚、秦、韓爭奪之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盡占
南陽全境,並在宛地設定
南陽郡,自此南陽的文化進入了
歷史上鼎盛時期。後秦統一中國,設郡36個,
南陽居其一。至東漢,由於
劉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多出自
南陽,其在國內經濟
文化的地位更加顯赫。東漢末年的封侯置國,造成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
南陽曾一度被瓜分,從而造成了
南陽方言千差萬別的分歧局面。
唐代以後,由於我國政治、經濟、
文化中心不斷北移,導致語言發展中全民族
共同語不斷加強,方言分化差異逐步削弱,僅僅表現在南言和北音的差異上。南陽居於中原腹地,河北江南過渡地帶
文化心理積澱的豐厚性使得
南陽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處於重要地位,並與北方方言保持了較強的一致性。
地區劃分
由於地理環境、政治、
歷史等各方面的因素,
南陽方言內部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尤其是語音和辭彙的差別方面。語法的差別不大。目前
南陽的13個縣市區中,根據其方言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可分為
三個方言區,即東部區、西部區和
中部區。東部區主要指
南陽東南部的桐柏、唐河等縣,以桐柏為中心,山地多,平川少,南與湖北接壤,東與
信陽比鄰,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40萬,其中有漢、蒙、回、藏、維、苗、壯、侗、瑤、白、土家等17個民族。西部區主要包括西峽、淅川、內鄉三縣及
鎮平、鄧州西部,屬淺山丘陵地區,南接湖北,西接陝西,面積約8600平方公里,人口約170萬,此區以內鄉為中心。
中部區主要包括宛城、臥龍、方城、社旗、南召、新野、唐河西部、
鎮平、鄧州東部等,此區以平原為主,南與湖北接壤,面積約15000平方公里,人口約700萬,此區以
南陽市城區為中心。以上三個區的語言差別主要表現在語言和辭彙方面。
俗語舉例
(與國語對比)
生活用語
南陽方言與正宗的
河南話當然有共同點,但也有較大的差別,其次
南陽市區及郊區語音又與南陽轄區內新野,
方城縣方言又有差別。南陽市區及郊區的“一”到“十”數目讀音與國語接近,但其它地方也有類似將“六”讀作lóu的習慣等。
各別辭彙讀音及釋義(不加音調讀輕聲)
綠(lú)(音同盧)——綠色
不好——不中
色(shái)——顏色
哩——常代替“的”(綠的lúli,花的huáli,別人的ráli)
別(bài/bai)——不要
別招(baizháo)——別動,別摸,別碰
沒(mù)——沒有
著(zhao)——知道
咋(zā)——怎么
眼氣(yānqi) ——眼饞、羨慕;
挺那兒——躺;
日冒——不嚴謹,粗心;
毒氣——厲害,牛;
尖(jián)——精明;摳門,吝嗇
風發(féngfa)——感冒;
埋跡——骯髒;糟蹋,噁心;
噦——嘔吐;
yuéchi——鑰匙;
不美氣(bú mēi qi) ——有病、不合適;
打平伙——幾個人湊錢吃一頓;
geláo——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
旮旯(gālá);
賣夜眼(màiyèyan/màiyèryer)——東張西望;不專心,出神
憶zhèng——不清醒 沒睡醒 (憶zhèng臉兒 )
樣美兒——正好;
當蠻兒——故意;
焦(jiào)毛——好笑,有趣,有意思;
去伙——完了,砸了,事成不了了
黑不溜鰍:特別的黑,並不一定貶義,常用於打趣;(黑的讀音未找到
音標表示,
聲母為h,
韻母元音類似嘔嗓子的聲音):
怯火兒:畏懼、害怕、膽小;
強強(jiàngjiàng)巴巴:勉強;
腿兒粗——喻有堅實的靠山; 腰粗——喻家庭財產豐厚;
瓷實(cishi)——結實、殷實;
扯框kuai——扯淡;
老是——常常,總是;
皮實——結實,耐用,健康,強壯;
末了兒(liaoer) :最後;
叫喚 (jiàohuan)——喊叫、吵鬧。
地下走(diàzōu)——步行;
方位
門兒上(mērsháng)——門口,門外
南mier/mang——南邊,南方;專指某地靠南的地方
時間
五更——黎明; 廖天地——露天;
yier個——昨天;
見天——每天;
前半晌兒 (qian báng)【báng是ban和shang的
合音】——上午;
人體部位
呼鞋頂兒---囟門
眼粘毛---睫毛
胳牢肢兒--腋窩
疊肚--直腸
膊牢蓋兒-膝蓋
后座子---屁股、臀部
裸持股--腳踝骨
倒簽皮---手指甲上方的倒刺皮
殼廊子--胸腔
肋巴---肋骨
捶頭--拳頭
鼻餎餷--鼻屎
耳似-耳屎
濃鼻沆---一直流鼻涕
小手-撒尿
喝湯---吃晚飯
蒸麵條--滷麵
肚摩臍兒--肚臍
毛尾---體毛
小蟲兒----扁桃體
交往用語
臉青:不講情面;雜碎,沒心沒髒的人;逐賤見,故意招惹別人;胡棗叉:不講道理;肉擰頭:辦事不利索;冒撂:說大話;沒有足足兒:不知足;領娃:女人生孩子;
木囊:沒本事;害娃子:婦女懷孕;急里麻察:慌亂;貴賤:無論如何;
傷臉:使人丟面子;
瞎話:謊言;嚷:批評;磨牙:糾纏、嘮叨;
串門子:在近鄰戶閒坐;戳禍:惹禍;壓根兒:從來;樣美兒:正好;拍拍:聊聊說說。? 稱指代用語
懶貨:懶惰的人;尖:不吃虧的人;二毬:傻子;
熊包:軟弱者;老實騰兒:憨厚老實之人;嘴倌:光說不做者,能說會道者;背鍋子:駝背之人;猴屁股:坐不住的人;毛孩:小男孩;毛女:小女孩;
屋裡人:妻子;
外頭人:丈夫;
二桿子/二球:愚蠢;冒失:粗野、魯莽之人;賊:
小偷;娃兒:男孩;妞:女孩;掌柜的:丈夫;媱媽:後媽;小爹:小叔;大大:叔;先生:教師、醫生;溜光錘:不務實者(溜光蛋,油炸螃蟹);
半吊子: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著的人;菜:笨、笨拙;教師兒:武功高強之人;糠包菜:無能之人;稀屎:小膽子。
家禽指代用語
虼蚤:跳蚤;豬嘮嘮:豬;狼巴子:狼;叫驢:公驢;
草驢:
母驢;二馬子:小公馬;老犍子:閹過的公牛;伢豬:公豬;
草豬:
母豬;長蟲:蛇;
老鴰:烏鴉;哈蟆:青蛙;癩肚:癩哈蟆;螞蚱:蝗蟲;抱雞娃:孵小雞;大油:豬油;
刀螂:螳螂;改劁子:閹過的母豬或公豬;屎殼螂:蜣螂;小蟲:麻雀;夜貓兒:貓頭鷹。水羊:母羊;羯子:被閹割後的
公羊;牤吽(muo ou):母牛;牤吽(mang ou):公牛;
牙狗:公狗;蠣牤吽:蝸牛。
植物指代用語
濟里狗:蒺藜;包穀:玉米;包穀瓤:玉米心兒;水蘿蔔:紅蘿蔔;紅薯母兒:發過芽、育過苗的紅薯;花籽:棉籽;灰子:梅子;
落生兒:落花生;倭瓜:南瓜;北瓜:南瓜;大麻籽:蓖麻。
其他物品用語
賊星:
流星;
鐵掀,鐵鍬;
冷子:冰雹;屎布:尿布;
呈子:
狀子;
洋油:煤油;坑:池塘;門面:商店鋪子;
胰子:香皂;
大氅:棉大衣;後園:廁(chai)所;布袋:容量為50千克以上的長袋子;碓古舀兒:
石臼;電把:手電筒;袼敗:用細麻和麵糊製成的做鞋底的原料;粿子:糕點的通稱;
黃香:松香;馬扎兒:小凳子;末子:碎土,碎屑;灶火:廚房;瘴子:霧;蒸饃:饅頭;油饃:油條。朴(po三聲):
椅子;三輪兒:三輪機車
在以上我們對南陽方言的舉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南陽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南陽在歷史上的地位,決定了南陽方言辭彙與國語辭彙錯綜複雜的關係。南陽方言辭彙豐富多彩,表情達意準確生動,是南陽歷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極富表現力。有許多南陽方言詞在古書中就能找到。如“不識厭兒”(不知足,貪得無厭的意思),從《左傳》中即可找到。如《左傳》隱公元年:“(祭仲)對曰:姜氏何厭之有?”厭,就是足的意思,本句話的意思是姜氏有什麼可以感到滿足的?即姜氏得寸進尺,貪得無厭。
南陽方言辭彙與國語稍有差異,具體表現為同實異名、同名異實、義項交叉三種情況。
同實異名:同一種客觀事項或對象,南陽方言與別的地方的說法存在著不同。例如,薯:紅薯(南陽)、白薯(北京)、紅苕(四川)、蕃薯(廣東)、地瓜(山東)等。南陽、北京、四川著眼於薯的顏色,故分別叫做紅薯、白薯、紅苕。廣東著眼於薯的來源,故有蕃薯之稱。山東著眼於薯生長的地方及其形狀,故稱其為地瓜。
同名異實:在南陽方言與別的地方話語比較中,同一名詞概括反映的客觀事物不同的情形是存在的。例如,“炒麵”一詞,在南陽方言中指炒熟的麵粉,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則指麵條的一種做法,大致相當於炒麵條。炒麵——炒熟的麵粉,常常是南陽民間遠行所不可缺少的乾糧,至今還流行著這么一句歇後語:“颳大風喃炒麵——張不開嘴。”該歇後語的意思是不好意思開口、難為情或有口難辯。此語到外地人耳中則可能產生不理解:颳大風照樣可以吃炒麵,有什麼張不開嘴的?豈不知這個炒麵不是炒麵條,而是指炒的麵粉。把麵粉炒成黃褐色,香氣四溢,色香味俱全,便於貯藏和攜帶。但由於是粉狀,食用時,出口氣就可能吹得炒麵飛揚,更不用說刮著大風吃炒麵了,所以才會有此說。再如油饃,南陽民間一般是指把麵團加油鹽後烙成的圓餅,多用未發酵的面做成。這是舊時南陽民間廣泛食用的一種食品,因為當時民眾生活比較艱苦,來客人時,沒有現成的白面饅頭,只好臨時和面,因來不及發酵,所以多用死面。而現在城市稱做油條的食品,油炸,發麵,條狀,在南陽民間亦叫油饃,雖然二者因製作方法和製作材料不同而在南陽民間不會混淆,這說明南陽方言有同名異實這一特徵存在。
在南陽方言中義項交叉的現象也普通存在。與國語相比,有些方言詞義項多,除了具有國語詞語所有的義項之外,還有另外的義項。有些方言詞義項少,國語有若干個義項,而方言詞只有其中部分義項。例如,甜,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幸福舒適”的義項外,還有一個與“鹹”相對的義項:鹽含量少。南陽民間若有人說這飯太甜了,不是指糖放得多了,而是指鹽放得太少了。
南陽方言中還有些特別的詞語,在其他地方的詞語中是沒有可直接對釋的,同為南陽方言中的某些辭彙包含著很強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南陽方言中的“沒腔”一詞,國語中就沒有相對應的詞語可進行對釋,只能解釋為“沒意思”、“尷尬”等。但這種解釋又失去了南陽方言“沒腔”的口氣、語調、情味等。又如南陽方言“喃”,其含義可解釋為吃,但它還包含著“貪婪地、大口地、豪爽地、瀟灑地吃”的含義,有著吃者對食物的興趣、吃時神態、說話者對吃者的或憐或嗔,或喜或譏的感情評價。
“瓦”在南陽方言中,除了名詞表示用陶土燒成的覆蓋房頂的東西、動詞表示蓋瓦之類的工作活動之外,還表示跑的姿勢,“他瓦著腰跑”,身體前傾,腿腳也極力朝前,腰部微曲,其狀如瓦的形體。它可以和其他詞如“開”組合在一起成為“瓦開”一詞。“瓦開”既指跑的形象神態,又指跑的速度,透露出跑者的神態、速度、形象等信息。國語中就沒有與此相對應的解釋。該方言廣泛存在於南陽地區的西部鄧州、淅川等地。“老掌柜”也是南陽民間廣泛使用的一個詞,它表示對父親的稱呼,但不是當面稱,而是背地稱,多流行於城區。“掌柜”一詞在《新華詞典》中的解釋是:“舊時稱商店老闆或總管商店事務的人。”老掌柜一詞的風行也再一次印證了前文所述南陽民間具有經商的傳統。商風盛,店鋪自然就多,商家子女背地稱父親為“老掌柜”便順理成章了。一般人的子女或有想成為商人富貴家庭的願望,或人云亦云,被商家同化,也沿用了這一稱呼。“老掌柜”這個背稱,有父親的含義,也有自豪的情感,但無父親的書面語體意義。這個方言詞的通行範圍以及通行的階層也有一定的局限。這個詞在國語中是沒有合適辭彙與之對釋的。“就窩兒”也是南陽方言中使用得較多的一個辭彙,它具有“順便”、“直接”和“馬上”的含義。例如,“如果你來南陽,就窩兒(順便)到臥龍崗玩玩。”又如,“他一接到通知,就窩兒(馬上)去報導了。”在國語中是沒有“就窩兒”這個詞的。
南陽方言辭彙是一個寶庫,我們要研究整理南陽方言,為南陽民俗文化理論體系的建構做出應有的貢獻。
使用情況
除廣泛使用的辭彙外,以上部分詞語在不同地區的使用情況不同,且很多已經變更。現在的
南陽人(很多青少年都使用國語,說南陽話也不知道那么多辭彙)更多的是保留了讀音,而大量使用國語標準辭彙。油饃youmò,油條youtiào又有什麼區別呢,都被人們使用說出,重要的是鄉土鄉音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