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竹刻《庭院嬰戲圖》筆筒

明代竹刻《庭院嬰戲圖》筆筒,尺寸大(高19厘米、寬18厘米)為稀有之物。筆筒取材竹根肉厚部分,利用其壁厚的特點深雕細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竹刻《庭院嬰戲圖》筆筒
  • 尺寸:高19厘米、寬18厘米
  • 深刻部分:5-6層
  • 工藝:淺刻、浮雕、圓雕、透雕
簡介,鑑賞,

簡介

全器施滿工藝,淺刻、浮雕、圓雕、透雕、留青等多種工藝相結合,深刻部分達5-6層工藝,頗費工時。明代嘉定竹刻的代表朱鶴曾說:“竹雕如不透雕、深雕就不成其為雕刻”。該筆筒的雕刻題材、藝術風格、製作工藝都具有明代嘉定派竹刻的特點。和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朱鶴竹刻《松鶴》筆筒、朱纓竹刻《劉阮入天台》香筒在工藝上有頗多相似之處。
明代竹刻《庭院嬰戲圖》筆筒

鑑賞

《庭院嬰戲圖》筆筒在整體表現上更能顯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整件器物以人物雕刻為主,再配以各式景致,構圖飽滿,人物之間以景物遮掩壓疊,分遠近,生層次,產生了多層透視的棵勸講效果。整體布局疏密有致,構圖合理,符合傳統中國畫理判紙和章。筆筒人物的雕刻則更能體現出竹刻藝術家的藝術修養。整件筆筒20個人物神態各不相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兒童、老人、婦女不同的表情和動作。筆筒中間是3位兒童圍坐一起在鬥蟋蟀,後有涼亭一座,一老翁扶欄觀看,面帶微笑,和藹可親。涼亭晚兵旁側立有假山石,一兒童躲於假祝再舟山後探頭張望。假山石後曲徑通幽,一座庭院躍入眼中,上有扇形戒姜嚷組匾額,名為“□竹園”,院內茂竹聳立。園門立一巨大芭蕉,一童子背負幼童,與另一手持蟋蟀罩的童子相奔向前,前已有一童俯身捉拿蟋蟀,一派其樂融融之氣。嬉戲童子前方則傳來朗朗讀書聲,兩高髻婦人相倚而坐,一手持卷,低頭展讀,方桌前3位兒童在看書、習字,神情專注,另有一婦人相伴其旁。童子婦人身後是大片山石和松林,兩兒童相互攙扶正要過獨木橋,猶豫而不敢跨步,松林後面就回到了前面所述的涼亭。筆筒中所有的人物彼此呼應,神情連續,人物的刻畫精細謹微,包括配景也都細緻入神。整幅畫面生活氣息濃郁,富有情趣,呈現出古人悠閒的生活狀態,組成了一幅完美的嬰戲圖長卷。
此外筆筒各景物的刻繪都很精妙,搭配自然和諧,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繪交相輝映。挺立的芭蕉樹、深邃多孔的山石、盤旋高大的松樹、纏枝的老藤、繁茂的竹林、懸崖絕澗、庭台樓閣、明式家具等採用多種技法完成。雕刻寫實規矩,同時在規矩之外尋求變化。有的雕刻細緻入微,不計所耗工時,有的寥寥數筆也都能表現出景物的神韻。刀法流暢,轉折自府殼定然,中國傳統繪畫的皴法筆意都有所體現,另外也借鑑了犀角雕刻和明式家具樣式,三足和筆筒整體連做透雕成回紋樣式,在筆筒中很少見,獨具特色。
《庭院嬰戲圖》筆筒為早年出土之器,表層已有腐蝕,且以出筋,竹子的內部紋理清晰可見,經過多年流傳,色澤更加沉穆古樸,韻味高古。從筆筒的整體風格、藝術品位、雕刻技藝上看一定是當時名家之作。明朝時許多竹刻名家都不習慣署名,還是名驗充付字已被腐蝕而不可見,也留給了人們想像的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