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洛清真上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該寺總占地面積約1.2畝。全寺北莊教民和華寺各占一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洛清真上寺
- 位置: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
- 占地面積:約 1.2 畝
- 開學阿訇:敏伊德
卓洛清真上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該寺總占地面積約1.2畝。全寺北莊教民和華寺各占一半。
卓洛清真上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該寺總占地面積約1.2畝。全寺北莊教民和華寺各占一半。歷史沿革卓洛上寺自1942年後和卓洛南寺同為一座寺。卓洛南寺於1958年停止了宗教活動。自1979年後,各地清真寺批准開放...
卓洛上寺自1942年後和卓洛南寺同為一座寺。卓洛南寺於1958年停止了宗教活動。自1979年後,各地清真寺批准開放,這時,原卓洛南寺在原址進行復建,重新恢復了宗教活動。簡介 卓格上寺位於卓洛鄉卓洛村,距鄉政府前約20米處。但由於原南寺進行“依黑瓦尼”教禮,而其中70多戶民眾信奉北莊、華寺教禮。由於雙方在教禮...
1981年,卓洛村奉行依黑瓦尼的民眾。在馬俊、敏生智等人的籌劃組織之下成立了南寺折麻提。在原來的寺址上建起了現在的這座清真寺。同一時期,原來奉行北莊、華專教禮的70多戶民眾也在另一地點修建了卓洛清真上寺。本村馬萬奇阿訇在南寺開學達12年之久,曾培養出了正在東鄉開學的丁正玉阿訇。據相關資料顯示,該寺...
卓洛清真南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該寺修有明五暗七格式磚木結構的禮拜大殿。東側是土木結構的6間瓦房,暫為講經、說教之場所,南側是5間靠西而立的磚木結構沐浴室。歷史沿革 卓洛村回民的歷史和臨潭縣各處回民的歷史一樣,是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隨沐英而來,定居卓洛的一部分。卓洛北枕瑪爾當要隘...
卓洛清真西寺在距縣城西北10華里的卓洛村中心。卓洛鄉因村得名,系臨潭縣的一個回族鄉。鄉政府就在卓洛村,“卓洛”為藏語,意即“平川里的松樹”,卓洛的東、酉、北三面與卓尼縣的中藏、恰蓋、阿子灘三個鄉錯綜相連,接近廣袤的北山牧區,所以農業為主,牧業資源也較豐富。清真寺簡介 據相關資料顯示,卓洛全...
卓洛清真西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大殿以三殿相統的形式基本保持了原來大殿的風采,在設計和用料上都有大的改進,中西合壁的建築特色表現得尤為突出。歷史沿革 卓洛西寺於清末民初由馬啟西先生創建,規模簡陋,民房形式,但聘請的阿訇如敏八十、馬福元等學識都很淵深,他們嚴格教育教民,格遵教禮,謹守...
臨潭縣卓洛清真西寺地址: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 郵編:747500 現任教長:敏生隆 簡介 卓洛清真西寺在距縣城西北10華里的卓洛村中心。卓洛鄉因村得名,系臨潭縣的一個回族鄉。鄉政府就在卓洛村,“卓洛”為藏語,意即“平川里的松樹”,卓洛的東、酉、北三面與卓尼縣的中藏、恰蓋、阿子灘三個鄉錯綜相連,...
由於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原因,回民比較喜歡聚居,那時在臨潭西部的汪家嘴、太平寨、長川、卓洛、縣城等地,都有大量的回族 從事邊疆的開發和建設,在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時期以後,才逐漸穩定下來並形成了他們後來的群體性格局。清真寺歷史 自從太平寨有了回民居住以來,最初都是老格迪國,只有一座清真寺 修建...
太平清真上寺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羊永鄉太平村。大殿高4米,磚木結構,呈一顆印造型,紅牆青瓦,四紮角,五間六窗三開門,具有一般古典寺宇的建築風格。歷史沿革 自從太平寨有了回民居住以來,最初都是老格迪國,只有一座清真寺修建在村子中央,由於太平寨村大人多,條件比較好,附近各村的信教民眾都以這座清真寺...
普藏什建清真寺是在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初建以後,重建於1983年。坐落於甘肅省臨潭縣,占地0.7畝,大殿3間,磚木結構,設計比較獨特,外形新穎雅潔。最早開學的阿訇已不知其名,一般人們知道的有卓洛的連個阿旬,拉直的乙兒古拜阿訇,順順阿訇等。歷史沿革 普藏什自然村,在臨漳縣術布鄉北面20華里的菜子...
根據《路引集》載,1766年(清乾隆初至三十一年),道祖馬來遲在甘肅河州(臨夏),挑州、岷州等地和青海循化、化隆、貴德、同仁、西寧講經。當時“臨潭舊城的下寺、太平寨寺、卓洛下寺首先尊崇花寺”挑州禮拜寺更名為挑州清真花寺。馬來遲始祖創立的華寺教禮傳至第三代教主馬光宗(北州太爺1749—1826)時,其...
其結構獨特,樑柱木料之粗大,耗資之多,略次於西道堂所建臨出西大寺、卓洛寺,遂改稱台子街清真西大寺、1958年被關閉,“文革”期間大殿及配房先後被拆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其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護。1981年在西道堂第五任教主敏生光主持下,在原址重修大殿...
其結構獨特,樑柱木料之粗大,耗資之多,略次於西道堂所建臨出西大寺、卓洛寺,遂改稱台子街清真西大寺、1958年被關閉,“文革”期間大殿及配房先後被拆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其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護。1981年在西道堂第五任教主敏生光主持下,在原址重修大殿...
根據《路引集》載,清乾隆初至三十一年(1766年),道祖馬來遲在甘肅河州(臨夏),洮州、岷州等地和青海循化、化隆、貴德、同仁、西寧講經。當時“臨潭舊城的下寺、太平寨寺、卓洛下寺首先尊崇花寺”洮州禮拜寺更名為洮州清真花寺。馬來遲始祖創立的華寺教禮傳至第三代教主馬光宗(北州太爺1749—1826)時,其...
馬啟西童年在臨潭舊城上寺習讀阿拉伯語文,11歲在舊城上私塾,後到新城新店子師從貢生范繩武,攻讀《四書》、《五經》。後考取童生、秀才。因家境貧寒,居家博覽群書,既覽諸子百家,又鑽研伊斯蘭學者劉智的漢文譯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和王岱輿的《正教真詮》、《清真大學》等。光緒十七年(1881),他在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