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宮遺址是漢長安城除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之外的一處重要皇家宮苑遺存。建於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又稱“四寶宮”,桂宮在未央宮以北偏西,平面矩形,東西寬800米,南北長1800米。北接西市,東鄰南北向之橫門大街。此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元帝時居太子,後來居太后。宮內有鴻寧殿、明光殿等,亦建閣道通未央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桂宮
- 著名景點:桂宮二號遺址等
- 建設於:漢武帝時期
簡介
遺址保護
考古新發現
據史書記載,桂宮是西漢武帝時專為後宮嬪妃修建的一座宮殿。1997年,經國務院特別許可,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與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合作進行漢長安城桂宮遺址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2001年5月結束,後轉入考古調查、發掘資料整理和發掘報告的撰寫階段。
桂宮遺址是漢長安城除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之外的一處重要皇家宮苑遺存。這次發掘是第一次對其進行全面、科學的考古發掘。宮苑遺址的考古工作難度較大,在對桂宮遺址的考察中,課題組首先用鏟探方法,搞清桂宮的範圍和遺存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性質的遺存採取不同的方法,如對線性分布的宮牆遺存採用解剖的方法,對一般建築遺存採用試掘方法,對重要建築遺存採用全面揭露的方法等。課題組將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緊密結合,最終判定了桂宮的建成和使用年代。特別是利用瓦當的特點,將桂宮的時代定為西漢中晚期。根據二號建築遺址的南院、北院的不同建築特點,將南院判定為“朝”,北院判定為“寢”。而將二號建築以北的高台判定為“苑”,都極富啟發意義。根據二號建築遺址所發現的半地下房屋遺存,與出土同類遺存的未央宮椒房遺址進行比較研究,作者指出這種半地下房屋建築是漢代后妃宮殿遺存的一大特點,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發現。
桂宮發掘報告由前言、桂宮遺址調查、勘探、試掘和發掘的詳盡論述、結束語和附錄組成。報告有彩版50幅、黑白版158幅、插圖(包括線圖和拓片)135幅。通過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資料,揭示出桂宮建築遺址群的布局(大型宮殿建築遺址位於宮城中南部、它與宮城南牆之間沒有任何建築,而其他附屬性建築和庫房等建築則分布於大型宮殿建築的北面和東西兩側)反映了漢代后妃宮城的形制。已開展田野考古工作的桂宮遺址(多有地下和半地下建築及出土文字瓦當中以“長生無極”當為主),反映出漢代后妃宮殿建築的特點。桂宮二號建築遺址的南院殿堂、北院寢居的“前朝後寢”、“前堂後室”的建築格局,說明漢代后妃的主要宮室建築亦遵循了皇帝朝寢建築的制度。至於二號建築遺址中的南院殿堂、北院寢居及“土山”的建築群組合,反映出設計者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建築理念。這種建築設計思想,對其後的中國古代建築產生了深遠影響。
該發掘報告的成果主要體現在:通過調查與發掘,進一步確定了桂宮的具體位置;探清了桂宮宮城的形狀,並對南城門進行了發掘,確定了此門即文獻所記載的“龍樓門”;發現了桂宮城內七座宮殿遺址及道路遺蹟,基本上弄清了宮城內的布局;通過對二號、三號、四號宮殿建築的發掘,探明了桂宮主要宮殿建築的形制布局,這些宮殿建築基本繼承了先秦的“前朝後寢”或“前堂後室”的建築格局;確認桂宮的性質為后妃居住的宮城;判明了桂宮的年代為漢武帝時興建,使用於西漢中晚期。
漢長安城在我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既繼承了先秦列國都城的特點,又逐漸使其規範化、制度化,給以後歷朝都城規劃帶來了很大影響。同時漢長安城又是集中反映了西漢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等特點的一座城市,對其發掘和研究,對探索當時社會發展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桂宮遺址的全面勘察與發掘,不但完善了學術界對漢長安城總體布局的認識,還填補了對古代後宮宮殿建築考古發掘的空白。此前中國考古學界對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的發掘多關注於大朝政殿一類的建築,對後宮建築發掘和研究相對薄弱。桂宮遺址的勘察與發掘,清晰地展示了漢代朝政設施與後宮建築在建築形制和建築風格上的異同,為進一步研究漢長安城的總體規劃、后妃宮殿特點、皇宮與后妃宮的異同及我國古代都城制度、宮殿制度及建築技術的發展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資料,同時對研究我國古代都城制度對日本古代都城的影響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