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師道

南天師道

南天師道,指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天師道 。南朝初期的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鬆弛 ,阻礙其進一步發展。在此情況下,道士陸修靜對南方的天師道進行了改革。他整頓了道教的組織形式,進一步健全了三會日制度。早期道教用三會日制加強道官與道民的統屬關係,規定在三會日道民都須去本師治所參加宗教活動,如向本師申報家口錄籍,道官向道宣講科 戒等。但這一重要制度在三張之後漸廢弛,使道教組織渙散。陸修靜對此加以重申,以使道教組織能得到重新加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晉南北朝道教 - 南天師道
  • 創建人:陸修靜
  • 創建時間:南北朝時期
  • 人物著作:《靈寶經目錄序》
加強整頓,形成過程,著作,

加強整頓

另外他又整頓名籍混亂狀況,加強宅錄製,又禁止道官各自自行拜署,健全道官按級晉升制。與此同時,他完善了道教的科儀規戒,依據靈寶齋法及上清齋法等,制定道教齋儀,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齋醮規儀,使道教的齋醮儀式初具體系。他還對道教經典進行了分類整理,按照「三洞」分類經書,編撰《三洞經書目錄》,這是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經目錄,以後道經的編目和成藏都以三洞分類法為基本原則,再補充以「四輔」。陸修靜對道教的整頓改革使道教在南方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通常把經陸修靜改革後的南方道教稱為南天師道。

形成過程

南天師道是由簡寂先生陸修靜改革江南天師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現在他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並積極收集整理道經,制訂道教齋醮科儀,推動了南朝舊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別是陸修靜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間隱居廬山修建太虛觀(後人稱簡寂觀),他以太虛觀為大本營,在此收徒布道,不斷擴展太虛觀,曾先後擴建有白雲館、朝真館,煉丹井,搗藥臼,洗藥池等,太虛觀興起後,先後又建築有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觀等數十座道觀,均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因而被譽之為道教“詠真第八洞天”。隨著廬山道教的擴大,其地位和聲譽不斷顯赫,逐漸成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場,使得四方高道紛至沓來,至唐宋時,先後有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雲集廬山,廬山高道輩出,名聲大震於江南。為了完善齋醮科儀,他一是吸收儒家傳統的忠孝禮義等倫理道德並作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規,強調忠孝為先,這樣,既保證了道士嚴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儀范。二是吸收佛教“三業清靜”思想,即要求去貪、忿、痴,身除殺、盜、淫等,以制定齋儀,並特彆強調”齋直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廣收道經,著書立說。

著作

他“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潛心道教理論研究,並著有《靈寶經目錄序》,《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道門科略》、《洞玄靈寶五感文》等,他將這些齋戒儀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經如藥方、符圖等計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採用“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成為道教史無前例的道書分類法,他將這些道書整理集成《三洞經書目錄》,於太始七年(471)上獻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讚賞,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特別是他總括”三洞”,改革舊天師道,並提倡以齋儀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斷壯大,威震江南,成為江南道教的統領,與北魏寇謙之改革的“北天師道”南北並存,而稱南天師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