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嘉定竹刻)

竹刻(嘉定竹刻)

竹刻(嘉定竹刻),上海市嘉定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嘉定竹刻為明代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朱鶴所創,主要在嘉定縣(區)內傳承。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其品種有以竹筒和竹片製成的筆筒、香筒(薰)、臂擱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等。

2006年5月20日,上海市嘉定區申報的竹刻(嘉定竹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刻(嘉定竹刻)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上海市嘉定區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編號:Ⅶ-4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基本特徵,雕刻技藝,製作工序,選材,製作工藝,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主要流派,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嘉定竹刻的創始人是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的朱鶴。朱鶴字子鳴,號松鄰,居於嘉定縣“清浦鎮”。他精通書畫、金石和木刻,又與一些文人和藝術家交往頗多。在他們交流和互動中,產生了藝術靈感,試著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開創了以深刻、透雕為主要技法的嘉定竹刻。
竹刻(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
朱鶴的兒子朱纓(1520-1587),字清甫,號小松,繼承和發展了其父的竹刻藝術,在竹刻史上有“出藍”之譽。朱鶴的孫子朱稚征,字叔子,號三松,不僅善於竹刻、書畫、金石,擅長製作盆景,還會設計園林,是一個全方位的藝術家。朱稚征繼承了家學,並將竹刻技藝發揚光大。經過朱氏三代人的努力,嘉定竹刻的藝術樣式和風格基本確立。
朱氏三代,特別是第二代、第三代,不再局限於一家之學,他們打破門戶之限,將竹刻技藝傳給了外姓。如沈漢川、禹川(大生)兄弟、沈兼、秦一爵、王易、周乃始、殷永清、王永芳等一批竹人。
清代初期,嘉定竹刻被列為貢品,為皇室所珍愛。康熙至嘉慶時期,嘉定竹刻藝術家輩出,出現了吳之璠、封錫祿、施天章、顧珏等大師。乾隆、嘉慶時期,又出現了周顥、王之羽、鄧孚嘉、王梅鄰等代表人物。竹人大都精於書畫,技法新穎,流派紛呈。明清之際,李流芳、錢大昕等文人學者也曾先後介入竹刻,嘉定竹刻的審美和品位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也進入了全盛與高峰期。
清道光之後,嘉定竹刻漸趨衰落,名家稀少,時家後裔較為知名。時以成、時大經父子,刻陰陽文山水,遵前人規矩,清勁灑脫。時大經長於刻花果、酒杯之類。所制插屏、聯對、珠盒、翎筒、圖章、盛盤、奩具,工巧精雅獨具一格。所創貼黃(將竹黃翻貼在竹器之外)為前人所未及。
民國以後,嘉定竹刻漸趨滯銷,產品以貼黃為主,高雅之作很少。八一三事變後,刻竹店相繼歇業。只有時文秀齋約維持至194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僅有潘行庸、葉田生等幾位老竹人繼續從事刻竹,賴以維持生計。
1949年後,嘉定竹刻有了專業的行會組織和研究機構。嘉定竹刻傳統上主要以家族、師徒授受方式承傳,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圓雕派、吳氏薄地陽文派、周氏南宗畫派等眾多流派均有傳人。
1955年嘉定城區手工藝竹刻生產小組組成,1955年底,有張迎堯等八位知識青年,入組從師學藝。張迎堯的《上冬學》筆筒1956年在江蘇省青年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1981年,嘉定縣工藝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組成的竹刻小組,著手培訓竹刻藝人。1985年7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鬍厥文致信嘉定縣人民政府,信中說:“嘉定竹刻歷史悠久,有獨到之處,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亟宜予以扶持和發展。”此後嘉定竹刻有了長足發展。

文化特徵

基本特徵

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適合文人口味,其品種有以竹筒和竹片製成的筆筒、香筒(薰)、臂擱、插屏、抱對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獸等。

雕刻技藝

嘉定竹刻技法自“三朱”創立嘉定派竹刻藝術後,經過一代又一代竹刻藝人的努力探索和不斷創新,逐漸豐富日趨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技法。其技法包括圓雕、透雕、深雕、浮雕、留青、淺刻、深刻、細刻等。
竹刻(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
圓雕:也稱“立體雕”。以竹根為材料刻成。通常表現人物、動物、花果與樹樁等。製作過程大體分三步:先制坯,用鑿刀法,雕出造型輪廓,強調細部結構,然後修光,先用割刀法,用斜口到割出線條,挺勁有力;線條與陽面的過渡也用割刀來完成,陰的弧面用圓刀修飾,結合其他刀法修光。人物、動物的開相放在最後進行,而毛髮的處理用三角刀來刻畫。數種刀法交替並用,然後打磨拋光。充分巧用竹根天然形狀與根須的自然肌理,因材施藝,塑造形象。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清封錫祿“圓雕羅漢”。
透雕:適合於近景處理。把畫面的留白處鏤空,突出物象,虛實分明。鏤孔處的大小、正斜應與物象呼應,亦隨物象而變化,以虛空間來襯托實體,突出主體,使整件器物更顯空靈、幽深。鏤空時以切刀與挖刀為主,其他用刀與深刻相同。此為嘉定竹刻在明末清初之時主要特點。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明朱纓“劉阮入天台香薰”。
深雕:又名陷地深刻,陰刻的一種,又稱“陰陽翻”。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於竹面。既有陰刻的味道又有浮雕的層次。金西厓《竹刻小言》稱之為深刻。只以方圓刀結合,直起直落畫點線,來表現物象。此法以清代周顥最為擅長,即錢大昕在《周山人傳》中所言“用刀如用筆”。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周顥“竹石圖筆筒”與“松壑雲泉圖筆筒”。此法也常用於刻字,代表作為上海博物館藏清鄧渭“行書赤壁賦詩筒”。
浮雕:浮雕分為兩種,高浮雕(也稱深浮雕)和淺浮雕。為使景物層次分明,使高處更高,低處更低,故雕刻亦更深。金西厓《竹刻小言》論及高浮雕,有“至於雕刻工具,一般竹刻所用之三五小刀,已不敷用,須有圓口卷鑿,寬刃扁鏟,用之於鑿毛坯,辟畫境。先有大開大合,始能有細鑿精鏤也”之語。與其他竹刻形式相比,刀具繁多,雕刻語言豐富,也費時,每成一器常需一年半載。因稿本只在其表,不及深處,創作時需隨鏟隨畫,故更能見作者巧思。此法適合於全景處理。代表作“竹雕荷塘小景圖香筒”套用深淺浮雕、鏤雕等技法表現池塘小景,紋飾層次多至五六重,卻繁而不亂,穿插、避讓調度合理,主次分明。踞於荷葉上的小蟹為點睛之筆,為畫面增添了生趣。筒身兩端鑲牛角,並配花梨木頂托,一以蠟粘接,一留凸隼,可插接。此器雕刻圓熟,磨製細膩;不露刀痕,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留青:留青工藝通過預備竹表青筠來表現圖案,剔去其餘部分露出竹肌作為地子,又稱皮雕。這種技法在清代發展到頂峰,可以利用青筠的多留與少留劃分層次,營造出有如運筆而成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從此臂擱上即可見一斑。“竹雕留青仙人圖臂擱”臂擱長形,覆瓦式,正面以留青技法描繪劉海、和合二仙等浮沉波濤間,或坐於孤松下,或立於雲朵上,相互間互有呼應,並與背景的海水、崖岸、讒岩等構成完整的立軸式構圖,富有傳統山水畫的意境。
竹刻(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
深刻和淺刻:深刻,刻痕較深,宜於刻書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畫,有碑刻的韻味,大都用於臂擱、扇骨、筆筒及翻簧製品。為一般竹製工藝品常用技法。淺刻,刻痕淺,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種刻法,為凹刻之淺者。大都用於臂擱和扇骨,以表現畫的筆墨意趣為主。
細刻:又名毛雕,以刻線條為主,大多一筆以一刀刻成,刻痕帶有毛刺。

製作工序

選材

嘉定竹刻創始之初,由於交通不便,往往就地取材。當時竹人往往選擇本地出產的一種較為大型的竹子——護居竹。由於嘉定為平原地帶,竹的品種雖多,但大都為小型竹,如要刻制大件,必須取材毛竹,而嘉定不產毛竹,因此竹人們就要到外地選購毛竹。在伐竹和運竹時須十分小心。竹材未乾透之前,表皮青筠,肌膚仍有漬痕,再難磨泯,會影響藝術效果。
大型圓雕須採購毛竹根,毛竹根堅厚細老,竹人根據竹根的外形,創作各種圓雕作品。舊時,竹人在平日留心收集各種久老、堅厚、紋理細緻的竹根藏置待用。竹人常常家中陳列無數的竹根,構思創作。

製作工藝

竹人在選好竹材後,就要進入製作階段。製作大體由煮曬、制坯、起稿、粗刻、加工,再修整拋光這幾個環節,才算完成。
煮曬:將竹人鍋內沸煮15分鐘,擦去油脂,在陽光下曬乾,然後置放於陰涼,逐步淘汰變形或開裂的竹子,確定最後的用材。
竹刻(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
制坯:在坯材上根據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颳去表皮,用砂紙打磨光滑,製成坯子。留青的竹坯,修整好要保留的青筠,用清水煮沸一小時後取出,當即用軟布擦淨表面髒物與油脂,晾乾後即可用。
起稿:在坯材上畫上自己創作或臨摹的畫稿,起稿的本身是藝術創造。根據自己的腹稿,確定何處用單線,何處用雙勾,陰陽畫面的結合,陰陽線的選用均已胸有成竹。通過起稿進行全局運籌,體會線條變化的韻味。刻前要用紙(綿紙較好)包裹竹坯,只需留出待刻的部分,以免刻制時手汗污染竹坯。
粗刻:用刻刀在畫稿上刻出作品的大體面貌,然後用到刮,整理刀痕,再用羊肝石或細砂紙打磨平地,務求地面平整光滑。
加工:粗刻完成後,再用刀細刻局部,刻出作品的細微處,最後陰刻題款。
修整拋光:刻竹時棕帚時刻不離手。刀口內的竹屑要隨時清刷。作品完成後再整體仔細修整,一放疏漏。最後用水砂紙(傳說先代竹人用本地出產的木賊草)打磨。

題材作品

嘉定竹刻的題材,可以歸納為人物類、動物類、花木蔬果類、歷史故事類、山水類與書法類幾種。常見的樣式有:簪匜、仙佛像、筆筒、香薰、蟹、蟾蜍、詩筒、竹章、酒杯、竹根人物、果蓏、臂擱、扇骨、翎筒、鎮紙、竹杖、墨床、竹肖像等,分屬竹筒雕與竹根雕兩大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嘉定竹刻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論是竹人、傳承脈絡、表現形式、創作技法、創新精神和社會聲譽,都具有較大的地位與影響力。

傳承狀況

由於嘉定竹刻系純手工操作,工藝流程複雜,製作耗時費神,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經濟效益低,所以藝人大都已轉業。而美術學院培養出來的中國畫畫家亦無人操刀刻竹,書畫家和竹刻藝人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致使嘉定竹刻的文化內涵逐漸喪失。另外,隨著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現匱乏。這些都導致嘉定竹刻技藝走向衰微,急需制訂措施加以搶救。

傳承人物

王威,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竹刻(嘉定竹刻),申報地區:上海市嘉定區。

保護措施

2005年,成立了上海市嘉定區竹刻協會,組織協調嘉定地區的竹刻藝人,推動嘉定竹刻事業的發展。
2007年,嘉定竹刻博物館在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建成並開館,是中國國內首家非遺類專題博物館。館藏明清竹刻作品近百件,除少量明代作品外,大多是清代的藝術品,這些藏品分別來自上海博物館、嘉定博物館和個人收藏家。
2009年,嘉定竹刻成功註冊了商標。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市嘉定區竹刻協會獲得“竹刻(嘉定竹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嘉定竹刻)項目保護單位上海市嘉定區竹刻協會評估合格。

主要流派

嘉定竹刻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社會風尚、竹人自身的稟賦和師承關係等諸多因素的關係,又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主要流派如下:
(1)簡老朴茂派:始於朱鶴,效法者除朱氏子孫外,還有侯崤曾、周乃始、沈禹川、秦一爵、沈漢川、沈兼、沈爾望、侯松音、侯友鶴等。
竹刻(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
(2)竹章篆刻派:如楊褒、楊謙父子等。
(3)奇峭生新派:創始於封氏兄弟,特別是封錫祿,繼之者為封穎谷、封始鎬、施天璋、封始豳、封始岐、封品官、封元官、封雲生、封源官等。
(4)工細入微派:首始於顧珏,繼之者為趙學海,學海妻吳氏,子得三。此後的周鍔、王紀常等也屬此派。
(5)用畫法刻竹派:首倡於周顥,後此的吳嵩山、周笠、杜世紳、徐樞、嚴煜、孫效泉、浦燦、徐宣等同用此法。
(6)講究刀法派:有時鈺、時其吉、時其祥、時澄之、時汝鑒、時以成、時大經、時湘華等。
(7)直起直落派:好刻折枝花,直起直落,枝葉比附,重花疊葉,薄如輕雲。如鄧孚嘉、馬國珍、鄧士傑、鄧渭、張步青等。
(8)工巧人物派:有蔡時敏,賀其吉等。
(9)竹刻照相派:有張宏裕等。
(10)刻印法派:用刻印章的方法來刻竹,如瞿中溶、程祖慶等。
(11)竹根大件派:以竹根刻獅子、壽星等大件,如張學海、時大經等。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6年,國慶節七天,在上海古猗園梅花廳西廂房內展示明末嘉定竹刻作品。
2018年5月18日起,分布在中國各地民間藏家手裡的百餘件明清嘉定竹刻珍藏,首次在嘉定的竹刻博物館展出,展期為一個月。
榮譽表彰
2006年,張偉忠的《水仙》獲得上海民俗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同年,張偉忠、蔣玉銘、蘇玉蓉的作品《水仙》《愛蓮說》《荷花》分別獲得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銀、銅獎。陳玲蓮的《玉蘭花開古城新韻》獲上海民間手工藝作品“迎世博”大賽金獎。
2007年,張偉忠的《水仙》、朱淑紅的《金陵十二金釵》獲得上海工藝美術精品獎。蔣玉銘、蘇玉蓉夫婦合作的《龍飛練川古今談鳳舞》獲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9年,蔣玉銘的陰刻《明月撫琴》、蘇玉蓉的插屏《清風送浮華》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潘峰的《竹林逸趣》筆筒獲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金獎;周鏗的《白菜》擺件獲得銀獎,作品《牡丹》參加世博全球華人設計大獎賽獲得優秀設計獎。
2010年,蔣玉銘、蘇玉蓉的《竹林七賢》人物筆筒獲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蘇玉蓉的臂擱《仕女》獲得了創新藝術金獎;潘峰的淺浮雕作品《參禪圖》及竹木鑲拼作品《十二金釵》屏風均獲金獎。張偉忠的浮雕臂擱《福雲紫氣》和他徒弟朱淑紅、徐偉民合作的留青扇骨《金陵十二釵》同時獲得了上海工藝美術精品獎。
2012年10月,潘峰創作的擺件《清明上河圖》參加第十三屆全國藝術大師作品博覽會,獲得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