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市區以南8公里,四面被喀斯特地貌群山層層環抱,古城在兩條河流的匯集處依水而建,年平均氣溫19.9℃,四季宜人。“山水賽桂林,氣候似昆明”,人文古蹟眾多,壯族風情濃郁,素有“壯族活的博物館”之美譽。2018年成功評定為國家AAAA級景區。
舊州山水集靖西風光之大成,移步是風景,入眼皆是畫,被攝影家、美術家們盛讚為“採風創作的天堂”。
舊州古城自古以來製作傳統工藝品--繡球布聞名於世,舊州街有5百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參加製作繡球,年產繡球30多萬個,被譽為“中國繡球之鄉”。
早在一千多年前,舊州古城就作為歸順州(靖西古名)的州府,一直是中越邊境線上重要的政治門戶、經貿樞紐、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塞,是當之無愧的“千年古城”,也是名揚四海的抗倭民族巾幗英雄瓦氏夫人的故鄉。舊州風光旖旎,景區的文物勝跡甚豐,有文昌閣、瓦氏夫人點將台、繡球風情街、壯音閣、千畝錦繡花海、望橋、明清時代建築岑氏土司廟、張天宗墓園等景觀。舊州風光是靖西田園風光的縮影,吸納了靖西近千年古樸典雅的文化底蘊,將自然景觀和人文薈萃融為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州景區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城南8公里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著名景點:文昌閣、瓦氏點將台、繡球風情街、壯音閣、千畝錦繡花海、望橋等
- 年平均氣溫:19.9℃
- 適合遊玩季節:一年四季
- 旅遊特產:繡球
- 古 名:那簽、歸順州
- 歷史定位:中國繡球之鄉、舊州千年古城、瓦氏夫人故里
- 文化特色:繡球文化、瓦氏文化、藍衣壯文化、“那”文化(農耕文化)
- 民族特色:藍衣壯族
- 特色小吃:香糯粽、五色糯米飯、五色糍粑、密壽、米帶、哞咩、酸嘢、米餃等
- 特色宴席:藍衣壯土司簸箕宴、瓦氏長河宴等
- 特色菜餚:舊州繡球魚、假蔞包肉等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歷史文化,歷史定位,民俗文化,歷史名人,文化名人,美食文化,原生態網紅民宿,
歷史沿革
舊州古城於公元808年(唐朝元和三年)正式建州,命名為歸順州,定州府所在地為“那簽”。清順治六年(公元1650年),為抵禦外敵侵攏,州治北遷計峒(今靖西市城)興建州城。據清《歸順直隸州志》記載:南宋末年,江西省廣信府廣豐縣(今江西省上饒縣地)人張天宗隨文天祥抗元,因兵敗,張天宗率部眾300餘人退走廣西,因途中迷路,看到這裡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氣候溫和,就在此住下,與當地土民—起,辟墾山林,開荒造田,引水灌溉,還把內地先進技術和文化傳授給當地土民,使這個偏僻的壯族山區經濟文化得到發展,民眾悅服,把張天宗推為峒官,把此地稱為順安峒,舉來年號,依循宋制,以駐地那簽為中心,把轄地劃為五個峒,每個峒分四路四甲,並設定亭田,用其收入助婚喪嫁娶、孤寡傷殘,設鄉塾教育土民子弟,百姓安居樂業,成為邊地的“世外桃源”。
主要景點
- 文昌閣
文昌閣下銜鵝泉河,背椅火焰峰,是廣西旅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之一,是遊客來到靖西必去的攝影打卡聖地。
文昌閣位於舊州古城大門以東約1公里,閣建於鵝泉河中的小島上,是—座四角型三層高的古閣,坐東朝西,閣高約15米,閣底面積約16平方米,其中二層、三層均有圓窗,可供遊客眺望四面田園風光。
文昌閣建於清朝的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兀立水中,成為碧水帶和峰巒之間的點睛之筆,獨有風采,是古時文人墨客對月臨流、琴棋書詠之處。
文昌閣吸收天地靈氣,閣中供奉著文曲星和魁星,自古就是科舉時考生們必供的神廟。
- 繡球風情街
繡球風情街依河而建,是舊州古鎮上最古老、同時也是當地百姓製作繡球最為集中的一條街。整條街道上方火紅的燈籠組陣排布,寓意“鴻運當頭”。每逢農閒日子,舊州古城滿街都是坐在門口縫製繡球。在這裡,老式的磚瓦房,斑駁的厚木門,滄桑的青石板路,以及心靈手巧的壯鄉手工藝人,無不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 瓦氏點將台
瓦氏點將台正是“巾幗英雄第一人”瓦氏夫人當年出征江浙沿海抗倭前,回到家鄉歸順州徵調、校閱俍兵,點將誓師的練兵台遺址。
- 壯族生態博物館
該館於2005年建成,是我國第一座壯族生態博物館。該館通過展示舊州壯族的自然環境、文化遺存、社會結構和居民的生活,有效保護了舊州古村文化的積澱。博物館展示中心結合了圖、聲、像等現代科技手段,並採集民間實物進行展覽,表現本地壯族的歷史淵源、壯族建築、民族服飾、生產工具、民俗節慶和傳統工藝等經濟文化概貌。
- 壯音閣
壯音閣是由舊州古戲台修繕而成。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曾在此取景演唱《大地飛歌》,是名揚全國的三月三歌圩擂台。逢年重大節慶,周邊鄉鄰都會到這裡組織民俗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發展歷史的南路壯劇。
- 主街繡球陣
舊州主街長度約三百米,是舊州古鎮的主幹道,也是本地民間各類民俗慶典活動的主要舉辦場地——如每年大年初一的舞龍舞獅、二月初二龍抬頭、八月初二的祭神長桌宴等。主街繡球陣共由99根紅柱,666個繡球組成,寓為“長長久久,六六大順”!
- 文官武印
“文官武印”的傳統源自於古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土司自治制度——古代土司身兼行政治理和軍事駐守雙重職能,在封域內“行使文官職權,並使用武將帥印”的一種特殊現象。
根據這一傳統,後人便在河邊塑起此印,形成了“前有文昌,後有武印”遙相呼應之勢——“文官武印”寓意:文化昌盛,天下太平。
- 千畝錦繡花海
千畝錦繡花海舊州古城東山腳下,綿延千畝的種植區內花卉、稻田、季節性花樹、觀賞性苗木錯落有致,因其形似一副色彩斑斕的巨幅壯錦而得名。目前分布有錦繡花海區、三生桃林、山楂樹之戀、丘比特之箭、七彩風車陣、蟾宮桂花林、紅妝楓林、不染蓮池“那”文化展示區(水稻種植區和拾趣採摘園)等花卉景觀。
- 紅妝楓林
舊州“紅妝楓林”的典故源自於“楓林紅妝送嫁”的民間傳說——相傳瓦氏夫人從歸順州(今靖西舊州古城)遠嫁田州,雖然當時並不是楓葉變紅的時節,但是出嫁前夜,舊州的楓林一夜之間染紅山谷,當地百姓都說是滿山的楓林不捨舊州女兒,一夜變紅為瓦氏夫人送嫁。
- 繡球廣場
繡球廣場位於靖西市舊州古城正門前,從繡球、壯錦、銅鼓這三種最具壯族特色的文化符號中提取設計靈感。
繡球廣場的核心景觀是直徑為8.08米的繡球雕塑,也是舊州古城作為中國繡球之鄉的重要文化地標,寓意代表公元808年(唐朝元和三年)靖西正式建州定州府所在地為“那簽”(今舊州古城)。繡球雕塑底座為3個壯錦環繞的銅鼓,壯錦高1.496米,寓意代表抗倭民族英雄瓦氏夫人公元1496年(明朝弘治九年)誕生於舊州。銅鼓刻有《繡球賦》等與舊州的相關詩詞。整個繡球雕塑總高12.75米,代表張天宗於公元1275年(宋朝德祐元年)正式進入舊州古城帶來先進中原文化。
- 舊州市場
在古代這裡是當地百姓以農產品、農具、手工編織品等換取生活用品的交易場所,已有百年歷史,經過多次修繕得以保存下來。現在的舊州市場正在改造成壯族繡球文化展示館。
- 張天宗墓園
張天宗墓位於舊州風景區東南約1.5公里,墓園長約30米,寬約35米,依山傍水,幽雅肅穆。幾百年來,歷代都有百姓自發捐款修繕,墓前有一塊四方形巨碑,上記載有張天宗開疆闢土的功績,另有一塊高約2米,寬1米的石碑,碑上刻寫有:“大宋上大夫總理閣省兵權開闢峒主諱天宗張公墓”。自清代以來,每年清明時節,當地民眾都主動到張天宗墓掃祭,以寄託對開疆闢土的先人的懷念。
- 舊州土司墓群
舊州土司墓群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位於舊州風景區約2公里,為明代歸順土州土司岑瑾、岑琅官及其家族等墓冢,冢呈凸項圓堡形,墓堆用石灰,砂土等混合夯成,外鑲石板,上有龍、鳳、麒麟、魚、天狗和花草等動植物浮雕圖案,工藝精美,墓前設石祭台、石台階、石華表、三長兩石鼓、石麒麟等。
- 水攔火焰峰
“水攔火焰峰”是舊州古城田園風光中的精華部分,也是遊客來到舊州必去的攝影打卡景觀。“水攔火焰峰”是天賜的最佳拍照背景,朝著火焰峰和水帶的方向取景,以火焰峰為背景,是拍攝這一山水奇景的重要訣竅。
“水攔火焰峰”的典故源於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相傳,有一天天火來襲,巨大的火球從天而降,墜落到舊州的後山之上,霎時間連綿的山體燃起熊熊烈火,山石都被燒熔,草木莊稼瞬間化為焦土,飛射的火流星不斷砸向哭喊逃命的村民,眼看美麗的村莊和無辜百姓就要被吞噬在在火海之中。年輕的河神不忍百姓無辜枉死,從河中現出真身,並從腰間抽出衣帶拋向空中,只見衣帶幻化成一條巨大的水帶,攔在山腳下,阻隔了向村莊蔓延的山火。隨後,河神又施法吸取河水澆滅山火,拯救了一方生靈。
據說,火焰峰腳下的河流正是由河神衣帶幻化而成;而被阻隔在河流外側,形似火焰的連綿山峰正是天火燒過之後留下的樣子,這正是“水攔火焰峰”這一山水奇景的典故由來。
- 情定舊州,霧鎖鵲橋
“情定舊州,霧鎖鵲橋”的典故源於“水攔火焰峰”的民間傳說——相傳,舊州古時候有一座老藤橋,是村民外出勞作的必經之路,常有喜鵲聚集在兩旁的樹上嬉鬧。
當地有一位善良又美麗的姑娘阿秀,每次經過藤橋遇到老人、幼童和負重的鄉鄰,她都會上前攙扶和幫忙。年輕的河神時常在水中看到樂於助人的阿秀,並被她的善良所感動,漸漸產生愛慕之情,於是每日化身成漁夫,在藤橋附近捕魚垂釣,還常常找各種合理的藉口把捕到的魚送給阿秀,後來兩人常常相約老藤橋上,以山歌訴情,漸漸墜入愛河。
後來有一天,天火襲來,落在舊州古城的後山之上,連綿的山峰瞬間燃氣熊熊烈火,火舌向村莊迅速蔓延,百姓紛紛哭喊逃命,河神不忍無辜的百姓受苦,施法將衣帶畫作一條河流,攔在山腳下阻止火勢向村莊蔓延,隨後又施法吸取河水澆滅山火。
後來,河神救黎民於水火的偉大功績感動上蒼,天庭允諾實現他的一個願望。河神向天庭坦白了與阿秀的愛戀,並請求除去仙籍化身為人,與阿秀三生三世白首不離。最後,河神化身阿弟與阿秀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據坊間相傳,河神施法救火之時,老藤橋周圍水霧瀰漫。現在景區內“霧鎖鵲橋”的位置,正是當年成就這段”仙凡之戀“愛情佳話的那座老藤橋的舊址。
- 望橋
在古代,望橋是舊州古城的盼望之橋、盼歸之橋。如今,人們因為“望橋”諧音“旺橋”,所以把望橋視為希望之橋、興旺之橋。每逢佳節,人們都會到“旺橋”上踩橋,祈求“福旺、財旺、運道旺”的好彩頭。
古時候村中的男子跟隨瓦氏夫人出征抗倭,流水寄相思,每逢佳節,留守家中的老人、婦女和孩子時常會到石橋之上“望兒、望夫、望父”,盼望戰場上的親人早日平安歸來,久而久之,望橋因此而得名。
- 相思長廊
位於望橋兩側的親水平台,相思長廊與望橋的寓意相呼應,取“流水寄相思”之意。古時候村中的男子跟隨瓦氏夫人出征抗倭,每逢佳節,留守家中的老人、婦女、和孩子時常會到沿河長廊上放河燈,讓河燈隨著流水把相思帶給遠方的親人,祈禱親人早日平安凱旋。
- 和字壁
舊州是瓦氏夫人故里,自古是鎮守邊塞的軍事重鎮。舊州先民為中國戍邊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當地百姓築起和字壁警示後人——與人為善,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和字壁上的“和”字是一個古體字,古體“和”字右側的口部,形似古代兵器“戟”的形狀,從字形上可以解釋為兩層意思,其一,和平的生活必須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守護,一味的求和退讓無法換來正真的和平,“弱國無外交,弱國無主權”是中華民族從抗擊侵略的屈辱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其二,“和”左半邊形似一個人,“一個人拿著一張口”是為“和”字,意為:口舌是非有時候比刀劍傷人更加厲害,人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嘴,不搬弄是非,不斤斤計較、避免口舌之爭,便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 舊州百福牆
舊州古城民風淳樸,農耕文化濃郁,當地百姓將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人丁興旺等美好願望寄託於百福牆的建造之上。“百”是圓滿進階之數,九九歸一,十全十美之義。“福”是諸事皆吉的總稱,如富貴壽考等統稱為“福”。舊州百福牆雕刻在大理石板上,分為百福字和百福印兩個部分,寓意“百福盈門則殃銷禍散”。百福字由五個大福字和一百個小福字組成,每個福字的書法字形都各不相同,寓意“五福臨門,百福具臻”。百福印由一百枚樣式各不相同的篆刻印章組成,寓意“專屬認定,永久烙印,無法抹去的好福氣”。
- 舊州百壽牆
舊州古城壽文化氛圍濃郁,當地百姓築起百壽牆提醒後世子孫,把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可貴品質銘刻在血脈之中。舊州百壽牆是當地百姓踐行壽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當地淳樸民風的重要縮影。舊州百壽牆是雕刻在大理石板上的文化景觀牆,由兩個書法的大壽字和一百個篆書的小壽字組成,每個壽字的書法字形都各不相同。舊州百壽牆寓意:“家有兩老,壽延百子千孫”,寄託了舊州百姓對安康順遂,圓滿人生的美好願望。
歷史文化
歷史定位
- 瓦氏夫人故里
明代抗倭巾幗英雄瓦氏夫人 (1496-1555)的故鄉就在今天的舊州古城。明朝弘治十一年( 1498 年)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於歸順州(今靖西市舊州古城)土司,是土官岑璋之女。長大後嫁于田州(今田陽縣)土司岑猛,為避同姓結親,改用乳名瓦氏作姓, 即為瓦氏。
- 中國繡球之鄉
繡球是廣西旅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人們把舊州稱為中國繡球之鄉,這是因舊州自古以來製作繡球而聞名於世,舊州街有500多戶人家,共1800多人,年產繡球多達30多萬個。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參加製作繡球。
民俗文化
- 繡球文化
繡球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一種用以甩投作戰和狩獵的青銅器——飛砣,後來經過民間藝人之手,演變成現在的繡花布囊,用彩綢作為球瓣,由12個球瓣均勻組合而成,代表一年的12個月,每個月都團團圓圓,吉祥如意。繡球花瓣上有五彩絲線繡成的鳥獸花卉、吉祥語等寓意美好的圖案,手工精細、美觀大方。
在過去,繡球是壯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拋繡球就作為男女之間傳達愛意的一種方式,但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一些壯族的節慶活動中,拋繡球也會作為一種競技或互動項目供人欣賞,繡球也成為了表達友情,吉祥如意的象徵。受到中外朋友的喜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智慧的舊州人民把繡球作為旅遊工藝品來推向市場,使繡球隨著遊客漂洋過海,產品遠銷歐美各國。
- 堆繡繡球
堆繡繡球先由八根單線重新編織好,之後再在繡片之上進行刺繡,所以堆繡的圖案是向外凸起的,造型相較於平繡也更加立體飽滿,所勾勒圖案更加栩栩如生。由於堆繡製作費工費時,工序繁複,刺繡技藝難度大,對刺繡者的藝術造詣要求高,如今願意學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堆繡繡球技藝的傳承正在面臨著較大的挑戰。而普通的繡球採用的是平繡工藝,圖案為平面式,由單線刺繡。
- 舊州農民畫
農民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特定時間概念中形成的通俗畫種,風格奇特,手法誇張,有“東方畢卡索”之美譽。
舊州農民畫源自於悠久的壯族民間藝術,它的產生和發展根植于靖西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是靖西文化的瑰寶。拿起鋤頭種田,放下鋤頭畫畫,已經成為靖西農民的生活日常,一支支樸實的畫筆,描繪的是春耕夏長、秋貯冬藏,人之初的那種率真淳樸、原始本能的審美表達,在他們心靈上烙下了深刻印記,曾經的農民生活、鄉風民俗是他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 南路壯劇
壯劇有南路、北路之分。以靖西為代表的南路壯劇,由提線木偶戲演變而成,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襯腔,俗稱“呀嗨戲”。表演程式借鑑了粵劇、邕劇;唱詞、道白使用壯族的方言土語,富有民族特點;以聲腔配合木偶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富有的藝術感染力。
歷史名人
- 張天宗
張天宗,歸順州(今舊州古城)第一代土司,將中原文化帶入當地,促進中越邊境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
宋景炎元年(1276),天宗起義兵隨文天祥抗元,失敗後,率部走粵西、奔安南(今越南),迷道,抵歸順州那簽(今廣西靖西縣舊州街),開阡陌,闢田園,建房舍,實行“亭田制”,設鄉塾延師教子弟,與當地壯族人民親密無間,民眾推為峒官。
- 瓦氏夫人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犯浙江沿海, 濱海數千里地區告急, 朝廷調集廣西俍兵抗倭, 瓦氏夫人不顧58歲的高齡,代孫出征,被授“女官參將總兵”率領 田州、歸順州六千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江浙沿海抗倭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由於瓦氏夫人善於用兵,戰功卓著,被江南百姓稱為“石柱將軍”,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
文化名人
- 繡球王朱祖線
“繡球王”本名朱祖線,是舊州街上唯一一位繡工比女子還要好的男性,刺繡的手藝爐火純青。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廣西代表的彩車前面掛著一個大繡球,直徑有2.08米,就是出自於繡球王之手。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卓(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任期2008~2013年)在任職期間,還親自題寫“繡球王”的書法贈送於他。
- 中華巧女黃肖琴
“中華巧女”黃肖琴於1995年參加全國婦女手工藝比賽,被全國婦聯評為“中華巧女”榮譽稱號,並由婦聯主席陳慕華題字“中華巧女”。黃肖琴不但善於平繡繡球的製作,堆繡繡球更是她的獨門絕技。由於堆繡製作費工費時,工序繁複,刺繡技藝難度大,所以黃肖琴的堆繡繡球常常“千金”難買,需要提前數月預定製作,並被國內外廣大愛好者收藏。
- 壯族畫家趙大宜
趙大宜是舊州古城土生土長的一名壯族畫家,如今已經八十多歲高齡,六十多年來每天筆耕不輟。他的家中掛滿他的畫作,是繡球風情街上遊客駐足流連的景觀。
趙大宜二十多歲才開始學習繪畫,沒有進過任何專業的藝術院校,自學成才,他數十年來堅持採風寫生精進畫藝,並且不斷拜訪美術大師,結識良師益友交流學習,不斷自我突破。
趙大宜年輕時的作品以人物畫、肖像畫居多,老年以後則以描繪家鄉壯美山水和田園風光為主。曾有藝術家評價:趙大宜畢生把“描繪舊州的山水,宣傳家鄉之美,謳歌大美壯鄉”為己任,所以在他作品中煥發出生機勃勃的鄉土氣息和熱烈濃郁的壯鄉情懷。
多年來趙大宜老師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市、地區級的展覽,並被各類藝術刊物收錄發表,作品被國內外藝術人士收藏。
美食文化
- 瓦氏長河宴
瓦氏長河宴源自於瓦氏夫人回到家鄉徵調俍兵,出征抗倭前夜的壯行宴。由於將士眾多,故而將宴席擺在沿河之上,每家每戶將自家的飯桌首尾相連形成長龍之勢,寓意出征抗倭如“蛟龍入水”勢不可擋。菜餚由百姓在自家烹製好後,端到長河宴上供全體將士共享。
後來瓦氏夫人所率俍兵驍勇善戰,往往都能以少勝多,大敗倭寇。後人為了紀念這一傳奇出征事跡,便把沿河邊擺長桌宴這個習俗保留了下來,成為如今舊州古城特有的的“瓦氏長河宴”。
原生態網紅民宿
在舊州古城除了可以遇見山、遇見水之外,還能遇見雲外青山下的舊州民宿。
舊州原生態網紅民宿被業界讚譽為老房子改造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 舊州原生態民宿由國內知名設計師團隊操刀改造,以“遇見山水·返璞歸真”為主題,修舊如舊,原汁原味的保留住老房子的時間肌理,設計風格融入了濃厚的壯族風情和現代的宜居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