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劇

廣西壯劇

廣西壯劇,是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壯族戲曲劇種。壯劇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流行於廣西的西部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壯劇
  • 源自:廣西
  • 所屬:壯族戲曲劇種
  • 實質:戲劇
由於流行地區和語言、音樂唱腔、表演等的不同,壯劇分為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和師公戲三類。南路壯劇,主要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田東、田陽一帶。壯族師公戲在壯族地方叫“壯師”或“調師”?。主要流傳於河池、宜山、來賓、貴縣、上林、武鳴、邕寧一帶。是從“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壯劇的伴奏,主要樂器是馬骨胡,用馬腿骨做琴筒,金屬弦,比京胡細而長,音樂清脆、明亮。配胡是土胡(又叫厚胡)。
南北路壯劇的表演,都有特色。北路壯劇的表演,生、旦都拿扇子,醜行彩旦用團扇(葵扇),小生、花旦用摺扇。南路壯劇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花臉分大小花臉,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師公戲的表演,早期有七十二種面具,每種代表一類人物,各有自己的典型身段。以後創作、改編演出的《紅銅鼓》、《夜明珠》、《玫瑰花》、《百鳥衣》、《水輪泵之歌》等都博得觀眾的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