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江安竹簧)

竹刻(江安竹簧)

竹刻(江安竹簧),四川省江安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江安竹簧工藝歷史悠久,明代正德年間即已達到興盛。1915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勝獎,由此開始走向世界。江安竹簧製品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編、竹裝修等七大類上千個工藝品種,其造型和雕刻既保留了中國書畫的筆墨神韻,又顯示出民族工藝的獨特技巧。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江安縣申報的竹刻(江安竹簧)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刻(江安竹簧)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四川省江安縣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4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主要流派,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江安竹簧工藝歷史悠久,興盛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0)。其主要分布於江安縣江安鎮、怡樂鎮、留耕鎮、夕佳山鎮、萬里鎮、仁和鄉、底蓬鎮、紅橋鎮及長寧縣的萬嶺鎮、相嶺鎮、老翁鎮、下場鎮,興文縣的五星鎮和瀘州市納溪區的上馬鎮等地。這些地帶溫暖濕潤,適宜竹類生長,豐富的竹資源是江安竹簧工藝產生、發展的經濟基礎。
竹刻(江安竹簧)
江安竹簧
自古以來,江安人文薈萃,代有人出,蘇東坡、黃庭堅、范成大、楊升庵、巴金、曹禺等曾經流寓江安吟詩作賦,著書立學,其遺風流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江安人。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是江安竹工藝發展的藝術源泉。
1988年在江安縣留耕鎮任家廟發掘的民間流傳明正德年間的竹公神像,經專家考證為竹工藝匠人供奉的祖師偶像,證明明正德年間竹類加工業已很盛行。
修纂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的《周氏族簿》記載:“道光三十年冬月(1850)……始作坊雕竹筷雕刻製作族人周其海收徒工八人……”竹筷作坊已形成竹筷雕刻工藝。
光緒十四年(1888),湖南人沈秉坤任江安知縣,帶來竹簧(翻簧)工藝品,江安縣人許崑山、蔣雲成模仿學習,遂放棄其他手藝,專業製作竹簧工藝品,這是江安竹工藝作為專業技藝,從竹業中獨立的肇始。竹簧工藝品的行銷,刺激了竹工藝的繁榮、創新。
1915年,江安縣人蔡金山的竹簧作品“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優勝獎,由此江安的竹簧工藝品逐漸走向世界,蜚聲海內外。1917年,藝人鄒雲森發明夾嵌培植凹凸竹材。1919年,藝人周少卿首創竹簧堆雕(多層浮雕)。
到清末民初,竹筷雕刻工藝已臻成熟,藝人用圓雕手法在筷頭上雕刻壽星、麻姑獻壽、財神、仕女、獅子、金瓜等,造型生動、手法嫻熟。
1920年,竹業作坊玉竹工廠創造烙印竹筷,致使竹筷手工業更進一步。1927年,民生輪船公司開通長江上游航線,在江安碼頭“遞瓢”,外來人員倍增。促使縣城的北門碼頭上,形成前店後廠,以竹工藝品、竹筷製作為經營特色,以乘船過往旅客為購物對象的河街,日見繁榮。
20世紀30年代,中國翻譯家、文學家羅念生在散文《芙蓉城》里寫到,成都每年舉辦花朝會,集中展示四川省的花卉寶器,“有何首烏,有靈芝草,江安的竹器,精巧玲瓏”。可見當時江安竹工藝的影響。1930年,僑商李靜謨等開始將江安竹工藝品運往南洋各地銷售。
《江安縣誌》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重慶“陪都各界慰勞盟軍委員會”,派員專程到江安採購竹工藝品,做禮物饋贈盟軍將士,以至所有作坊的成品被購買一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20世紀80年代,江安竹簧工藝進入轉折、復興期,曾獲國家、省部級獎項數十個,年產竹簧工藝品10萬件(箱),年產值500萬元,並遠銷中國內外市場。竹簧工藝品銷往國內10多個省市以及英國、美國、法國、蘇聯、日本、非洲各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
21世紀以來,在中國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竹文化節博覽會上,江安竹工藝作品共獲13項金獎。

文化特徵

江安竹簧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形成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江安竹簧產品,與木雕、石雕、刺繡這些古文化一樣,是民族精良的工藝珍品之一。它的雕刻藝術、造型藝術既保留了中國書畫的筆法神韻,又顯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工藝技巧;它在內容上追求立意構思、傳神寫意,是文化和美學思想的反映,是民間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因而形成了中國民間工藝所共有的文化藝術特徵。
竹刻(江安竹簧)
江安竹簧
2、江安圓雕竹筷,精巧玲瓏,鬼斧神工;煙燻皮雕,樸素天成;凹竹鏤空雕,巧奪天工,錦上添花;江安竹簧,中外馳名;江安竹裝修,“蜀竹秀美,工藝精巧”。形成了有別於嘉定、金陵、邵陽、黃岩等地的竹工藝,自成一格的個性特徵。
3、江安竹簧藝人講求文化、藝術修養,技藝凸顯“神”和“意”,傳承形式多為口傳心授,雖然廣納門徒,但其絕技、精髓嚴格“父傳子”或“父傳女”,促進“同門別派”的產生和發展,刺激了江安竹工藝的繁榮,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傳承性特徵。
4、江安竹簧製品在較大程度上是因人們生活所需而產生和發展的。從實用的食具、用具,到作為藝術品欣賞、收藏,都呈現於廳堂、閨房、茶館、酒肆、學府、官衙、廟宇、梵宮各個生活空間,並隨之發展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徵。

製作工序

江安竹簧是利用江安當地盛產的楠竹(又名毛竹、貓頭竹、孟宗竹,屬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為主要材料,首先經過不同的工序將楠竹製成各式各樣的胚料,如:竹筷胚料、竹簧胚料、竹雕胚料、竹裝修胚料等,然後將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樓台亭閣、文字等,或雕刻、或烙印、或鑲嵌,製作成集詩、書、畫、雕刻為一體的美術工藝品。形成了“竹簧”“竹筷”“竹雕”“竹裝修”等四大類別若干品種。
四大類別所用的相關器具、製品
1、竹簧的相關器具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劈刀(雙手月亮刀或單手曲刀)、削刀、爐槽、烤架、壓板、木刨刀或平刨機;製品有模具、雕刻工具(見竹雕)、繪畫工具(毛筆、各色礦物質顏料)、黏合劑、磨器(細沙、穀皮或拋光機)、漆(桐油或聚酯清漆)。
2、竹筷的相關器具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開刀、方刀、圓刀、露曬架、曬台、鍘刀。製品有雕刻工具(見竹雕)、印花鋼模、火爐、烙印架。
竹刻(江安竹簧)
江安竹簧
3、竹雕的相關器具有平口鑿、斜口鑿、U型鑿(又稱凹鑿)、挖刀、彎刀、三棱刀、刮刀。製品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嵌口底使用的烏木、梨花木、磨器(細沙、穀皮或拋光機)、漆(桐油或聚酯清漆)。
4、竹裝修的相關器具有手電鋸、曲線電鋸、台式電鋸、手電刨、切割機、捲尺、空壓機、旋切機、釘錘、電錘、電鑽、打釘槍、射釘槍等。製品有大煮灶、大煮鍋、烘房、竹鋸、磨器(細沙、穀皮或拋光機)、漆(桐油或聚酯清漆)。
四大類別的製作工序
1、竹簧。選取竹齡在5年以上的竹材,經過鋸、煮、烘、劈、削、烤、壓、刨等6道工序後製成竹簧胚料,根據竹簧成品的規格要求造型,再經雕、畫、粘、磨、漆等工序製成竹簧工藝品。
2、竹筷。分為雕刻竹筷和印花竹筷兩個品種。選取竹齡在5年以上的竹材,經過鋸、煮、烘、開、方、圓、露、曬等6道工序後製成竹筷胚料,再進行雕刻或烙印。雕刻竹筷分為集圓雕、高浮雕、透雕為一體的精雕竹筷(龍鳳竹筷、含寶系鈴獅頭筷、空心麻花獅頭筷)和淺浮雕竹筷(金瓜、四言、單獅等)。印花竹筷,是先將文字圖案雕刻在鋼板上製成烙印鋼模,將鋼模放置火爐上連續加熱,然後烙印在“鍘過頭”(烙印前對竹筷胚料再一次加工的一道工序)的竹筷胚料上,製成印花竹筷。
3、竹雕。江安竹雕一般選擇1—2年的竹材、防霉防蟲、創意設計、雕刻、嵌口底、打磨拋光上漆等6道工序,歷時短則三月,長則一年半載方能完成一件作品。
4、竹裝修。將竹的全身(即:竹根、竹莖、竹枝、竹葉等)按美學原理設計,運用竹簧、竹雕、竹鑲嵌等技法在旅遊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室內進行的裝飾。室外將竹作為建築建材使用。江安竹裝修分為頂飾、壁飾、屏風、地板、竹家具等品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江安竹簧歷史悠久,江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養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他們將竹材雕刻製作出繁多的竹工藝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竹文化,悠久的歷史使江安的竹雕工藝馳名海內外。其技藝口傳心授,代代傳承,對於研究這一區域當時的商品經濟、文化藝術、生活習俗、對外交流等的發展和變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竹刻(江安竹簧)
江安竹簧
藝術價值
江安竹簧自清末民初自成體系以來,即以其精細雅致的神韻,影響西南這一文化空間。江安竹簧體現江安竹工藝細緻涓潔的質感和獨特的個性魅力,體現其傳統文化和諧自然的特質和人文精神,展示了中華竹文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具有藝術價值。
科研價值
江安竹簧的防蟲防腐,是傳承竹工藝品的關鍵,其科學性表現於利用透析原理去除竹中所含的糖和蛋白質,達到防蟲防腐之目的,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實用價值
江安雕刻竹筷,是人民民眾之間饋贈的佳品;雕刻筆筒、帽筒,竹簧屏風、壁畫等器具,以形式高雅、圖像典雅,常為文人雅士所看重。江安竹簧體現鄉土民情,給人以心靈的慰藉,並與傳統審美趣味吻合,具有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特質,具有普遍的實用價值。

傳承狀況

江安竹簧工藝的傳承譜系在四五代以上,藝人年齡都已年過半百。江安當地的竹簧作坊較少,發展滯緩,舉步維艱。江安竹簧工藝日漸陷於瀕危境地,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何華一,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竹刻(江安竹簧),申報地區:四川省江安縣。
竹刻(江安竹簧)
江安竹簧傳承人何華一和他的部分竹雕作品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安縣文化館獲得“竹刻(江安竹簧)”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江安竹簧)項目保護單位江安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主要流派

江安竹簧通過150餘年的傳承,已歷6代。其中以清代劉子卿為首的致和工廠的“致和派系”,以清代周少清為首的玉竹工廠的“玉竹派系”,以清代王紹清為首的“王氏派系”和以現代賴銀章為首的“綜合派系”,這4大流派較為顯赫。他們有共同崇拜的祖師偶像——竹公神像,工藝技藝各有所長,從而構成了江安竹工藝長盛不衰的獨特現象。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15年,江安竹簧《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1956年,江安竹簧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二、三等獎。
1985年,江安竹簧在首屆中國竹製品展銷會上,獲信得過產品稱號。
1991年,江安竹簧在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銅獎。
1994年,江安竹簧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獲二等獎。
2001年、2003年、2006年,江安竹簧在第三、四、五屆中國竹文化節上,共獲金獎13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