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東、田陽等縣。源於當地民間歌舞,因受提線木偶戲的影響,最初為唱做分開的“雙簧式”演唱形式,後逐漸豐富發展而為戲曲形式。唱時常用“呀哈嗨”襯腔,故又叫“呀嗨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路壯劇
- 唱腔:平板、嘆調(慢板類
- 淵源:最早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
- 劇目:南路壯劇劇目繁多
廣西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東、田陽等縣。源於當地民間歌舞,因受提線木偶戲的影響,最初為唱做分開的“雙簧式”演唱形式,後逐漸豐富發展而為戲曲形式。唱時常用“呀哈嗨”襯腔,故又叫“呀嗨戲”。
廣西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東、田陽等縣。源於當地民間歌舞,因受提線木偶戲的影響,最初為唱做分開的“雙簧式”演唱...
南路壯戲主要流行於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於靖西、德保的木偶戲和馬隘壯戲。師公戲又名唱師,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於金城江、宜州、來賓...
壯劇,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壯劇又叫“壯戲”,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
雲南壯劇是隨闐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劇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種舞台藝術形式。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
廣西壯劇,是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壯族戲曲劇種。壯劇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流行於廣西的西部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北路壯劇和南路壯劇分別有各自的行當體制。清乾隆年間北路壯劇形成初期尚無行當劃分,演男青年的叫“甫冒”(壯語譯音,下同),演女青年的叫“勒肖”,演老頭子的...
壯族戲曲主要有師公戲、北路壯劇、南路壯劇等多種。壯族音樂師公戲 壯族師公戲流行於廣西來賓、象州、武宣、貴縣、武鳴、上林、馬山、河池、百色、田陽、欽州等縣...
三、南路壯劇 第七章壯族原生態歌圩現狀 第一節壯族歌圩的起源 一、壯族歌圩起源說 二、壯族歌圩概況 三、壯族歌會與歌圩 第二節壯族歌圩的內容和形式...
2007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靖西端午藥市”、“南路壯劇”、“提線木偶戲”、“壯族末倫”等項目分別被自治區列為第一...
逢年重大節慶,周邊鄉鄰都會到這裡組織民俗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發展歷史的南路壯劇。主街繡球陣 舊州主街長度約三百米,是舊州古鎮的主幹...
黃現炯(1799~1864),清代廣西德保縣城南隆街人。壯劇藝人,南路壯劇創始人之一,有“戲狀元”雅號。...
張琴音,1933年出生,壯劇代表性傳承人,主要代表作有《寶葫蘆》、《王貴與李香香》、《赤葉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
流行於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採用了邑劇的文鑼...
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是指中國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戲劇,主要有藏劇、白劇、壯劇、侗劇、傣劇、苗劇、彝劇、布依戲、毛南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