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竹刻製作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南寧市西鄉塘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寧竹刻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3年10月6日
- 遺產級別:自治區級
南寧竹刻製作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南寧市西鄉塘區。
南寧竹刻製作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南寧市西鄉塘區。基本情況該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技藝,級別是自治區級。傳承保護2023年10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人...
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欣賞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清秘藏》載,宋高宗時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纖毫...
《竹刻技藝》是2008年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瑜蓀。內容介紹 竹刻作為手工工藝,其技法學習包括技術和藝術兩部分。技術易學,藝 術卻不易學。要靠個人的悟性,這是綜合素養的體現。竹刻的技術學到手後 ,就可成為一個竹刻...
所謂“高”,指竹刻的藝術價值高。正因為竹材價廉易得,故刻者必須殫精竭智,創造多種技法,博採各種題材,度形制器,狀態寫神,發揮竹材特點,與其他雕刻工藝試比高低、一爭短長,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亦指刻制技藝的高超。所謂“雅”...
(一)拓展技藝 早期的留青竹刻,主要是陰刻和陽刻,講究刀法的細膩和變化,追求作品的精緻典雅,缺乏水墨趣味。徐、白二派的留青竹刻則表現出寫實與寫意兼具的風格。竹刻藝人們以刀為筆,虛實結合,使竹刻具有筆墨韻味。徐秉言的作品較能...
套用範圍:宗教造像、裝飾擺設、配飾擺件、家具鑲嵌(竹木結構)等。這一技藝融李耕畫風於竹雕,是古典雕刻藝術的延續和創新。工藝流程 材料:竻竹(刺竹)、玻璃竹、羅漢竹等。竻竹的多頭實心竹根莖是創作竹圓雕的主要材料;玻璃竹竹筒...
1、竹簧的相關器具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劈刀(雙手月亮刀或單手曲刀)、削刀、爐槽、烤架、壓板、木刨刀或平刨機;製品有模具、雕刻工具(見竹雕)、繪畫工具(毛筆、各色礦物質顏料)、黏合劑、磨器(細沙、穀皮或拋光機)...
徽州竹雕形態小巧可人,便於盈握與摩挲把玩,可怡情養性,器表包漿瑩潤光鑒,逸趣橫陳。製作工序 步驟一:整坯。把鋸好的筆筒坯,用銼刀等工具上下平整,使之形成可以初步創作的竹筒。步驟二:勾線。把整坯後的筆筒坯,用鉛筆或者畫...
宋代時,莆田的科舉文化就已鼎盛,文化的發達推動了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為留青竹刻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竹刻工藝品作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已十分流行。到明代,莆田竹刻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寶慶府志·藝文志》記載:明崇禎年間,進士潘應斗記錄叔父潘一龍(1563—1645)與寶慶竹刻技藝匯篡《大來堂制藝》刻版刊印,潘一龍竹刻流傳下來的有竹青雕筆筒《聽松觀泉圖》,與同時期的王嗣乾屬邵陽竹藝早期代表。《寶慶府志·鄉土...
竹雕成為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竹雕發展到明清時期大盛,雕刻技藝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 史上獨樹一幟。代表類型 牙角雕 牙角雕,顧名思義,應為各種用獸牙、獸角製作的雕刻品,然而在...
《傳統竹刻技藝》是2019年12月1日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瑜蓀。內容簡介 《傳統竹刻技藝/中國傳統技藝叢書》是竹刻藝術的完整展示,包括竹刻藝術的技法,以及歷史沿革、人文背景,突出了竹刻藝術的人文特色。《傳統竹刻技藝/...
朱鶴的孫子朱稚征,字叔子,號三松,不僅善於竹刻、書畫、金石,擅長製作盆景,還會設計園林,是一個全方位的藝術家。朱稚征繼承了家學,並將竹刻技藝發揚光大。經過朱氏三代人的努力,嘉定竹刻的藝術樣式和風格基本確立。朱氏三代,特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