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小麥高產育種新模式的遺傳學和生理學基礎研究》是任正隆為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方冬小麥高產育種新模式的遺傳學和生理學基礎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任正隆
- 依託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 批准號:30170579
- 申請代碼:C1307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2-01-01 至 2004-12-31
- 支持經費:18(萬元)
《南方冬小麥高產育種新模式的遺傳學和生理學基礎研究》是任正隆為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南方冬小麥高產育種新模式的遺傳學和生理學基礎研究》是任正隆為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發現了一種在我國南方冬小麥區生態條件下,能夠在保持較大穗重的同時、極顯著增加單位面積成穗數,從而顯著增產...
小麥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遺傳育種基礎 小麥抗旱和水分高效相關基因克隆和轉基因 小麥抗旱節水優質育種 代表論著 1.張正斌,段子淵,中國水資源和糧食安全與現代農業發展,科學出版社 2.張正斌,中國旱地和高水效農業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出版社 3.張正斌,作物抗旱節水的生理遺傳育種基礎,科學出版社 4.張正斌,小麥遺傳學,...
《優質高產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培育》是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世和 。內容簡介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農林動植物育種工程“優質高產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培育”(2006BAD01A02)課題由我國36個小麥育 種優勢單位聯合實施。針對主要麥區育種目標,建立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為持續選育...
土壤、施肥與植物營養,農業水資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理生態、作物抗性生理生態,抗性育種,病蟲害防治,農業資源最佳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農業高效栽培技術與機理、農業生態工程技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農業環境污染防治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報告、研究簡報及綜述,以及生態農業建設和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典型模式...
趙振東集成高產多抗廣適品種選育技術,育成小麥新品種濟麥22,實現了高產育種的新突破。截至2019年5月,趙振東研發的濟麥22連續5年在不同生態類型區37個點次培創出700kg/畝以上的超高產典型,實打產量達789.9kg/畝,創中國冬小麥高產紀錄,連續8年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截至2018年5月,趙振東育成濟南17、...
根據2020年5月實驗室官網顯示,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運用遺傳學知識和技術,深入研究主要農作物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在作物遺傳學和分子育種領域做出創新研究成果;綜合利用各種基因轉移手段,培育適合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的作物新品種。實驗室以小麥、水稻、...
六、遺傳學分析 第二節小麥越冬性進化的遺傳基礎 一、冬小麥越冬性學說的現狀 二、越冬性的進化 三、小麥抗寒性育種 四、異源多倍體與越冬性 第三節冬小麥遺傳研究中的越冬性和抗寒性問題 一、遺傳與變異 二、結論 第四節冬小麥的越冬性 一、越冬性狀的進化 二、越冬性狀的遺傳 三、抗寒生理學 四、抗寒性育種...
遺傳特性分析表明,低水熱下芽鞘長度的廣義及狹義遺傳率都很高,可進行早代選擇。用此程式對一百多個抗旱性不同的小麥品種進行了抗旱鑑定。結果與品種在生產中表現出的抗旱性高度符合。將此程式用於抗旱育種過程,已篩選出一批很有希望的抗旱材料。該課題的研究方法充分體現出植物生理學與遺傳育種學的交叉滲透及理論與...
《中國北方專用小麥新品種培育及育種技術》是2021年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小麥育種技術研究方面的著作,由中國小麥種植起源與發展、中國北方春小麥與冬小麥、北方小麥種植制度及其技術體系、小麥的遺傳學基礎、小麥的生產環境研究、小麥的品質育種及策略、新品種北方專用小麥育種技術、北方氣候災害...
六、遺傳學分析 第二節小麥越冬性進化的遺傳基礎 一、冬小麥越冬性學說的現狀 二、越冬性的進化 三、小麥抗寒性育種 四、異源多倍體與越冬性 第三節冬小麥遺傳研究中的越冬性和抗寒性問題 一、遺傳與變異 二、結論 第四節冬小麥的越冬性 一、越冬性狀的進化 二、越冬性狀的遺傳 三、抗寒生理學 四、抗寒性育種...
余松烈主持的國家課題"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栽培技術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從事"冬小麥超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際"研究,已獲得初步成果於1996年開始在山東省示範推廣。晚年,余松烈先生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創新了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理論和技術,發明了冬小麥寬幅精播機,並在中國北方及黃淮冬小麥...
研究方向 小麥遺傳改良,種質材料創新、評價,優異基因發掘和聚合利用研究。利用細胞染色體工程技術、分子育種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挖掘近緣種、稀有種、農家品種、國外引進材料中的優異基因,創製高產、多抗、優質、資源高效型的種質資源,發掘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解析作物高效吸收養分的生理遺傳學基礎,培育有利用價值...
1947年,吳兆蘇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及農藝和植物遺傳系攻讀博士學位。他徵得美國導師、國際植物育種學權威H.K.Hayes教授等同意,確定以植物遺傳學專業為主,植物病理學及套用植物生理學專業為輔的進修計畫,同時開展小麥抗病性遺傳育種研究,並於1949年申請到一項特設獎學金(P.V.D.H.Fellowship)資助。1950年...
郎明林長期致力於微量金屬元素代謝的分子機制、微量金屬元素代謝與神經退行性病變 (如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的研究 。人物生平 1989-1993 河北農業大學 農學系 學士 1993-1996 河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 碩士 2001-2005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 博士 2005-2007 清華大學生物學系 博士後 ...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因《人工合成小麥籽粒高硒含量控制基因的QTL定位及遺傳分析》1項,主持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項,主研參加973青年科學家專題《芽麥對品質的影響及抗穗發芽小麥材料全基因組選育》,參加“863”項目《分子聚合培育優質多抗南方小麥品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西南優質高產冬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
在退休返聘期間參與甜蛋白基因導入西瓜組織的研究,獲階段性成果,參與論文發表。論文著作 論文 1.王懷名等《科學通報》1964,8 2.蘭州大學生物系細胞遺傳學教研組,甘肅農業大學基礎課教研組《遺傳學通訊》1974,1 3.同上《遺傳學雜誌》1975,2 4.王懷名《植物生理學通訊》1982,6 5.王懷名《北京農業科技》1987...
莊巧生畢生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頭髮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遺傳育種團隊,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後來建成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礎。先後主持育成華北187、北京8號、北京10號、豐抗2號、豐抗8號等為代表的四批共20多個高產抗病早熟冬小麥新品種,近20年指導育成中麥175和中麥895等10個優質新品種...
3.《甘薯脫毒及其高產高效技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ISBN7-5349-2553-3/S.605,2000 4.《作物遺傳育種工程技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 ISBN7-5349-2579-7/S.611,2000 獲獎記錄 1. 甘薯脫毒快繁及其產業化套用研究,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 2. 冬小麥單倍體植株半浸根法染色體加倍技術創新,河南省科技...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 河南農業大學教師名師 河南省小麥研究會常務理事 河南省作物學會理事 許昌市科技特派員 歐美同學會會員 Journal of Agronomy,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和As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s等期刊編委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 [1]Geotropism in Pine Radicles. 美國農業部(USDA)基礎研究項目....
黃耀祥(1916年8月17日—2004年2月22日),男,漢族,廣東省開平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水稻遺傳育種及其套用基礎理論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黃耀祥考入中山大學物理系,後改讀農藝系,主攻作物遺傳育種學,師從丁穎教授;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從國立中山大學農藝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
方智遠長期從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2023年1月20日23時28分,方智遠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人物生平 1939年9月3日,方智遠出生於湖南衡陽,中學就讀于衡陽市第一中學。1960年至1964年,方智遠在武漢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1964年7月至1988年,方智遠先後任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
今後要加強和注重主要造林樹種產量形成的生態生理學基礎;人工林豐產撫育的最最佳化條件和可持續經營;天然林、人工林等森林動態生長規律及調控的研究;主要生態類型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及其原理;森林生長動態模擬及預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林木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學機制 中國的林木遺傳育種工作經過老一輩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取得...
截至2015年12月,石元春先後擔任國家“十五”“863計畫”和國家基礎科學“973計畫”專家組農業科技首席科學家、國家中長期(2006—2020)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農業科技組組長。科研成果獎勵 人才培養 高校治理 石元春任校長其間,他主持制定了學校發展目標和整體規劃,提出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的同時,強化推廣和高新技術產業...
截至2020年3月,農學院下設作物生理學與栽培學教研室、作物生態學與耕作制度教研室、作物育種學教研室、遺傳學與生物統計學教研室和種子學教研室5個教研室。開設有4個本科專業。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3月,農學院擁有教職工74人,其中雙聘院士3人,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博士62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