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東廟,坐落於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歷代皇帝祭海的場所。廟宇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兩側有廊廡;西南章丘崗上有浴日亭,是古代觀望海上日出之地,宋元時期即為羊城八景的首景“扶胥浴日”。

南海神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在對外交通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也是對外貿易交往的歷史見證和重要史跡。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風順。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碑刻,故有“南方碑林”之稱。每年農曆三月在此舉行的祭祀南海神的傳統民間信俗“波羅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南海神廟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神廟
  • 外文名:South Sea God Temple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
  • 所處時代:清代
  • 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7—1276—3—574
  • 開放時間:9:00-16:3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10.00元
  • 著名景點:昭靈宮、浴日亭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建築特色,文物遺存,綜述,文物古蹟,古樹名木,歷史文化,傳說軼事,波羅誕,海上絲路,詩文楹聯,文化傳承,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建四海神廟祭四海,在廣州南海建南海神祠,並在當地請了一位巫師主持神廟的灑掃和祭祀南海神,祠內還廣植松柏樹木等,南海神廟因此建立。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節的身份到廣州祭祀南海神,這是南海神廟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祭祀,開創了皇帝派重臣南來代祭南海神之先河。
唐天寶十年(751年) 正月,唐玄宗命張九皋奉金字玉簡之冊封南海王,還將舊廟進行重新修葺,祭南海神自此始用王侯之禮,並定下立夏節由廣州刺史代祭南海神制度。廟中原有《冊祭廣利王記》碑記其事,杜甫有詩贈行(見韓愈撰《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南海神廣利王廟碑南海神廣利王廟碑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將夏,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孔戣親奉憲宗祝冊往南海神廟祭祀。元和十四年(819年) 立夏日,孔戣再次前往南海神廟祭祀,並將廟宇擴大,治庭壇,改作東西兩序和齋庖之房。元和十五年(820年) 夏至,孔戣第三次前往祭祀南海神,並請袁州刺史韓愈為新修葺的南海神廟撰碑文,以記其事,循州刺史陳諫書碑文,這就是《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今立南海神廟儀門東側,並建有碑亭。
宋開寶六年(973年),宋政府命中使修葺神廟,還立《大宋新修廣利王廟之碑》於廟內,由裴麗澤撰碑,韓溥奉勅書碑文(此碑今立廟內頭門之西側)。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派員重修南海神廟。
宋紹聖初年(1094年) ,蘇東坡謫惠州時,經廣州到南海神廟一游,作《南海浴日亭》詩,今浴日亭仍有蘇東坡詩碑(複製)。
宋慶元四年(1198年) 立碑記載,大奚島民作亂(起義),於慶元三年(1197年)在南海神廟附近洋面被官軍擊敗,官府認為是海神顯聖,保佑社稷,遂報京師表彰海神,禮部狀擬賜廟額,奉勅:“宜賜‘英護廟’為額。”
宋寶慶元年(1225年),大規模重修南海神廟,耗錢600餘萬。據碑文記載,這次維修的大部分資金來自海上貿易之利。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派遣速古兒赤等於四月十八日為南海神廟建醮,並賜以寶香錦幡銀盒楮幣詣詞, 《至元丙子碑》記此事。至元三十年(1293年),因廟已廢,重建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 初,由於元末連年戰火紛亂,神廟香火稀少,不少殿宇廢壞,海神難以居住,命中書椽高希賢等修神廟,換掉腐朽的木柱和破碎磚瓦,重新整治殿堂、廊廡、齋堂等。
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南海神廟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命廣州府判余志重修神廟。此次維修是神廟在明代最大的一次維修。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南海神廟,平南王尚可喜等立《重修南海神廟題名碑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御筆親書“萬里波澄”四字,並製成巨匾,派戶部右侍郎范承烈將御匾專程護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立碑紀事。
康熙“萬里波澄”御碑康熙“萬里波澄”御碑
清雍正三年(1725年),復修殿宇,前立石表,為望之所,南為儀門,中為神祠,西為齋宿所,東為廚庫牲房。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廟宇年久失修,非常破敗,於是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鼎新廟宇。
清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神廟,建韓愈碑亭。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5月26日,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一行專程參觀遊覽了南海神廟。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政府撥毫銀1萬元重修南海神廟,並組織重修南海神廟委員會負責維修工作。其後陳濟棠主粵期間,由陳夫人莫秀英主持修建工程,將禮亭、後殿改建為水泥磚構架五開間硬山頂建築,工程較粗。
1966年1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南海神廟交給廣州海運局開辦學校和波羅廟航修站。
1966年底~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南海神廟大殿被毀,後殿改建,東西兩廊被改建為課堂,不少古碑刻被推倒,原萬里波澄碑刻及碑亭等被拆毀,廟內神像全部被砸毀。
1986年,廣州市文物部門依明、清規劃重修南海神廟,歷時五載。
1991年2月8日,廣州市文管會、市文化局舉行南海神廟復原落成典禮;次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30多國專家即到南海神廟考察。
2006年,瑞典的仿古船“哥德堡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瑞典國王、王后隨船抵達廣州,並訪問南海神廟觀摩祭海儀式。
南海神廟南海神廟

地理環境

南海神廟之所以建在廣州黃埔,與當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廣州地處中國內地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位於東、西、北三江的匯合處,瀕臨南海,屬珠江水系河口區範圍,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港市,而位於黃埔區的扶胥港是古代廣州的外港。
“海不揚波”牌坊“海不揚波”牌坊

建築特色

南海神廟經歷代多次擴展修葺,20世紀80年代重修的南海神廟以文獻記載中的明代建築形制為藍本進行復原,其建築宏偉深廣,坐北向南,前堂後寢,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廟宇主體建築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南海神大殿、昭靈宮(後殿)共五進,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古廟修復的殿堂建築,大部分樑柱、木架、斗拱採用進口的坤甸木料,屋頂的正脊側脊採用石灣陶瓦、博古花板,飛龍戲珠,鰲魚鎮脊,彩鳳朝陽,神獸護衛,結構精巧,巍峨恢宏,軒昂大度。加上重塑了南海神廟六侯順風耳、千里眼等神像,使古廟重現昔日的輝煌。神廟主殿重檐飛托,24條高聳的坤甸主梁與橫樑斗拱入凖成架,使大殿宏偉而穩重,是解放後建成的廣東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南海神廟全景圖南海神廟全景圖

文物遺存

綜述

南海神廟自南至北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後殿,兩旁為廊廡、碑亭等景點。
牌坊為三間四柱沖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額刻“海不揚波”四字。
頭門建於清代,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分心牆用兩柱,前後兩側均設塾台,梁架雕刻圖案紋飾。硬山頂,二龍爭珠陶塑瓦脊。門前置一對明代紅砂岩石獅。門兩側為八字牆影壁。
儀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硬山頂,兩側與復廊相通。
南海神廟南海神廟
禮亭原建於明代,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三間,後毀。1990年仿明代風格重建。
大殿原為明代建築,單檐歇山頂,闊五間深三間。“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9年在原台基上重建復原,重塑殿內南海神像。
後殿在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粵期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1年修建時,重新安裝了陶塑瓦脊。東復廊立一達奚司空像,舉左手於額前作遙望大海狀,俗稱“番鬼望波羅”。
廟內尚存唐代韓愈碑、宋開寶年間石碑和歷代皇帝御祭石碑30餘方,以及明代鐵鐘、玉刻南海神印等文物。原存有全國第二大的東漢大銅鼓,已於2000年被竊。
廟西側山崗名章丘,昔為觀望海上日出之地。崗上建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梁架簡潔,亭內立宋嘉定年間廣州知府留筠摹勒蘇軾詩碑一方,明代陳白沙步蘇軾韻詩碑一方緊貼蘇碑之後。

文物古蹟

  • 古建築
名稱
簡介
圖片
浴日亭
浴日亭在南海神廟西南角的章丘崗崗上,據傳是唐代時建築,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面臨水,是昔日觀看日出的好地方。宋元時期首次評選羊城八景,扶胥浴日(也稱波羅浴日)被評為首景。現存的建築為清代所建,1986年重修。
浴日亭浴日亭
禮亭
禮亭又稱拜亭,是古人放貢品及拜祭的地方。亭中間有一口出土於高州的東漢銅鼓,是中國第三大銅鼓。鼓身花紋精緻細密,鼓邊有青蛙六隻栩栩如生,足見東漢時高超的鑄造工藝。
禮亭禮亭
頭門
頭門是南海神廟的第一重建築,磚木結構,面闊三間,東西八字牆喻意四平八穩。前塾台、後塾台是春秋的建築型制,前塾台東西兩側有順風耳與千里眼兩位神像。橫樑的木雕保留宋代風格,屋頂為硬山脊,花板博古的屋脊是典型的清代風格。頭門是清代遺物,現代重修部分依舊保留清代遺風。
頭門頭門
儀門
儀門即禮儀之門。按禮制,中間大門為王侯貴族出入,官階低者和百姓只能從側門進出。大門上有“聖德鹹沾”牌匾,兩旁石鼓還巧藏封侯爵祿圖(蜂、猴、雀、鹿)寓意皇恩浩蕩,普及眾生,凡進此儀門,來年便可封侯和發家致富。
儀門儀門
大殿
大殿是南海神廟最中心、最雄偉的建築,1986年修建而成。大殿仿明代建築風格,為歇山頂,飛檐單鋪雙下昂,24根紅色巨柱,擎樓托頂,橫樑飛架,駝峰斗拱,全部入榫而不用一根釘。每條大柱、平豎於柱礎,為典型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宮殿的建築藝術。大殿正中座像為南海神祝融
大殿大殿
昭靈宮也叫“後殿”,在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粵期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1年修建時,重新安裝了陶塑瓦脊。昭靈宮是南海神夫人的寢宮,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時期被封為“明順夫人”。
昭靈宮昭靈宮
  • 古碑刻
據崔弼《波羅外紀》記錄,南海神廟有唐碑1塊、宋碑11塊、元碑10塊、明碑26塊、清碑21塊。還有宋代蘇軾、明代陳白沙、清代裘行簡等歷代名人的詩歌石刻16種。
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廟中殘存的古碑刻進行了整理,並復原、重刻了一批詠南海神廟碑刻。截至2005年,南海神廟共有碑刻45塊,其中唐碑1塊、宋碑2塊、元碑1塊、明碑17塊、清碑4塊,另據原拓片復原重刻宋至清古碑10塊,現代書法家書古人詠南海詩碑等10塊。
名稱
簡介
圖片
御碑
南海神廟儀門的東西廊(內廊)豎立了很多歷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御碑(皇帝下詔的碑)。御碑一般上部和兩側都雕刻龍紋,中間刻有大記事。由於南海神廟內藏碑豐富,包括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刻,因此南海神廟又有“南方碑林”的美譽。
御碑御碑
唐碑
唐碑立於南海神廟頭門的東側,建亭護蓋,也稱唐碑亭。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冊封南海神為廣利王,唐憲宗元和十三年至十五年(818年~820年),時任嶺南節度使、廣州刺史孔戣連續三年親自祭祀南海神,後立《南海神廣利王廟碑》,該碑由時任袁州刺史韓愈撰文,循州刺史陳諫書寫,著名刻工李叔齊刻碑,都是當時的名家之作,史稱“三絕碑”。
唐碑唐碑
宋碑
宋碑也叫開寶碑,是南海神廟第二塊鎮寶之碑。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在廟頭門的西側,立《大宋新修廣利王之碑》。
宋碑宋碑
明碑
明碑又名洪武碑,立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碑文的內容是取消前代各種為南海神的封號,改封為“南海之神”,明碑是塊巨大的石碑,體現明代建築大氣大度的風格,背著石碑的巨大神獸,叫贔屓(閉悸)。它是傳說中的龍王九太子之一,喜歡背負重物,廣東人稱為難的事叫“閉悸”。南海神廟有句俗語叫“睇閉悸,無閉悸”。
明碑明碑
清碑
清碑也叫康熙碑,是康熙皇帝在南海神廟立的巨碑。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皇帝五十大壽,御書立“萬里波澄”巨碑,是南海神廟唯一由皇帝親筆題字的碑文。
“萬里波澄”巨碑“萬里波澄”巨碑
  • 古牌坊
海不揚波牌坊
南海神廟前邊有一座石牌坊叫“海不揚波”。明代以前為木結構牌坊,明代以後改為石牌坊,現存的石牌坊是清代建設,三間、四柱、二樓建築風格,石質粗獷、古樸是典型的清代遺風。
“海不揚波”石牌坊,因其建築粗獷且精美,成為南海神廟的“廟徽”而廣為流傳。珠三角及港澳地區有三十來塊“海不揚波”牌坊,唯南海神廟的“海不揚波”為正宗。
  • 碼頭遺址
名稱
簡介
圖片
明碼頭遺址
2005年底,南海神廟周邊環境整治過程中,考古專家在廟西南側發掘出明代古碼頭遺址,遺址由碼頭、道路、小橋構成,全長125米,東西寬5.5米,長條形的紅砂岩砌築而成,由南到北延申至浴日亭腳下。經專家考證,是廣州地區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帶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碼頭遺址。
明碼頭遺址明碼頭遺址
清碼頭遺址
清代古碼頭是迎接“哥德堡號”重返黃埔,南海神廟建設前廣場時發現的。古碼頭的發現,證明清代的珠江水仍到“海不揚波”牌坊前,到南海神廟的人大都在此離船登岸。碼頭用麻石鋪徹,共九級親水台階,通往廟內的路上鋪五板麻石,喻為九五之尊,皇家氣派。引路的兩邊留有圓形的“火燒坑”,是昔日信眾三更生火燒豬,五更敬神習俗的遺蹟。
清碼頭遺址清碼頭遺址
  • 古藝術品
名稱
簡介
圖片
明代石獅
中國石獅子的來歷沒有統一的說明,一般認為是古代建築的藝術裝飾,取其威猛雄健的吉祥之意。南海神廟頭門前一對紅砂石雕成的石獅子,威猛生動,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由於紅砂石容易風化,石獅子腐蝕嚴重,其威猛雄健已不如以前,為了防止其繼續風化,已用玻璃板保護起來。
明代石獅明代石獅
清代華表
華表是中華建築的一種特有裝飾,類似西方的羅馬柱,是皇氣、權力、財富的象徵。南海神廟的兩根華表為清代遺物,雲龍繞柱,水涌雲卷,生動有趣,是一件石雕藝術佳品。
清代華表清代華表

古樹名木

昔日南海神廟的古樹名木、名花異卉很多,是羊城名花名木雲集之地。日本侵華時,駐兵波羅廟,因缺乏燃料,尤其缺汽油發動汽車,日本駐兵便砍掉黃埔的古樹大樹,用以燒碳作燃料,南海神廟很多古樹也毀於日本人手裡,包括了廟前的兩棵波羅樹。
南海神廟倖存的古樹名木有木棉、紅豆、山牡荊、烏臼、樟樹、波羅樹、龍眼、水翁等,其中以木棉、紅豆、山牡荊最為著名,廣州第一批名木古樹的編號從南海神廟開始,而且1~8號的古樹名木都在南海神廟。
  • 波羅樹
波羅樹是常綠高大喬木,相傳唐朝時候,古印度的波羅國有一位朝貢使叫達奚,到京朝貢後,來到南海神廟,把隨身帶來的兩棵波羅樹苗種在廟前,波羅樹越長越大,越長越出眾,因此人們把南海神廟俗稱為波羅廟。
南海神廟的波羅樹,是中外文化交往的歷史見證。昔日外國海員到達和離開扶胥港,都要到廟內祭祀南海神,然後到波羅樹下祈福敬酒,保佑其順風順水,航船平安。
現存波羅樹是1986年重修南海神廟的開幕式當天,由廣州市領導所種植。
  • 木棉樹
木棉又稱英雄樹、攀枝花等,此樹與其他樹群生時,為搶陽光,拚命往上長,一定要超越其他樹,故稱英雄樹。南海神廟中庭的1~2號古名木都是木棉樹。每年波羅誕期滿樹紅花,尤似早上彩霞,非常壯觀,屈大均的木棉詩云: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天南樹樹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憐。
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也是南海神廟的廟花,紅棉樹已成為南海神廟的聖樹。
  • 紅豆樹
昔日南神廟到處生長著紅豆樹,唐代大詩人王維寫了《相思》一詩後,紅豆樹就成了一種文化名樹。每年波羅誕期間,紅豆子已脫夾落地,逛波羅誕的青年男女,蜂擁到紅豆樹下,挖拾相思豆,贈給心上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慢慢就出現了“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的俗語。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 建廟時間
關於南海神廟建於何時,還有一種說法是隋文帝下詔建南海神廟前,廣州黃埔的扶胥鎮原來已有一座小海神廟,這座小廟是大同元年(535年) 由當地土人董曇所建。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沒有得到歷史學家的認可。
“番鬼望波羅”塑像“番鬼望波羅”塑像
  • 番鬼望波羅
相傳唐朝時,一位名叫“達奚”的外籍人士從波羅國(波羅門)乘船來華,因故誤了返程的海船,終老於廣州,每日望江悲泣,最後立化為神。當地人將其厚葬,並按他生前左手舉額望海的樣子,塑像祀於南海神廟中,並給他穿上中國的衣冠,封為“達奚司空”。因其來自波羅國,攜來波羅樹種植於廟內,所以村民俗稱此塑像為“番鬼望波羅”,南海神廟也因此被稱為“波羅廟”。
  • 東西二廟
宋時,廣州一帶有兩座南海神廟。東面的南海神廟,按宋人方信孺《南海百詠·南海廟》的記載,“在郡東南,水陸俱八十里,扶胥之口,蓋四瀆之一,廟中有波羅蜜樹、銅鼓及韓退之所作記唐開元中祭文等碑”,即通常所說的南海神廟,這座 “東廟” 建築規模宏大,殿閣巍峨。與“東廟” 相對應的是“西廟”,指位於廣州“城西五里” 處的南海神廟,此廟在規模、影響上均遠遜於“東廟”,宋以後不存。明代又建,稱“洪聖西廟”,建於“太平門外第十鋪”,康熙六年(1667年)、二十一年(1682年)曾有朝官致祭。

波羅誕

波羅誕是在南海神廟定期舉行的祭祀南海神的傳統民間信俗。《廣東通志》卷八《禮樂志》載,“南海神廟每歲春秋仲月壬日致祭”,是為官祭。民間以農曆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生日,南海神廟每年於二月十一日開始舉辦廟會,規模盛大,稱“南海神誕”,又稱“波羅誕”,吸引附近民眾及香港、澳門、東南亞地區華僑信眾前來。廟會主要的活動有祭海儀式、“五子朝王”活動、花朝節、章丘詩會、嶺南民俗表演活動等。
波羅誕盛況波羅誕盛況
  • 歷史溯源
“波羅誕”廟會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廟會,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是全國現存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
波羅廟會起源於何時,今已難考證。一說是明朝,但從宋代始,波羅誕已成為一個頗具規模和地方特色的廟會,南宋詩人劉克莊在他的《即事》詩“其一”“其二”對當時波羅誕的盛況有過生動的記載。
到了清代,波羅誕進入鼎盛時期。嘉慶年間崔弼的《波羅外紀》載,誕期從二月初旬到十五共十多天,從廟內、廟前到黃木灣的水面,主題特色明顯。除了信眾祈福、海上燈市、商貿集市、訪親會友、百藝聚匯外,“四鄉回景”和“五子朝王”最為熱鬧。
  • 民俗活動
波羅廟會
“波羅誕”活動以南海神廟為核心,以廟會為載體,集遊樂、民間工藝、美食、民俗拜祭等於一體。
“五子朝王”歷來是“波羅誕”廟會的一項盛大民俗文化活動。傳說南海神有5個兒子,大兒子“大案”,二兒子“源案”,三兒子“始案”,四兒子“長案”,五兒子“祖案”。五子神像分別由南海神廟附近的鄉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鄉村號稱波羅廟十五鄉。從明代開始,“五案”在“波羅誕”正誕之日,都由十五鄉鄉民抬到南海神廟中庭,向南海神祝壽,稱“五子朝王”,也稱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五子朝王”時,各案由鄉民抬起巡遊,標旗引路,羅傘蓋頂,十八般武器護衛,鼓樂齊鳴,盛裝巡遊的隊伍,浩浩蕩蕩從各鄉會集南海神廟進行祭祀活動。祭祀完畢,各案由各鄉抬回,神像返回三鄉,各鄉自設祭壇,大人小孩雲集迎接神像,有的鄉村還舞龍舞獅助興。
“花朝盛會”系列活動是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據載,花朝節一直是南海神廟“波羅誕”廟會的重要內容,通常在“正誕”後舉行,包括拜花祈福(拜花)、賞花詠春(賞花)、百花爭艷(比美)等。
波羅廟會波羅廟會
買波羅雞
波羅誕買波羅雞是廣州人的“保留項目”,波羅雞並非真雞,而是一種工藝品。傳說舊時,波羅廟附近一條村,有個張姓老婦,無兒無女,只與一隻大公雞相依為命。村外有個有錢的員外,酷愛鬥雞,對張老婦的雄雞早有所聞,派人要那隻雄雞與他的較量,被老婦拒絕。員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雞去斗,結果被殺得一敗塗地。員外出高價想買老婦的雞,仍被拒絕。他惱羞成怒,一天,趁老婦下田之機,派家丁將雄雞偷了回來。誰知,這隻雞從此再不啼叫。員外一怒殺了它。傷心不已的老婦將雞毛一根根撿回家,洗淨曬乾,用黃泥作雞身,紙皮作雞皮,把雞毛一根根粘上去,說也奇怪,粘上去的雞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婦又聽到雄雞在啼叫。她高興至極,又做了不少這樣的雞,留下最心愛的一隻,其餘的都拿到波羅誕賣,波羅誕上買波羅雞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波羅雞波羅雞
包波羅粽
波羅誕期間包粽子是廟頭社區一帶沿襲多年的風俗,“波羅粽”作為“波羅誕”的傳統食品,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濃而不油膩,在珠三角地區有不小的名氣。每逢“波羅誕”到來,南海神廟附近社區的居民就會組織起來,齊聚祠堂共包粽子,用來祝賀節日,贈親送友。

海上絲路

據清代崔弼的《波羅外紀》記載,廣州南海神廟地處“扶胥之口,黃木之灣”,“三江之水會於黃木灣以入大洋,琵琶、赤崗雙塔並峙,而獅子洋屹立中流,虎門蹲踞海口,為夷舶之所,尤邑之險隘也”。由此可見,古代的南海神廟前臨珠江口,江流浩淼,連線獅子洋,廟前是古老的碼頭,是昔日各國海船系纜所在。至於古扶胥港是何時形成的,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但是不少學者認為,在隋唐以前,黃埔附近的“扶胥”已形成港口,南海神廟的建立就是一個重要標誌。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跡,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端於廣州的歷史見證。
南海神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據可循,《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指的就是以南海神廟前的唐代古碼頭為起點的通航之路。
南海神廟內的宋開寶碑,記述了廣州一帶特別是南海神廟所在的扶胥鎮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史實,以及潘美(潘仁美) 帶領北宋官兵平定南漢國統一嶺南後擔任北宋第一任市舶司的史實,是研究南海神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最重要資料。
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坐“和平之舟”到達廣州後,第一站便考察了南海神廟,並確認這裡是中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南海神廟內的碑刻文字,記載了中國海上交通貿易的歷史,大量石刻資料反映南海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為廣州與北海、泉州、漳州、寧波、揚州、蓬萊等城市共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素材。

詩文楹聯

唐朝韓愈於元和十五年(820年)被貶潮州途經廣州時,應友人請求寫下1000多字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海事”一詞最早見於此碑文,這個航海事務的專有名詞已收入《漢語大辭典》。
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發配惠州途中,寄情山水,在南海神廟浴日亭觀看日出大海,寫下《浴日亭》一詩:“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暘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此詩有詩人自注云:“在南海廟前。”故也有版本題為《南海浴日亭》。
楊萬里有《題南海東廟》詩志南海神廟波羅誕盛事:“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
宋劉克莊有《即事》詩記述南海神廟波羅誕,其一云:“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其二云:“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
祝穆稱浴日亭“前鑒大海,茫然無際”,清屈大均描寫扶胥日出奇景為“火雲一燒,天海皆赤”,故“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20世紀80年代,南海神廟重修,重修廟貌後的楹聯有:
一、頭門聯(清增城林子覺撰):
白浪起時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風
黑雲過後雲芽拂渚海懷開吞吐星月
二、儀門聯(劉逸生撰):
鎮海神庥永
司南廟貌崇
三、儀門東側達奚司空像聯(劉逸生撰):
藍海駕帆來深情長系波羅蜜
白雲舒眼望故國猶思摩揭陀
四、大殿聯(徐續撰):
廟始開皇遙通海上絲綢赤帝名垂新世紀
唐封廣利永葆嶺南文物翠華靈著古番禺
五、明順夫人殿聯(余葆平撰):
輔祝赤以佑炎州坤德神功崇祀典
涉扶胥而安寶殿雲裳風佩肅儀型

文化傳承

2005年3月,“首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南海神廟舉辦,古代大部分波羅誕的內容得以恢復。
2006年,南海神廟新創仿古祭海儀式表演。
2007年,中斷60年的“四鄉會景”(五子朝王)得以恢復。
2008年起,波羅誕恢復昔日的“花朝節”。
2011年,“波羅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措施

1962年,南海神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未得到修繕,只有浴日亭在陶鑄同志主政廣東期間修葺過。
1978年,波羅廟航修站撤出,廣東省人民政府再次將南海神廟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歸廣州市文化局管理。
1983年3月~5月,廣州海運局波羅廟航修站、廣州海運學校將南海神廟保護範圍內的建築和土地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1986年1月,南海神廟經倡議重修,由國家文物局廣州市政府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撥款及社會各界人士捐助共300多萬元,華南理工大學古建築學博士龍慶忠主持,依明、清規劃,破土動工,歷時五載,重建大殿、東西廡廊,修復唐韓愈、宋開寶、明洪武、清康熙“萬里波澄”等碑亭,並對頭門、儀門、浴日亭進行修復。這是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全面維修。
2004年,廣州市有關部門清拆了南海神廟周圍2萬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築,並先後出台關於南海神廟整治意見,編制完成《南海神廟周邊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南海神廟周邊環境整治規劃》等方案。
2005年3月18日,南海神廟的管理、使用權移交給黃埔區。黃埔區政府指定區文化局為具體主管單位,組成了“黃埔區南海神廟文物管理所”,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2013年,南海神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南海神廟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道廟頭村旭日街22號。
南海神廟

門票

項目名稱
門票種類
票價種類
優惠辦法
收費依據
門票
全票
¥10.00
/
埔價函[2006]35號
半票
¥5.00
1.2~1.5米的兒童,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須持有本人學生證, 60~64周歲的老人憑相關有效證件實行半票。
普通團體票
¥8.00
旅行社(憑相關證明及導遊證)、單位團體(憑單位介紹信)購買15張全票以上的實行8折優惠(波羅誕期間另定)。
免票
/
一、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兒童、現役軍人、榮譽軍人、殘疾人和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憑相關有效證件實行免票;
二、廣州市各中國小校組織學生的參觀,須持有《廣州市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卡人數統計表》(集體,並加蓋公章)、學生個人持有《廣州市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券》實行免費(波羅誕期間不接待)。
參考資料來源:

交通

公交:乘廣州公交B1、B1快、B26、B28、B29、B30、B31、夜41、夜73線路到南海神廟站下車,沿電廠西路步行約300米到南海神廟(西門)。
南海神廟景區圖南海神廟景區圖
捷運:乘廣州捷運5號線文沖站A出口,在文沖市場站乘B29、B30、B31到南海神廟站下。或乘捷運5號線到魚珠站轉13號線到南海神廟站下,然後沿電廠西路步行約300米到南海神廟西門。
自駕車:廣州天河方向來的遊客,可沿中山大道向東走黃埔東路廣園快速路向東走,由豐樂南出口,走豐樂中路向左轉向黃埔東路可到南海神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