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中山站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稱南極中山站或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9年1月26日,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69°22'24"S,76°22'40"E)。

站點概況,地理位置,選址原因,氣象條件,建築設施,考察活動,

站點概況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稱南極中山站或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9年1月26日,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69°22'24"S,76°22'40"E)。

地理位置

中國南極中山站建成於1989年2月26日,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伊莉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 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距離北京12553.160千米,與北京的方位角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選址原因

出於對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考慮,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就為東南極洲建站作準備。首先廣泛開展了調研工作,多次派專家、學者,到日本昭和基地、蘇聯青年站及和平站、美國默克麥多站、澳大利亞凱西站參觀訪問,蒐集建站資料,學習外國經驗,實地考察了自日本昭和基地、戴維斯站、莫森站至羅斯海的南極大陸沿岸的許多地段,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多次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可行性論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形成最佳方案,預選出兩處作為站址,一是普里茲灣內的拉斯曼丘陵地帶,即位於南緯69度,東經76度附近;一是阿蒙森灣沿岸。這兩處均屬露岩地帶,易於登入,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地域廣闊,便於發展,而且可作為向南極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
1988年10月初,我國派先遣組隨澳大利亞“冰鳥”號考察船赴南極洲,登上拉斯曼丘陵,對預選站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淡水資源和地形特點等進行了實地勘察,認為拉斯曼丘陵的建站條件比阿蒙森灣要優越些。南極委根據先遣組的實地勘察報告,最後確定中山站建在拉斯漫丘陵地帶。

氣象條件

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躁,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l0攝氏度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下36.4攝氏度;中山站地區受來自大陸冰蓋的下降風影響,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降水天數162天,年平均濕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數要長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中國在南極所建立的兩個考察站都設有氣象站,都已在世界氣象組織註冊,全年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不間斷的觀測。

建築設施

中山站建站十年來,經過多次擴建,現也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科研棟和文體娛樂棟,以及發電棟、車庫等。
站上生活齊備,可以滿足考察隊員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員60名、越冬考察人員25名。隊員宿舍內配備有多功能軟床、沙發、寫字檯、衣櫃等,室內溫度適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度。站上的全自動冷熱水供水系統,可以滿足各用水點全年不間斷的冷熱水供給。洗澡間保證提供水溫不低於40度的熱水,供隊員們隨時洗澡。站上擁有各種車輛十多輛,可以滿足交通運輸、施工和科學考察的需要。其中包括德國製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車3輛、這種雪地車,即使在冬季,也可進行遠程科學考察。電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成,可以保證站區生活、工作和科研等的連續用電。站上的醫務室,配備有無影燈、多功能手術台等醫療器械,可進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術。通訊室安裝有兩套1.6千瓦的單邊帶發射機和全波段收訊機,以及海事衛星終端設備,不僅滿足了中山站與北京的通訊聯絡,也可開展全球範圍內的文字、圖片傳輸和電話業務。中山站與長城站一樣,也建有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此外,發電機安裝有消煙和減噪聲設備,可減少發電機的廢氣排放,最大程度上防止污染大氣環境。

考察活動

中山站設有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分析儀器設備,可供科學考察人員對現場資料和樣品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氣象觀測場、固體潮觀測室、地震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等均配備有相應的科學觀測設備和儀器。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