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未成年人、持優待證的老年人等享受免費參觀待遇的群體實行免費預約參觀。
開放時間
周二、三、四、五下午,周六全天;周日、周一閉館整理。開放講解每天下午分為兩場:第一場:14:30-16:00。第二場:15:30-17:00;周六上午第一場:9:00-10:30,第二場:10:00-11:30;下午第一場:14:30-15:30,第二場:15:30-17:00。
交通信息
乘坐7路、102路、107路、108路、191路、243路、264路、517路、833路公車至“財廳”站下。
歷史沿革
1975年和1988年分別在秦造船台填土層上和新大新公司地下室工程中,各清出一段殘長20餘米、寬2.55的
南越國宮署大型磚石走道和以磚鋪砌的斜壁地面。
1996年又在宮苑大石池之西相距50米處,發現砌築特別考究的王宮食水磚井。這處遺址的發現,為探明南越國王宮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5年到1997年在廣州北京路與
中山四路交會處,發現了兩千年前
趙佗建立的南越王宮署遺址。
南越王宮署遺址已知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5-6米。
南越王宮博物館分三期完成。據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副主任韓維龍透露,一期工程投資5-8個億,基本上以現在發掘的範圍為址,在上面建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定位為大型遺址公園類博物館。
文物遺存
遺址介紹
模擬東海仙山的蕃池
1995年7月,位於廣州市
中山四路忠佑大街
城隍廟西側的廣州市電信局計畫在該局大院內增建一座綜合大樓。工程動工前,文物部門在工地的西南角開了一個
探方進行試掘,這裡距1975年發現
南越國宮署磚石走道的地方僅20米之遙,眼看已挖到生土層,卻未見任何
南越國的遺蹟和遺物,為什麼偌大的一個南越國宮署會在相隔幾步之遙便消失無蹤呢?結果令人費解!由於試掘的結果擺在面前,現場施工繼續進行,施工現場布滿了縱橫如格線狀的樁孔,每個樁孔都要挖到基岩為止。一位文物專家始終堅信這地下一定有“寶”,於是一直留在施工現場觀察。隨著樁孔的不斷下挖,挖上來的泥土中夾雜有許多陶瓷器殘片,突然有一天,在一個樁孔一下子挖出了四件帶“萬歲”文字的
瓦當,這一情景把這位一直“窮追不捨”的專家震驚了,憑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認定下面一定埋有
南越國時期的重要遺蹟。經與建設單位多次協商之後,工地暫停施工,考古工作又重新開始。
木構水閘遺址
發掘工作從8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發掘面積4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約4.5米處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構水池的西南一角。水池呈仰斗狀,池壁用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池底平正,用碎石鋪砌。在已發掘
探方的東北角處,還有一大型的疊石柱向西南傾倒,由於太靠近一幢5層高的樓房,無法擴方發掘究明。水池當中還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萬歲”
瓦當和板瓦、
筒瓦等建築材料和構件,可知水池當中原來是有一組建築的。後經鑽探得知,水池的面積約4000平方米,目前揭露的僅是其西南約400平方米的一角。
御苑曲流石渠
1997年,在中山四路的原市文化局大院所有房子拆除之後,開闢出一個有6000平方米的地盤,計畫在此興建“信德文化廣場”大廈。由於之前在此地盤北面發現有南越國宮苑的大型石構水池,這次發掘也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8月2日,在發掘區的東南面首先露出一段用砂岩石塊砌築的基石,呈弧形走向,再往下發掘,在基石的北側還露出一層密密的河卵石,卵石灰黑光亮,在卵石下還鋪有石板地面,這一現象與1995年發現的石水池極為相似,但也有不同,這一現象讓在場的所有同志都感到十分奇怪,難道這又是一個石水池?又或是有其他的遺蹟?
8月4日,在另外一頭又露出類似的弧形基石。隨後,在其他
探方內也陸續發現類似的遺蹟。探方發掘結束後,遺蹟全部暴露出來,原來這是一條長約150米的曲流石渠遺蹟。
南越王宮面世
發現南越宮苑遺址之後,原
國家文物局局長
張文彬曾興奮地說,假如能再發現南越國的宮殿,南越國遺蹟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南越都城與南越國宮城
2000年,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與
惠福路之間發現一座保存完好的
南越國時期的排、汲水木構水關遺址,水關的夯土牆基寬約8米。它的發現對可明確南越國都城是築有城牆的。去年,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北面,發現了
南越王宮的夯土城牆,呈東西走向,用較純的紅黃土夯築而成,
基坑寬約4米,殘存最高達1米多,東西向已清理出40多米一段,在牆的南面還鋪有用卵石鋪砌的散水。這些遺蹟的發現,證明南越國與
漢長安城一樣,在都城內還築有皇城,以捍衛王宮的安全。
遺址中的水井
在已發掘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內,先後發現有3個
南越王宮的食水磚井,這些水井最深的達14米,最淺的也有8米深,且都用專門燒制的弧扇形磚結砌而成,井底用磚石鋪砌,結砌非常精細。其中以1996年,在
南越國一號宮殿的東側發現的
越王井最為精巧。該井是先挖一個寬3米、深9米的井坑,然後用弧扇形磚結砌成一個1.1米寬的井圈,井圈外用純淨的山崗土夯打結實,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滲入井內。井底用五塊大石板鋪砌,中間一塊方形石板的中央鑿一圓孔,其餘周邊四塊弧形石板也各鑿有一個半圓形小孔,井水就是靠這5個小孔從井底下慢慢滲上來的。井底石板之下還鋪有一層厚約8厘米的細沙,對井水進行過濾,此獨特的濾水結構形式實屬罕見,可以想像當日王宮對食用水的衛生要求十分嚴格。
建築風格
中國古代都是木架構建築,或磚木結構建築,而這裡恰似
羅馬古城的石構建築,在中國秦漢時期的遺址中是獨一無二的。當然地面還是會有木構建築的,不過只是西漢滅
南越時已放火燒掉罷了。而曲渠灣流,
隔景借景,小巧玲攏,把大自然山水縮微於庭院之間,是典型的
東方園林特色;完全不同於西方園林的幾何方塊對稱排列、一覽無遺的人造園林風格(如法國的
凡爾賽宮)。這種恰似羅馬的石構建築技術,又結合東方的造園風格,就是
南越國宮署御花苑這個全國首個宮苑實例最突出的特色。
宮殿遺址
王宮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發掘約500平方米的1號宮殿遺址,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兩條南越王宮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鋪磚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漢宮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種建築結構的遺址。我們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鋪就的石帶。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古代宮殿考古專家劉慶柱來此考察時介紹,這卵石帶通常鋪在古代皇宮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來接雨水的“散水”。
漢代建築結構中以卵
石作“
散水”是有階級限制的,如果在宮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鋪上“散水”,是皇宮的標準,只鋪兩邊是王的標準。從這個現場看,宮殿北面和東面都鋪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國建築對稱的規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應該鋪有。也就是說,這座宮殿是
南越國依照漢皇宮建造的。從規模看,它可能是
南越王辦公的地方。劉所長認為,宮殿一定不止一個大殿,有沒有類似北京的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呢?從他30年宮殿考古經驗判斷,現在出土的殿相當大,南邊不會再有大殿,估計更大面積的宮殿應該在西面。
據介紹,目前出土的只是
南越王宮殿的一角,還不到整個宮殿群的1%,還未露出宮殿的主體部分。因為現在“散水”出土才22米,還未見到一個台階和門檻,估計一號殿北牆的長度在50米以上。有資料介紹,西安漢初建築的
長樂宮前殿東西長50丈,而
未央宮則長達200米。
根據目前的線索,埋藏在地下的
南越王宮應該有很多座!而每座都是一組建築群。
南越王宮殿是模仿
西漢長安城建造的,
長安城里有
未央宮、
長樂宮、
明光宮、
桂宮等多座宮殿,而每座宮殿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未央宮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而長樂宮則是皇帝辦公和帝後居室。
根據西漢長安城的規劃布局,未央宮在城西南,長樂宮在城東南,而
建章宮則在城外西邊。未央宮和長樂宮都建在龍首塬的高地上,利用這個地勢突出帝王的威儀,並且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衛。漢高祖劉邦初次在長樂宮領受文武群臣朝賀時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現在的一號宮殿遺址正好在古代的高山高地上,位於趙佗城的東南方,這個位置和西漢
長樂宮的位置相似,東南邊又是御花苑,方便王室休閒和遊玩。
遺址博物館
廣州市政府已計畫建造
南越國宮署遺址博物館,估計要花10多個億。目前僅用地費用已達5億多元,還未包括拆遷民房的搬遷費用。林樹森表示:“建設用地的損失是有數可計的,可文物損失的價值卻無法用金錢算得出。祖先留下的財富,不能敗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
趙佗與南越國
毛澤東曾經說過,
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
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河北省正定(真定)縣人。19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
任囂率領50萬大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
南越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
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
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歷史上許多讚頌
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是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其後臣屬西漢,接受漢朝封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廣州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古都。
秦朝末年,
陳勝、
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反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這時,擁兵數十萬的趙佗與北方的冒頓並稱“北強、南勁”。趙佗按照
任囂關於“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可以立國”的臨終囑咐,封關,絕道,築起了三道防線,聚兵自衛。
任囂所說的“番禺負山險阻”主要是指橫臥在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邊境的
五嶺。所謂五嶺,就是江西大庾縣與廣東
南雄縣聯界的
大庾嶺,湖南郴州與廣東交界的
騎田嶺,湖南
藍山縣與廣東西北交界的
都龐嶺,湘桂交界的
萌渚嶺,廣西興安縣和湖南交界的
越城嶺。
“五嶺北來峰在地,
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
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
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
橫浦關、誆浦關、
陽山關、
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
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
樂昌一
仁化一南雄防線,
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禹的。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併桂林、
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
南越國,定都番禹。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南越國的疆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
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餘里”的廣大地域。大體上東接泉州,北以
五嶺與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廣西西北部的南北盤江(紅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如何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是擺在
趙佗面前的關鍵問題,這方面,趙佗是有獨創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實行
郡國並行制,仿效漢朝制度,
郡縣制和
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
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
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鐘、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在民族政策上,
趙佗實行“
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
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
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人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歷五代,共93年。
考古發掘
石方池出土的“萬歲”瓦當
在宮署遺址內一個斗形水池狀石構建築的一角,約300平方米。其西、南兩邊同為斜坡形,坡面斜長11米,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紋鬥合鋪砌。兩坡交角45砌成一條直線,做工精細。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後代破壞,僅南坡處尚保存幾塊平鋪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鋪。
在遺址東南角發現向西南傾斜的用石板疊砌的大型建築柱狀遺蹟。在石板下面的墊土層中,發現一條木質輸水暗渠管,是用來給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曲流石渠由北而南急轉向東連線一座彎月形的石室,在西出通向原兒童公園。石渠兩邊用石塊砌壁,高0.7米,上口寬1.4米,渠底鋪石板,其上密排一層灰黑色河卵石,其間用黃色大卵石疏落點布。渠東的彎月形石室,南北寬79米,兩端向西開口連線渠體,當中有兩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牆,把石室分成三間,兩次間之中間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柱頭尚見凸榫,可見其上原有構築物連線,已毀。池底出土幾百龜鱉殘骸,疊壓成層,渠中段設有兩個拱橋狀“渠陂”和三個石板“斜口”。
渠西端有座石板平橋,由兩塊巨石橫臥於渠壁上構成,橋頭北面尚存一段步石。渠盡頭處設石質方形水閘,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石箅以濾雜物,內層置板閘控水,渠水排入木質暗槽。暗槽上面填土,有迴廊建築,僅存部分散水遺蹟。
出土文物
秦隸刻字瓦當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木簡
在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紋鋪砌的石板上均發現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頭的一塊石板上有一秦隸“蕃”字,長25厘米、寬19厘米。蕃即番禺的簡稱,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銅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證。蕃禺是秦置
南海郡的屬縣,為南海郡治,又是
南越國的都城。此“蕃”字刻石應為南越國的蕃禺工官(或為當時主持營造工程的
將作大匠)所刻的標記。
此外,遺址南坡的西頭還發現“睆”(有多個)、“貲”、“閱”等字,西坡有“□□北諸郎”5字豎行,同屬
秦隸。這是嶺南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
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發現有“公”、“官”字印戳,還有“萬歲”
瓦當,在一塊印花磚中,有“左
官帑縥”戳印
陶文。
遺址的年代是西漢初年即南越國時期。這處2000多年前的石構建築,在已知中國古代建築遺址中別具風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積呈冰裂紋鋪砌的做法,在中國也屬首見。
南越國木簡
2004年11月23日-2005年1月24日,在遺址的一口井內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國木簡。木簡均為木質,其中完整的木簡全長25厘米、寬1.7-2.4厘米、厚0.1-0.2厘米。絕大多數單行書寫,只有一枚書兩行半字(可能因其用途有別於它簡)。簡上文字均為墨書,字數不等。
經初步考證,這批木簡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反映了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如宮室管理、職官制度、法律條文等。
食水磚井
在御花苑遺址還發現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女市”陶盆殘片
2010年11月左右,在配合
南越王宮博物館建設而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在秦代地層出土一件戳印“女市”銘款的
陶盆殘片。這件陶片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意義重大。
“女市”銘款戳印在口沿內側,字型清晰,為篆書體。銘款印面長2厘米,寬1.2厘米,該器外腹部飾旋紋,泥質
灰陶,其造型、陶質和紋飾與南方硬紋陶有明顯區別,應為外來器。根據秦漢器物上常見“某市”戳印之例,“某市”即為某地市府作坊的標記,前一字為地名。“女”是古代的通假字,通“汝”,為“
汝陰”的省稱。由此可知此器是由汝陰市府燒造的。此陶片將為研究秦統一嶺南的歷史提供新的物證。
出土木簡
當考古人員在清理水池南壁的一塊石板時,發現上面刻鑿有一個斗大的“蕃”字,頓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塊並不起眼的石板上。廣州古稱蕃禺,“蕃”是“蕃禺”的省稱。嶺南地區曾多次出土刻有“蕃”或“蕃禺”的秦漢時期器物。1953年,在廣州市西郊
西村石頭崗1號秦墓出土一件漆奩,蓋面有“蕃禺”兩字烙印。1983年,在廣州市象崗山發現的南越王墓里出土有6件
銅鼎、1件
銅壺和1件
銅匜上分別刻有“蕃”或“蕃禺”文字。1976年在廣西羅泊灣發現的漢代一號墓中也出土1件刻“蕃二斗二升”等文字的銅鼎。石板上的“蕃”字與《史記》、《漢書》記載南越國的都城“蕃禺”相互印證,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這裡就是蕃禺城的所在,真是一字值千金!
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約30米的地方發現一口南越國時期的滲水磚井,井內出土有100多枚木簡,其中有一枚木簡上墨書有“蕃池”兩字,聯繫到石水池南壁石板上刻鑿的“蕃”字,可知這個石構水池名叫“蕃池”。
除此之外,在水池的池壁石板面上還刻鑿有“皖”、“閱”、“冶”、“□北諸郎”等石刻文字。在石池的南壁石板下,也埋有一條木暗槽。
南越王宮遺址
南越王宮遺址是廣州“三寶”之一。
另外兩寶是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
西漢南越王墓。這三寶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中國之最或獨一無二的,是世界級的文物,所以是夠“寶貝”的了。
讀過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漢平
南越時,一把火燒了
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蕩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0年代
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元路的
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中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
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
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更顯得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
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
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
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
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範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
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
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御花苑遺址
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電信局電信樞紐大樓工地發現南越國御花苑的一個大型地下石構蓄水池,約4000平方米,當時又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樓房之下。水池距地面約8米,為冰裂紋密縫石板鋪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鋪,向南埋有木質輸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鐵石柱、鐵門樞軸、“萬歲”瓦當、繩紋板瓦、
筒瓦和鋪地印花大磚,還有一段木船槳。據分析,水池可蕩舟,池邊應有石構廊榭或
涼亭建築。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95X95厘米的鋪地大方磚,堪稱全國之最。這樣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磚,燒制時沒有變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說明當時的燒磚技術已經很高。還有石刻“蕃”字、“貲”字和“閱”字,是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
石刻文字。
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商計畫興建5l層信德文化廣場。在地下3~5米處發現宮署御花苑的全石構曲流石渠,長150米,已發掘4000平方米,是一處人工園林水景。石渠迂迴曲折,由西向東,渠底密鋪黑色卵石。東頭有彎月形石池,池底發現幾百個龜鱉殘骸,說明這是養龜鱉的水池,可能是趙佗喜食龜鱉,所以長壽百歲。西頭有石板平橋和步石,外連曲廊。彎曲石渠當中有兩個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樹葉,可見御苑有種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像御花苑處處小橋流水,水果飄香,花草繁繁,龜鱉爬行,魚翔淺底,十分閒情雅致,一派嶺南山水園林風光。石渠連線大型蓄水池引水,並有木質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長年不斷。御花苑曲渠設計科學,建築精巧,充滿情趣,是一處古代山水園林建築精品,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遺址共有7個時代的重疊文化層,發現秦、南越國、東漢、晉、南朝、唐、宋時期的遺蹟遺物。還發現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文物保護與開發
文物要保護,經濟要發展,文物保護的要求與經濟建設的需要兩者往往是會產生矛盾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是擺在文物工作面前的一個難題。
樹立榜樣
1995年在廣州市電信局大院的建築工地內發現
南越國的大型石構水池,製作精工,由於遺蹟極其重要,引起中央、省、市各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決定遺址原地原址保護,大樓易地興建。正是廣州市的領導站在“廣州不缺高樓大廈,缺的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這一高度來看待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才把南越國宮署遺址保護下來,給全國樹立一個榜樣。
劃出保護區
1997年,在
南越國大型石構水池的南面又發掘出一條長約150米的曲流石渠遺蹟,兩者同屬是南越國宮苑的園林水景遺蹟,經
國家文物局派出的多學科專家組論證,認定這處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宮苑實例,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建議要切實做好對遺址的保護。這次論證會對廣州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積極的推動。先是
廣州市政府根據專家的論證意見和省、市各有關方面提出對遺址保護的建議,決定斥資1.9億元贖回原計畫興建信德文化廣場的地盤,接著又提出在遺址的周圍劃出4.8萬平方米為文物保護區。1998年7月28日,廣州市政府發布《關於保護南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通告》,初步劃出4.8萬平方米為文物保護區,對一個歷史文化遺址發布地方行政法規加以切實的保護,這在廣州歷史上尚屬首次。
保護典範
廣州市政府斥資1.9億元贖回原計畫興建信德文化廣場的地盤,接著又提出在遺址的周圍劃出4.8萬平方米為文物保護區。1998年7月28日,廣州市政府發布《關於保護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通告》,初步劃出4.8萬平方米為文物保護區。
發現
南越國的宮苑遺址後,原廣州市市長
林樹森同志又提出要在兒童公園內進行選點試掘,如發現有南越國的宮殿遺蹟,就把兒童公園搬遷,由文物部門規划進行大規模的發掘。2000年在原兒童公園內試掘發現南越國的1號宮殿遺蹟,廣州市政府又出資3億元將兒童公園遷出另址新建。
這些重要遺蹟的發現都得到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妥善的保護,較完滿地解決了這一重要遺址在保護與建設方面的矛盾,得到了
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認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文物保護的成功典範。
重要意義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廣州文物事業進入了一個較快的發展階段,取得可喜的成果,受到全國同行的矚目。這得助於有經濟基礎,又有領導的重視加上民眾的愛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廣州市政府為了保護好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不但拿出巨資來保護,還願意在繁華的商業中心地段劃出4.8萬平方米的範圍為文物保護區,要是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有這么大手筆的。領導以文物工作的理解和重視,加上文物工作者的執著的專業精神與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堅定領導的信心,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謂缺一不可。為此有有人寫文章認為:“
南越國御苑遺址受到如此妥善的保護,這是它的幸運,也是民族文化的幸運,更是華夏子孫的幸運。”
景觀開放
原定2011年7月開放的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遺址,還在封閉施工中。
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解釋,該保護展示計畫面對的最大挑戰是遺址區域地下水豐富的問題,如不採取得當措施,會導致文物本體浸泡在水中。為了讓觀眾既能看到南越國宮苑的“曲流石渠”遺址原貌,又能感受2000多年前的園林風情,設計採用
覆罩露明的方式原址展示。2011年4月,“曲流石渠”保護主樓
主體結構的基建施工和部分內部裝修已完成,但揭開臨時保護
回填土時發現,
基坑滲漏水情況嚴重,文物本體浸泡在水中。
隨後,有關建築結構、岩土、水文、地質、文物保護等多學科的專家和設計機構,多次對遺址現場進行勘查和分析論證。2012年以來,經過多次勘察設計並經
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遺址將進行綜合治水工程,初步預計工程將於2013年年底前完成。隨後將進行遺址開挖及室內裝修工程施工,樂觀估計,2014年年初“曲流石渠”遺址將全面開放。
世界遺址觀察名單
世界歷史遺址基金會於紐約時間2011年10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2012世界遺址觀察名單”。南越國宮署遺址入選。這份名單每兩年公布一次,旨在提高人們對由於自然、社會、政治和經濟原因而處在危險中的文化遺址的關注。
據
南越王宮博物館介紹,南越國宮署遺址因其典型性和歷史文化價值而受到
WMF的重視。WMF認為它“是秦漢時期的重要遺址,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入選,也反映出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國際上具有典型意義,主要可概況為以下幾點:首先,遺址位於廣州城市中心,在這個擁有1300萬人口的大都市保留有如此珍貴的古遺址,凸顯了城市化和遺址保護問題的尖銳矛盾。其次,遺址是廣州兩千年城市發展的中心,保留有13個歷史時期的遺蹟和遺物,是廣州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價值,這在全國乃至世界都絕無僅有。再者,城市中心的大遺址保護存在不少技術上的困難,在國際上具有典型性。
遺址價值
南越國宮署御苑中的大型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設計之獨特,構築之精巧,規模之宏大,令人讚嘆不已。這處遺址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據悉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御苑遺址,對研究古代建築、古代園林和南北
民族融合的歷史有重要的價值,是中國文化瑰寶,為廣州歷史名城精華所在。遺址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