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潭縣卓洛清真西寺
- 地理位置: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
- 年代:清末民初
- 郵編:747500
基本信息,清真寺簡介,清真寺歷史,清真寺布局,
基本信息
地址:甘肅省臨潭縣卓洛鄉卓洛村
郵編:747500
年代:清末民初
清真寺簡介
清真寺歷史
卓洛西寺於清末民初由馬啟西先生創建,規模簡陋,民房形式,但聘請的阿訇如敏八十、馬福元等學識都很淵深,他們嚴格教育教民,格遵教禮,謹守拜功,為民眾所歡迎。
在以後漫長歷史時期,卓洛西寺教民對禮拜寺有過幾次修復,但均屬臨時性質,因各種原因,未作大規模建造,直到1945年經濟力量有所增強,主要是通過商業渠道積累了較為雄厚的資金。為弘揚道堂聲譽,振奮教民精神,西道堂第三、四代教主馬 普慈與敏志道,發起捐資,號召教民 重建卓洛清真西寺。並由敏志道親自奠基。鼓勵大家發揮所長、獻策獻計,並委任敏海峰實地監修。由於工程浩大,工藝要求很高,耗資白洋數萬元,三年建成,三殿渾然相統,成為一體,規模恢弘,外形壯觀,具有中國古老的宮殿式建築藝術與阿拉伯文化完美結合的造型美。清真寺的其他附屬建築經室、伙房、水堂子、客室等一應俱全,配套完整.新寺建成後,先後聘請西寧的韓阿旬,岷縣馬阿訇和蘭州海阿旬任開學,滿拉眾多,學風蔚然。學董有敏文祥、馬登明、馬得俊、馬世俊等,於教務之餘,興辦學校,頗多貢獻。
“文革”中,這座代價高昂的禮拜大殿也在劫難逃,被夷為平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但因種種原因,直到1988年卓洛西寺才劃出地址進行重建。這次修建資金投入30萬元,由民眾自捐,同時也得到西道堂敏生光哈吉的關懷和支持。工程總負責馬忠良、韓清一。
清真寺布局
新建大殿仍然以三殿相統的形式基本保持了原來大殿的風采,但在設計和用料上都有大的改進,中阿合壁的建築特色表現得尤為突出,新的殿基加高為3.5米,更加顯示了大殿整體的昂然雄姿和居高俯瞰的崢嶸氣勢,斗拱大小七十二墩,坐於圈樑及前卷的木質雕機之上,繞殿周匝,與檐牙下面的封口花板緊銜密結。烘映自然,卷棚的六楹之上,橫本連貫,《古蘭經》及《聖訓》的選段,雕刻得紋絲相扣,斐然醒目。工藝之精 湛,刀法之細膩,堪稱一絕。殿門兩側 是西道堂創始人馬啟西的一副對聯:“入此門登此殿,莫除混禮了拜去;洗 其心滌其慮,須仔細做起功來。”周圍飾以浮雕圖案。寺院北面的兩層7間 磚木結構的樓房作為學堂、客廳。