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祝聖寺

南嶽祝聖寺位於南嶽鎮東街中段。唐天寶(742~756)初,僧承遠在此建寺,名彌陀台;乾元間(758~760)增建精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嶽祝聖寺
  • 地址:南嶽鎮東街中段
記載
據清《南嶽志》載:“禹禮舜建清冷宮於此。”唐天寶(742~756)初,僧承遠在此建寺,名彌陀台;乾元間(758~760)增建精舍,曰般舟台;大曆末年(779),代宗賜名“般舟道場”;貞元間(785~805),德宗賜名“彌陀寺”;會昌五年(845),武宗詔毀佛寺,寺廢。五代時楚王馬殷(896~929)又在故址重建,易名報國寺;北宋太平興國間(976~984),太宗賜額“勝業寺”;熙寧間(1068~1077)增建御書閣;政和間(1111~1118)一度為道觀,名神霄宮;建炎間(1127~1130)復為寺,名勝業。明代復經重修,並增置寺產。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為備康熙南巡,巡撫趙申喬將寺改建為行宮,後聖駕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撫王之樞奏請改行宮為“祝聖寺”獲準;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均有修警;現存建築為光緒六年(1880)重修,並增建羅漢堂等。祝聖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有大小殿堂房舍200餘間,建築面積達14000餘平方米,規模居南嶽佛教五大叢林之首。座北朝南,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山面出偏頭。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樓為藏經閣)、方丈室。山門為三拱門樓閣式牌坊,黃色琉璃瓦蓋頂,彩色泥塑飾面,正門豎額書“祝聖寺”;山門前有月台,圍以石欄,月台前施石質踏跺。其餘4進殿堂,均面闊5間,前後出廊,廊柱有石、木2種,置格扇門;天王殿、說法堂蓋金黃琉璃瓦,大雄寶殿、方丈室蓋小青瓦。中軸線兩側,祖堂、禪堂、藥師殿、羅漢堂、知客廳、香積廚、庫房、齋堂等環列兩廂,以廊相連;兩廂外側為二層家房,一列數十間。1994年,新建照壁乾山門前對街石階上,並增建觀音閣於天王殿西側。1956年7月、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祝聖寺均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9日,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對外開放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